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审美机理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19-10-19曾美玲
曾美玲
摘 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更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识字量的多少、识字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学习生活中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汉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汉字教学,审美机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注重“审美记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在汉字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汉字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识字教学;审美机理;作用
语文教学,语言是根本,文字也是根本。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可见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重中之重的。新课程更是强调扩大阅读量,这就意味着识字量要加大。那么,怎样进行识字教学,怎样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这里面不仅仅有教学技术的问题,还因为汉字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汉字教学还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它不仅仅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更是贯穿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个过学中。而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机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美心理机制主要由“审美记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五种因素构成。这五种因素交错融合,形成了审美心理的复杂过程。
一、 “审美感知”,激发学生识字热情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统称为审美感知写字是书法的前身和基础,而书法本身是一门艺术。所以,在写字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时要关注学生艺术情操的培养,而这离不开欣赏。《语文课堂标准》中要求學生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的同时,要学会欣赏汉字的优美,要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展示汉字的艺术形象。比如在教学“火”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火”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火”的形状像火焰——;篆书的“火”字,仍然是象形的——;隶书,在篆书基础上的发展——;唐代颜真卿的楷书——;元代赵孟頫的行书——;明代王铎的草书——;清代印刷体——;现代楷书印刷体——火。
教师可以把一些优秀作品以投影、图片、录像等多种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解说,创设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识字意境,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与热情。
二、 潜移默化汉字的形体美,形成“审美记忆”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有一个单元专门教学中华汉字的,其中有汪竹柏写的《赞汉字》,概括了中华汉字的独特魅力: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形态各异的汉字符号,给人感觉是风格万千,美不胜收。有的形体接近方形的,如“圆”“闲”“回”等;有的形体接近于长条形的,如“青”“真”“相”等;有的形体接近三角形,如“众”“品”“鑫”等;有的形体偏扁,如“血”“士”“工”等。“川”字给人以奔流不息流水的感觉,“笑”字令人感到舒适欢快,一看到“雨”字,眼前就仿佛出现了纷纷从天而降的雨滴。“端正”两个字让人仿佛看见一个人正襟危坐的样子。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不禁诱发了我们对祖先的创造赞叹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过不断地耳濡目染,我们在大脑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记忆。为了研究审美记忆对学生识字、写字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选了刚刚开始学写汉字的一年级的一个班级,安排一定的时间,让这个班级的学生经常翻阅名人书法字帖,其中以正楷为主。在课堂上朗读课文的时候,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课文让学生拿着书法作品诵读。一个学期以后,我们发现这个班级学生的书写水平和进步的程度,明显要高于只是写自己的字的同龄学生。这个试验说明,学生通过反复观看、阅读书法作品,他们的视觉记忆里已经镌刻了一个字的间架结构和布局。当他们写这个字的时候,大脑中就会浮现出横竖撇捺点勾的大概位置。可见,学生反复经历“书法”视觉的重复体验,有助于在他们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美感,同时把这种美感转化为记忆。
三、 识字教学,要关注“审美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审美想象会为想象主体插上遨游美感世界的有力的翅膀。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有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课文中有一个“寇”字。在生字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生觉得难写,从第二天的听写到后来写作或试卷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出错率很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在教学中,很多老师的识字教学还采用传统的比较生硬的方法:首先教读音,“寇”,这个字读“kòu”,然后要求学生读三四遍。接着教字形,“宝盖头”下面的部件要注意,很容易写错,特别是最后四个笔画,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书空几遍,或者在本子上练习写几个字。最后教字义,会问一问学生这个字的含义什么,通过引导学生也能明白“日寇就是指日本鬼子”。
