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之路
2019-10-19徐莉
徐莉
摘要:当前随着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亟待进一步发展,和其他所有行业一样,核心的资源是人才,也就是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健康工作者。他们的工作动机、发展规划、职业倦怠既关系着受众的权益保障,也关系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梳理文献,论述了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才选拔定职、培训开发和绩效管理,以及通过个人治疗、案例督导、行业伦理自律等制度建设有效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动机;职业倦怠;自我分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承受着更多的精神压力,随之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工作和生活中,拥有健康的心态是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因此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关职业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认可,心理咨询行业顺势在国内悄然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想进入这个行业。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待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呢?
一、人才的选拔和定职
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行业,涉及人心理的改变和行为干预,其实是一个需要较高准入标准和较长的职业训练过程以达到一定胜任力的职业。2001 年《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颁布标志着心理咨询师正式成为了一个职业。2017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文《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68号),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因为经过15年的社会发展,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的弊端凸显:(1)考试准入门槛低;(2)专业培训时间短,甚至其中一些考试内容缺乏专业性或存在错误;(3)缺少职业伦理的教、考和训;(4)“只生不养”,即考试获得证书后没有继续教育和伦理监控与从业管理;(5)与国际心理咨询师或临床心理学相关的从业标准差距巨大,不符合国际上对心理咨询师职业胜任力的一般共识;(6)因该考试所依据的职业能力模型不科学、不合理,实际上获得证书的人无法有效从业,仅有不足3%的获证者在“从业”,但能有效从业的人员实际上更少,有些在从业后甚至给求助者带来伤害(或咨询师自己也被伤害),导致该资格考试无法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1]。
行业人员如何达到这样的职业要求呢?想要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是什么样的人群呢?研究表明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动机的描述统计结果由强到弱分别为:职业利他、自我与人际和谐、追求卓越、职业回报、人际卷入。职业利他动机即想要理解他人、帮助他人[2]。同时,研究发现人际疏离的经历与自我与人际和谐动机、人际卷入动机关系密切,一定比例的心理咨询师曾经历家庭冲突、情感挫折、遭受身体上的伤痛和苦难,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倒置和与父母分离都会让他们产生治疗自己、解决个人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并寻求亲密的人际体验的动机。这里产生一个矛盾,即行业发展要求从业者心理健康达到一个高标准,而实际上一部分积极进入行业的人士本身来自于更不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即荣格所称“受伤的疗愈者”,“受伤”未必只有弊没有利,“相似的体验”可能帮助治疗师利用自己的“情感创伤”作为帮助他人疗愈的工具,当来访者的某些认知、情感或行为与咨询师的某些成长经历相似时,咨询师潜意识中的内在冲突与困扰就会被触动,反移情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有效洞察反移情背后来自自身的冲突原因,把反移情转化为咨询过程的可利用资源[3],这也是咨询师咨询胜任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如何能够运用这一资源,人才的培训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二、人才的培训与开发
具有职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须经过一个必要的选拔和长期的培养过程;不仅是需要足够的知识,还需要督导下的临床实践,至少接受过资深同行的心理治疗或分析,这三类训练都是为了咨询师能具有一定的觉察力和个案建构(case formulation)的专业能力[4]。掌握知识无需赘言,任何行业都有其专业知识,在心理咨询业中,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都是重要基础知识,比较有特殊性的是案例督导与个人治疗。
督导是心理咨询行业自我规范的核心环节,督导可以传授必需的技能,帮助新人适应并接受本专业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保护来访者,最终审核通过被督导者是否已经具备了职业资格,简言之,“督导在维持职业标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和所有的技能学习一样,光知道理论没有用,实际咨询比道路上开车更复杂,咨询不见得有准确的、明晰的反馈,研究表明,如果不参加督导,那么即使工作时数增加,也不见得能够提升工作水平。
