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2019-10-19廖枝锋

建筑与装饰 2019年17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

廖枝锋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关于风景园林生态学的研究也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并在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海绵城市这一理论自从提出后,就一直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水资源自我协调能力,并能够减少城市内涝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在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也就需要合理应用海绵城市理论,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关键词 海绵城市理论;园林风景规划;生态系统

1海绵城市与风景园林规划的关系

风景园林规划对城市后期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绿地规划可以给人们建造出一个舒适的绿色活动场所,既有利于减少各种环境污染,又有利于保持城市水土、净化空气,为人们创造出一个美丽的生态的居住环境。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景观规划是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首先,科学合理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切合城市物理空间并充分调度、利用现有自然资源,通过海绵城市等新兴理念及造园手法。用科学规范的风景规划设计,促使城市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整体,防御外界因素影响,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更加稳定[1]。

城市园林应优化传统建设形式,改变原有养护和管理工作的被动模式。在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园林建设,一方面充分重视生态学理论对风景园林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影响及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园林植物对风景园林规划的重要影响,关键是解决好生态群落与园林植物的群落关系。同时,处理好人与生态群落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园林绿化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促使城市生态园林系统起到积极作用。

2海绵城市理论简析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在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自然灾害出现的情况下,海绵城市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收集以及合理运用,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在萍乡、武汉等多个地区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并且均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果。而在海绵城市建设完成后,其也能够有效解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①有效保护原有生态系统;②修复现阶段城市生态系统;③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④借助于新的海绵体的构建,让城市开发对于原本水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既能够进一步提升民众生活品质[2],同时还具备有以下优势(见表1):

3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具体应用

3.1 园林道路

在园林道路规划设计时,为了符合海绵城市理论相关要求,就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实际地形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在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环状路网的方式减少道路面积,并运用曲线以及折线形式替代传统的直线路型。此外,在设计间隔绿化带时,还需要充分满足排水需求,并在道路两侧进行连续以及高密度的绿化植被种植。

在选择路面材料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符合海绵城市理论标准的相关材料,并要求这些建设材料具有改善雨水水质以及吸纳雨水径流量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在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用大量具备良好透水性、生态性的铺装材料,比如,植草砖、多孔混凝土、透水路面等。为了确保园林道路的渗水性,需要采用多孔混凝土以及多孔沥青进行道路施工,有效降低路面雨水径流速率[3]。

3.2 园林水景

①综合考虑现场的实际地形,选取一些低洼处进行规划与设计,让雨水能够自然朝着低洼部位汇集。②要求水岸保持良好的渗水功能,并借助于人工湿地或者建设生态河岸,进一步提升该水景水体净化功能。对于原生湿地采取雨水收集、地下水开采、自来水补充等多种水源补给方式,以保证健康湿地的水量需求,这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

现阶段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俞孔坚主持设计的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设计中采用了“生命细胞”概念,将城市湿地公园视为一个大细胞。通过这些细胞的净化水池过滤雨水,并通过芦苇等湿地植物改善周围生态环境,将生态可持续理念贯彻到底。

在景观设计中,应借鉴已建成的良好案例,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健康恢复先行原则,建立湿地与城市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恢复场地记忆,保護原生态湿地风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园林水系统。

3.3 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

在对风景园林绿地进行规划时,应保留自然地貌,对原有绿地系统进行修整及优化。结合原有地貌、市政管网及景观设计功能合理安排绿地。植物配置也应尽量选择本土植物,尽量避免其他优势物种入侵,对原有群落造成破坏。优先选用原有植物的伴生植物,既能维持现有植物群落的完整性,同时,丰富现有植物的多样性。

在园林绿地规划中,通过海绵城市理念的合理应用,其所选用植被的种类以及人工湿地等措施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该园林对于水质的净化效果。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并能够在规划园林绿地系统的过程中合理应用海绵城市相关理论。在自然与城市的相互渗透下,实现现代社会“还林于民、还绿于民”的号召。

3.4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顾名思义,即有着较多的人为干预,通过人为建造,容易形成良好的湿地景观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针对原本被破坏的湿地系统,通过人为措施改善环境,使人工湿地能够健康发展,恢复原生湿地,形成丰富的物种资源与良好的环境。

人工湿地模拟于原生湿地,有着类似的景观风貌,也是面向城市的景观界面,为城市提供科普教育、游览展示、休闲娱乐等功能服务。人工湿地植物选择有旱生植物群落、旱生加湿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等,从而形成一个多种植物生境的湿地系统[4]。

4结束语

在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合理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其能够有效协调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两者的关系,并能获得一个良好的生态保护效果。因此,需要清晰了解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各个领域中充分融入该理论,了解与重视规划设计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在熟知海绵城市理论这一基础上进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舒适与节能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 吴书惠,林明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13):121-123.

[2] 金丽莉,张腾飞.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22):135.

[3] 李龙.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园艺,2016,(22):84.

[4] 陈小锋.研究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7,(29):67-68.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
森林抚育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政府职能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特征简述
“互联网+”下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路径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移民安置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及水土保持工作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