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点
2019-10-19张玉欣
张玉欣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试图阐述中日跨文化交际的不同之处。第一是中日“礼貌原则”相关策略使用上的不同。第二是应对面试时的不同。正确认识到不同之处能够帮助我们在中日跨文化交际时,使用恰当的言语来进行交流,从而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关键词:中日对比;跨文化;礼貌原则;面试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跨文化交际也逐渐增多,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解。当然,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为了使中日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加顺利,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中日礼貌原则的使用差异。这一部分具体的调查方法为,将收集的中日文会话进行直译,然后从礼貌原则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日语部分由于条件有限,收集的为电视剧中的会话。二、中日面试的差异。这一部分设定的场景为接受日本企业的日语面试。具体的方法为,作为日语学习者的我先回答面试问题,之后再寻找与面试辅导书中推荐答案的不同之处,分析其具体原因。
一、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这一概念最初是由Brown&Levinson提出并确立的。主要是指会话参与者为了避免伤害对方的面子而使用礼貌用语。Brown&Levinson认为,人际交往中,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互相给予面子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也就是说,当双方互相为对方保留面子时,交往一般都会顺利进行,但是当自己的面子受到对方的威胁时,人们一般会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而不自觉地去伤害对方的面子,最终不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与其相关的是,面子又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人们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和赞美,而消极面子是指人们不希望别人将观点和行为强加于自己,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碍,保持一定的个人空间和自由。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积极礼貌策略就是照顾对方的积极面子,对对方进行赞扬,消极礼貌策略就是照顾对方的消极面子,与对方保持適当的距离。
另外,英国语言学家Leech则将语用原则分为“人际修辞”和“篇章修辞”,其中“修辞”是指交际中有效的运用语言,它由交际双方所遵循的原则和准则构成(准则是原则所包含的较具体的范畴),而他人际修辞的范畴内,提出了六条礼貌原则。主要包括:(1)策略准则: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2)慷慨准则:使自身受益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3)赞扬准则:尽量减少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增加对他人的赞扬;(4)谦逊准则:尽量减少对自身的赞扬,尽量增加对自身的贬损;(5)赞同准则:尽量缩小自身同他人的分歧,尽量增加自身与他人的一致(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尽量增加自身对他人的同情。Leech的礼貌原则为我们区分礼貌行为与不礼貌行为提供了一定的标准。
二、中日礼貌原则的使用差异
本部分是以Brown&Levinson提出的礼貌原则理论为基础,分析中日礼貌原则使用的不同之处。笔者收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汉语会话,将其直译为日语,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对两者进行详细的对比。同时,也收集日本电视剧当中的日语会话,本文选取了其中家庭访问场景的会话,将其直译为汉语,也从礼貌原则的角度与原文进行对比。通过这些对比,试图找出其中使人产生违和感的地方,并从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入手进行深入分析。
汉语会话与日语直译的对比分析:
首先,汉语中常通过训斥来表达亲切,比如在朋友之间,经常使用“死样儿”“智障”等来表达相互之间关系的亲密。与之相对的是,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即使是关系亲密也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因此不论双方的关系多么亲密,如果在交流中使用与上述类似的骂人表达,就会被对方认为是在辱骂、训斥自己。
另外,在日语中,即使是为了对方的利益,强行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也是不能被接受的。但在汉语里,为了对方的利益而试图强行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则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当别人来自己家做客时,中国人可以通过询问对方“你想喝可乐吗?”来表达自己的热情,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如果直接询问对方“コーラを飲みたいですか。”是十分失礼的。
三、中日面试的差异
(一)具体经验的重要性
第一个问题是“自己PRお願いします。”,我的回答是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学校和参加过的活动。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整体介绍可能已经足够了。但是,在我的回答中只是单纯提到了“自分の能力もより一層高まってきます”而没有涉及克服困难的详细过程,对于日本人来说,我的回答由于没有例子而显得过于抽象,容易使对方觉得没有说服力。因此,在回答过程中增加一些例子,比如加入棒球队,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胜利,以及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样会增加说服力。