Hauser和Hays 等的研究表明,咨询方法与咨询技能对咨询效果的贡献率只有大约10%和15%;咨询师间共有因子对咨询胜任力的累积贡献率大约只有30%,而剩余的70%取决于咨询师的个人心理特质和个体健康水平[6]。Glenn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咨询师对咨询過程的监控与洞察是咨询效果和咨询胜任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7]。咨询师接受个人治疗的意义正在于,能够使咨询师在来访者的位置上体验到咨询过程中的很多方面个人治疗能够使正在学习的治疗师坐在来访者的位置上体验到治舟过程中的很多方面:理想化治疗师的倾向、对依赖的渴塑、对美心和美注的倾听者的感激、治疗师所给予的力量。年轻的治疗师必须修通他们自己的神经症问题;他们必须学会接纳的反馈、觉察自己的盲点、向别人看他们那样看自己;他们必须能够识别他们带给别人的影响并学会如何提供精确地反馈最后,心理治疗是一对心理方面要求很高的事业,治疗师必须不断发展们应对这个职业固有的职业危险的意识和内部力量,治疗师必须熟悉自己的短处并能够共情全人类所有的愿望和冲动。一段时间以来,个人治疗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接受,实验数据表明,对大多数人而言,两年的个人体验或分析,人们将会取得非常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减轻以外还会发生很多良好变化。尽管无论我们如何“好”地被分析,都有不能指望我们自己不受在治疗或分析中攻击我们的强大心理力量的影响,个人治疗仍然被认为能促进咨询师尽可能深地了解和接纳自己、最大限度增强观察能力、很好地利用工作中不可避免激起的动力,是最好的走向成熟与共情式倾听的路径[8]。
三、绩效管理与行业自律
就咨询工作而言,绩效指的咨询师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到来访者,增加来访者的受益,避免对来访者的伤害,除了胜任力的提升,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降低咨询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咨询过程是一个有意义但也充满压力的过程,当咨询师没有足够心理资源应对压力时,更多愤怒等负性情绪的产生不可避免[9]。咨询师长期面对痛苦和创伤回应的压力情景也使咨询师很容易陷入同情心丧失和职业倦怠[10]。如果不能有效地照顾好自己以及应对独特的职业压力源,可以导致咨询师的功能受损,降低新信息加工的能力和恰当回应的能力(如显示出好奇、兴趣、共情和灵活性)。研究发现,高自我分化的咨询师具有健康的情感关系和人际模式,具有足够的理性资源和独立自我,能够自然地表达爱和给予爱,应对一般压力、解决问题的心理资源丰富,情商较高。除了个人治疗以外,有效提高自我分化的一些自我照顾方法:如正念、聚焦、意象对话都可以尝试,在朋辈中获得支持也很有价值。
综上,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须在一个由支持性的专业组织或行业组织内,定期接受伦理学习和专业提升为目的的学习,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自我照顾,从而能持续提供合格稳定的专业服务。当前心理咨询行业一个最可行的发展模式是政府监管下的行业自律模式[11]。
参考文献:
[1][4][11]钟杰.“后证书”时代的心理咨询师如何发展?——兼回答非科班出生者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https://zhuanlan.zhihu.com/p/55845141.
[2]Kramen,B.(1998).Rafting therapist:occupational hazards,rewards,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psychotherapists.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practice,29 (2)130-134.
[3]Bruce NG,Manber R,Shapiro SL,Constantino MJ.Psychotherapist mindfulness and the psychotherapy process.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Practice,Training,2010,47 (1):83-97
[5]Holloway,E.L.,&Neufeldt,S.A.(1995)Supervison:Its contributions to treatment efficac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63,207-213.
[6][10]Hauser M,Hays DG.The slaying of a beautiful hypothesis:The efficacy of counseling and the therapeutic process.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49:32-44.
[7]Glenn M,Leppma M,Thorne K.Clinical Supervisors Perceptions of Counselor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Effective and Well-Balanced Practices.Journal of Applied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2015,46 (4):29-36.
[8]Nancy McWilliams.曹曉鸥 古淑青等译.《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71-73.
[9]徐慰,符仲芳,王玉正,等.日常生活中压力对愤怒情绪的动态影响:特质正念的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 (3):48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