这样教学“寇”字,虽然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清晰的,生字的音、形、义也都讲到了,但是这样教还远远不够。“寇”字是这一课生字学习中的难点,尤其是最后的四个笔画。如何利用汉字的造字特点优势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我们不妨这样来教:首先,出示金文的“寇”字,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汉字多么像一幅画。再引导学生想象这幅画——它就像是一个人正手握器具,跑到里屋去殴打屋里的主人。接着强调最后四个笔画,这正像是一只高举器械的手准备打人。通过对字形的理解、分析、想象,学生就把字形给记住了,字的含义也懂了。在《说文解字》中有关于“寇”字的解释:“寇,暴也。”“寇”,就是象征着暴力的入侵者。而“日寇”就是指从日本跑到我们中国国土的侵略者,他们就是强盗,他们就是残暴的入侵者,我们要捍卫我们的祖国,当然要“抗日”。从“寇”字教学进一步延伸到文本教学中,进一步理解“寇”字: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红军部队主力和人民群众转移,毅然接受任务,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顽强不屈,浴血奋战,在完成任务以后英勇跳崖,壮烈牺牲。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决不向日寇低头,这是顽强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
曾经从书上看见过这样一段话: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在镇江中学就读时,她的老师教《陈情表》中的“茕”字时,这样说:“这个字念qióng,字形大家都看好了,这个地方是一竖,不是一撇。记住了,再‘穷,做人脊梁骨也要‘挺直,切不可把这一竖写成撇,脊梁骨不能弯下来,人不能倒下去。”于老师说,这个字她记住一辈子。
借助审美想象来记忆,“寇”这个字就不容易出错了,“煢”这个字自然就能记住一辈子了。
四、 体会字词的含义,借助“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与一般逻辑认识中的判断和理解有不同,它关注的是对象美的特质和价值,目的是把握对象的内在含义。
如在教学“副”与“幅”的区别时:
师:为什么球拍的数量词用“一副”?
生:因为球拍有两个,是用于两个人对打的。
师:为什么眼镜的数量词也用“一副”?
生:因为人有两只眼睛,眼镜上就要有两个镜片。
师:为什么对联的数量词也用“一副”?
生:因为对联有两个联,分为上联和下联。
师:那么是“一副”笑脸,还是“一幅”笑脸呢?
生:(犹豫)
师:我们人的脸可分为左脸和有脸,你们觉得人笑的时候会一半脸笑,一半脸不笑吗?
生:应该是一副笑脸。
再比如“曌”这个字,是唐朝女皇武则天为自己名字造的字,它是由“日”“月”“空”三个部分组成。那么这个字的读音可能与下面哪个字的读音相同:“A. 哲 B. 萌 C. 照 D. 空”。“曌”这个字对学生,甚至对老师来说都是陌生的,我们就可以通过理解字的组成部分“日”“月”“空”,联想到“太阳”“月亮”“天空”,联想到“太阳与月亮在天空中照着大地”。由此推断出正确答案是“C. 照”。还有,“稗”字的意思可能与下列哪个选项的意思最接近:“A. 草木茂盛的样子 B. 欣欣向荣的样子 C. 形容微小或非正统的”。通过理解字的组成部分“卑”字,联想到“卑微”“卑职”“卑下”等词语,由此可以推断该字的意思应该与“C. 形容微小或非正统的”更接近。
这样的分析引导,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耳目一新。在以后的识字学习中还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五、 体会词汇含义,离不开“审美情感”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有一篇课文《老人与海鸥》,在理解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老人爱海鸥的内容时,让学生抓住关键句子,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学生从许多词语领悟到了文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深情厚谊:“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从‘只这个词中我体会到,老人每天辛辛苦苦到翠湖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跟海鸥在一起,给海鸥送吃的。可见,老人的心里挂念的只有海鸥;”“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欧群呼唤。”“从‘很小心这个词我体会到老人担心海鸥喜欢吃的饼干丁掉到了湖里,海鸥吃不到,担心海鸥吃不饱,才会小心翼翼地放饼干丁。”“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从‘必这个词我体会到,老人心里牵挂的只有海鸥,不论刮风下雨,不论寒风萧瑟,不论自己身体是否康健,他都一定要去翠湖与海鸥相依相随,海鸥在他的心里就是自己的孩子。”……
汉字是有温度的,每一个汉字、词汇背后,饱含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浓浓的情感。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审美机理中的“审美记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让它们更好地为汉字教学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开出的美丽的花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种子。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这个精神种子的撒播者,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们播种到每个孩子的心田里,让这些种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谈永康.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