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配置人工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

2019-10-19吴雨涵王锐涵

水土保持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鸢尾菖蒲去除率

吴雨涵, 余 俊, 王锐涵

(1.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2.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南京 210037)

在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水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多种污水处理方式应运而生,尤其是人工湿地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污水处理水平,这种人工构建的湿地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对土壤、砾石及炉渣的综合运用,充分发挥了三者有机结合的净化效果,三者经过一定比例混合后形成特定的基底,加之相应植被的种植,能够对污染物进行较好的净化[1-2];作为重要的污水处理系统,其不仅包括了基底及植被,同时还有水体及微生物,这4大基本要素借助于相应的理化反应来吸附过滤污染物,从而形成较好的去污效果,不仅成本较低,且具有低能耗的明显益处,在现代社会水体净化方面效果突出,同时利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在很多地区的实验及实地运用效果显著[3]。对于人工湿地而言,其净化效果不仅通过吸附过滤,同时还有沉积等作用,此外,不同类型的湿地,其对不同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存在较明显差异,因此能够有针对性地处理不同污染物[4-5]。常用的基质不仅有砾石和炉渣,同时还可以利用工业副产品作为基质填充,近些年来混合基质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沸石、白云石等[6]。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湿地的研究不仅仅在于基质填充物及植被的研究,更向其不同处理能力的深入分析进行探讨,大量研究表明,对于香蒲(Typhaorientalis),美人蕉(Cannaindica)而言,其能够作为良好的湿地植被,在净化水质方面效果显著,且其能够凭借良好的适应性而被广泛运用[7-8]。随着生活污染和工业废水的不断排放,污水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这直接关乎社会经济发展,更关乎居民社会生活,因此开展此方面的研究能够带来较大的现实意义[9],且具有现实必要性,这将对于水质的优化起着积极的意义,能够为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10]。

对于湿地而言,植被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过滤及吸附作用,且能够利于微生物活动,为之创造较好的新陈代谢环境[11],不同的湿地植被起着不同的吸附过滤效果,通过有侧重地进行植被种植,能够对特定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从而提升净化水质的效果,尤其是不同植被的混合能够显著增强污水的综合治理水平,对其营养物质进行有效平衡,利于湿地物质和能量交换,同时促进水生生物发育,促进湿地生态平衡,最终提升的是湿地的综合净化能力[12-13]。对于湿地而言,不同湿地植被的组合能够产生不同的水质净化效果,且其能够产生相互作用,最终促使湿地系统产生不同的污水去除效果,提升湿地的功能差异,尤其是在污水具有多种污染物的情况下,植被错配能够起到良好的综合净化效果,最终提升整个湿地的净化水质能力。近年来,大量学者开展湿地相关研究,尤其是基质填充物方面及植被方面[14],但多集中在单植被方面,对于植被的错配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从多种植被错配的角度开展相应的研究,从而探究人工湿地在净化水质方面的效果,研究所选的植被不仅包括茭草、鸢尾,还有菖蒲及眼子菜,这些都是常用的植被,为了进行试验对比,特设定未进行植被种植的对照组,从而通过综合对比来探究植被在湿地污水治理方面的效果,从而为提升湿地的综合净化能力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人工湿地设计与流程

本试验在南京林业大学进行,所构造的人工湿地将底部作为集水区,并将尼龙网铺放其上,根据所选择的湿地植被,共构造了4类湿地单元,为了增强实验准确性,特对各单元开展5次重复,要求各单元的长、宽、深分别达到20,5,1 m,其间借助于0.5 m的土埂分开;对于基质填充物主要进行3层分布,其铺放厚度均为25 cm:最底层为排水层,其用大粒砾石填充,要求粒径在20~30 mm;将中号炉渣作为中层基质填充物,要求粒径在15~25 mm;最上层则用小号炉渣作为填充,要求其粒径在10~15 mm,同时用泥沙加以填充;对于湿地植被种植而言,要求其密度为3~7颗/m2,由于集水区位于单元底部,因此需要在其上铺放尼龙网,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填料的下渗,同时在对角线方向铺放PVC管,要求其直径达到10 mm,这样能够实现循环水的流通,能够很好地进行样品采集。

本实验开始于2016年5月,为了较好地进行试验对比,首先需要开展植被的驯化,采取的是微污染水培养,时间长达一个月,选用的植被不仅有茭草(Zizaniacaduciflora)、鸢尾(Iristectorum),还有菖蒲(Acoruscalamus)及眼子菜(Potamogetonaceae),将长势较为接近的植株植于沙质基质,首先用自来水灌溉至饱和,然后利用地下水开展长达1个月的培养,要求其上的水层厚度约为2 cm,并进行3~5次的换水;于7月20日在湿地中注入污水,并通过布水管逐渐下渗,放水时间长达12 h;最终处理过的污水将通过PVC管排出,待植被生长1年后开展相应的指标测定。

图1 人工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示意图[14]

1.3 测定方法

当湿地的运营时间长达1年后方进行取水实验, 并对各项指标开展分析,各水质指标的去除率=[(进水口值-出水口值)/出水口值]×100%[15]。

同时对各单元植被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做好记录,尤其是其中1 m2样方的植被数量、长势情况,为了对比地上及地下部分生物量,需要将其进行收割,并分为地上及地下两部分,指标测定之前首先进行烘干处理,并粉碎后经过H2SO4—H2O2消煮使之成为溶液,对于TN、TP的测定分别采用光度法、钒钼蓝法进行。