另外,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优点、长处也比较倾向使用抽象的描述。比如,在回答“あなたの長所と短所はなんですか。”“あなたは公務員に向いている所はどこですか。”这样的问题时,我的回答的确也有这样的倾向。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我一味地强调了自己是一个注重计划性的人,能够合理的规划时间,但是并未举出具体的例子。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我也只是说明自己对待一切事物都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并未使用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或许是因为中国人潜意识里认为,使用详细的事例进行说明是没有必要的。总而言之,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加重视具体经验。
(二)日本人的一体感
这一部分首先是关于应聘动机的相关分析。我对“志望動機を教えてください”这一问题的回答,主要是从贵公司的魅力和我所学的专业与公司要求相匹配两个方面来回答的,因此觉得自己如果能够进入公司,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所学,这样一来,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是比较明确和清晰的。作为中国人来说,这样的回答相对来说是比较多见的,但是实际上去日本公司应聘时,这样的回答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因为日本社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加重视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他们有和对方保持一体感的诉求。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最好能够从提问者的角度出发去回答,可以说“我是想要为本市的市民服务,所以来应聘公务员的”等,这样的回答会更加的符合日本人的思维。
另外,对于“上司と意見が合わない場合はどうしますか。”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先委婉的向上司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上司否定了我的想法,我会按照上司的要求去完成工作。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更好的回答应该是在与上司意见不合的时候直接去执行上司的要求,而如果被问到为什么会这样做,日本人则一般会回答说,因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足,所以即使和上司意见不一致也会先去执行上司的安排,在执行中如果仍然不理解上司的安排,则会认真思考,找到自己想法的错误之处,进行反省和改善。如果认真思考后仍然找不到问题所在,才会考虑委婉的向上司表达自己的疑惑。
(三)避免易给人轻浮印象的表达
“希望部署に配属されなかったら、どうしますか。”和“転勤があっても大丈夫ですか。”这两个问题对于是否录用来说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不论把我分配到哪个部门,我都一定会努力工作。第二个问题则是直接回答不介意工作调动。中国人可能会对这样的回答比较满意,认为回答者具有灵活性,但是日本人对这样回答的评价则恰恰相反,它容易使日本人面试官对面试者产生轻浮印象。这主要是因为,相比于中国人,日本人从整体上来说更加注重细节,而我这样直接回答可以接受任何工作部门以及可以接受工作调动,会让面试官对我是否真正理解了工作职位的具体职能产生疑惑。因此,在回答日本人提出的类似问题时,一定要阐述详细的原因。
同时,对“併願している受験先はありますか。”这样的问题,直接回答“沒有”也是不符合日本人的认知的。在回答这种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清楚的表明自己的第一志愿,比如可以回答说,尽管我确实参加了一些企业的招聘,但是我的第一志愿是XX市的公职人员,如果能够被录用的话一定会到这里工作,之后再阐述一些把它当做第一志愿的理由。只有这样,才会使日本人面试官感受到面试者的确是对于工作有清晰、明确的认识的,否则直接回答没有参加其他的面试也会给日本人一种轻浮的印象。
(四)日语的简洁性
相比于汉语,日语的表达更加简洁。比如在自我介绍时,我说到“私は今年24歳です。”,将它翻译为汉语就是“我今年24岁。”,这样的表达在中国人看来是完全没有违和感的,但是日本人的习惯则是直接说“24歳です。”就可以了。因为回答的一定是回答者当时的年龄,所以就将“私は今年”省略了。
又如上述中提到的当我向面试官阐述自己的长处时,我的回答是:“私は前もって計画を立てることが好きです。”,翻译为汉语为“我喜欢提前制定计划。”,这句话是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的,一般不会使人产生违和感,但是在日语表达中,“前もって”会被日语母语者认为是多余的,因为制定计划一定是在开展行动之前,所以为了简洁,日本人将“前もって”省略了。
(五)日语中反感说教
在回答“なぜ日本語を勉強していますか。”这一问题时,我提到了“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在中国人看来,或许这个回答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这一类的回答属于不当回答。因为从日本人的视角来看,会认为这句话带有说教的性质,给对方一种面试者非常自大的感受,所以在接受日本企业的面试时,应该尽量避免说一些容易使对方产生被说教感受的话语。
四、总结
本文主要从中日礼貌原则的使用差异和中日面试差异两个角度分析了中日跨文化交际的不同,首先是在礼貌原则的使用方面,结论如下:(1)汉语中常通过训斥等表达来体现关系的亲密,日语则不能。(2)汉语常为了对方的利益而将自己的想法、行为强加于对方,日语则不能。(3)中国人更偏向使用积极礼貌策略,而日本人更偏向使用消极礼貌策略。另外在中日面试的对比方面,得出了如下几个结论:(1)日本人更加注重具体经验;(2)日本人更加注重一体感;(3)汉语中的正常表达可能会给日本人留下轻浮印象;(4)日语更加简洁;(5)日本人反感说教。
希望本文能够对日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从而使中日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今后还会从其他角度,继续研究中日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点。
参考文献:
[1]霍欣琰.从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分析《甄嬛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 (3):191-193.
[2]李宇霞.用“礼貌原则”探讨中日话题选择的问题——以燕山大学日语专业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4 (3):185-188.
[3]卢万才.日语面试会话提问特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7):159-160.
[4]张韶岩.中日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