植被N,P积累量=植被体内N,P浓度×植被生物量[16]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体BOD5变化

由图2可知,不同空间配置的4种湿地植物群落中BOD5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CK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83.6~102.3 mol/L,茭草BOD5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42.3~102.3 mol/L,鸢尾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38.7~102.3 mol/L,菖蒲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35.9~102.3 mol/L,眼子菜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32.6~102.3 mol/L,相同月份BOD5质量浓度大致表现为CK>茭草>鸢尾>菖蒲>眼子菜;BOD5去除率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茭草BOD5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49.4%,鸢尾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53.7%,菖蒲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57.1%,眼子菜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61.0%,相同月份BOD5去除率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鸢尾。

图2 水体BOD5变化及去除率

2.2 水体CODCr变化

由图3可知,不同空间配置的4种湿地植物群落中CODCr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CK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92.3~156.3 mol/L,茭草CODCr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85.6~156.3 mol/L,鸢尾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72.3~156.3 mol/L,菖蒲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65.9~156.3 mol/L,眼子菜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52.1~156.3 mol/L,相同月份CODCr质量浓度大致表现为CK>茭草>鸢尾>菖蒲>眼子菜;CODCr去除率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茭草CODCr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7.3%,鸢尾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20.7%,菖蒲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28.6%,眼子菜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43.6%,相同月份CODCr去除率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鸢尾。

图3 水体CODCr变化及去除率

2.3 水体TN变化

由图4可知,不同空间配置的4种湿地植物群落中TN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CK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19.2~23.6 mol/L,茭草TN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17.3~23.6 mol/L,鸢尾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16.5~23.6 mol/L,菖蒲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16.2~23.6 mol/L,眼子菜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15.7~23.6 mol/L,相同月份TN质量浓度大致表现为CK>茭草>鸢尾>菖蒲>眼子菜;TN去除率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茭草TN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9.9%,鸢尾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14.1%,菖蒲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15.7%,眼子菜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18.2%,相同月份TN去除率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鸢尾。

图4 水体TN变化及去除率

2.4 水体变化

图5 水体变化及去除率

2.5 水体变化

图6 水体变化及去除率

2.6 水体TP变化

由图7可知,不同空间配置的4种湿地植物群落中TP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CK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23~0.39 mol/L,茭草TP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19~0.39 mol/L,鸢尾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17~0.39 mol/L,菖蒲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15~0.39 mol/L,眼子菜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14~0.39 mol/L,相同月份TP质量浓度大致表现为CK>茭草>鸢尾>菖蒲>眼子菜;TP去除率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茭草TP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32.1%,鸢尾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39.2%,菖蒲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46.4%,眼子菜去除率变化范围为0~50.0%,相同月份TP去除率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鸢尾。

图7 水体TP变化及去除率

2.7 湿地植被生物量及氮、磷积累量

由图8可知,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5.9~39.6 g/m2,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茭草,其中眼子菜和菖蒲差异不显著(p>0.05),鸢尾和茭草差异不显著(p>0.05);地下生物量变化范围为31.2~41.3 g/m2,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茭草,不同植物差异均显著(p<0.05)。地上N累积量变化范围为18.3~25.7 g/m2,地下N累积量变化范围为35.9~52.4 g/m2,地上P累积量变化范围为8.2~9.5 g/m2,地下P累积量变化范围为10.5~11.4 g/m2,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茭草,不同植物地上和地下P累积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

2.8 生活污水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湿地植被生物量及氮、磷积累量在0.05水平差异显著(p<0.05)。
图8 湿地植被生物量及氮、磷积累量

表1 生活污水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n=20)

注:**代表相关性在0.01水平上显著(双尾),*代表相关性在0.05水平上显著(双尾)。

3 讨论与结论

对于湿地植被而言,其不仅通过茎叶有效吸附过滤水质中的污染物,还能够通过根系对基底污染物吸附,从而形成较强的污水净化效果;另外,还能够为微生物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其对污染物的分解及利用,最终促进水质净化效果的提升,促进湿地净化效果。更为发达的根系能够促进植被对污染物的吸附及过滤效果的提升[25-26],从而促进净化效果的提升,尤其是挺水植被,其根系尤为发达,尤其是植被错配能够带来较突出的净化效果。通过研究分析得知,随着湿地运行的增加,其去污效果不断增强,在其运行初期,由于植被尚未形成较为发达的根系及茎叶,无法产生明显的吸附过滤效果,因此在去污方面的效果弱于其成熟期,而经过1年的运行,其效果日益凸显;但是尽管在其进入衰老期,其净化效果依然未发生显著的下降,这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净化持续性,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根系在水质净化方面的突出效果。通过对比植株体内N,P含量可知,其地上部分高于地下部分,这主要与其养分供给有关;植被对其积累量反映着其直接的去除能力,也可以通过收割的方式将其积累量去除。

猜你喜欢

鸢尾菖蒲去除率
A2/O工艺处理污水的效果分析
鸢尾素(Irisin):运动诱导骨骼肌自噬的新靶点
基于混凝沉淀法的某磷矿反浮选回水中Ca2+及Mg2+处理
鸢尾繁殖方法及园林应用分析
鸢尾,只绽放一天的彩虹女神
端午节令,明辨菖蒲
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
基于遗传BP神经网络的内圆磨削ZTA陶瓷材料去除率预测
室雅菖蒲清
鸢尾苷元在兔体内的药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