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成长课堂里璀璨
2019-10-19■蔡明
■蔡 明
领衔人主张
生态教育的LOGO是一个圆形图案:最外边是一个大圆,最里边是一个绿色小圆;小圆的里面是甲骨文的“生”字;大小圆之间是三条鱼形图案。标识的解读随着中间小圆定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小圆为地球或教育或课堂之变化,带有宇宙教育生命宏观、人类教育生命中观和师生课堂生命微观三种体认,寓意生态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主张。
或许我们没法解决教育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根本问题,当然,更无法左右宇宙洪荒中星球之间的生命运动,无法解决地球上人类生存的最后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人人都能站在生命家园共同体的视角下,认真研究教育,研究课堂教育的生态建设,就能让师生的生命在课堂里得到和谐健康成长,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璀璨。
一、成长:真实·和谐·阳光
最理想的课堂生态,是追求师生生命由内而外的完美成长。这种成长,不只是文化知识的丰富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课堂中,生命成长的三个重要元素为:真实、和谐和阳光。
1.真实。“虚假的繁荣”是课堂学习最可怕的敌人。有的课堂似乎很热闹,小手举得多且高,师生对话短、平、快,一堂课上有数不尽的“好”“真好”“你真棒”……但细细探究,或是问题没有思考价值,或是教学设计在低层次徘徊,或是课前有过预演,只为骗取外行听课人的喝彩。这是典型的“伪生态”。
“懂而不会,会而无用”,是目前课堂学习中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学习任务目标所形成的问题,多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教师的卖力讲解下,学生似乎是被“灌”懂了,其实,还是不知其“所以然”。换一个类似的题目,依然是不会和不能解决,也无法灵活、变通地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这种看似非常投入与认真的课堂,其学习效率却是低下的,时间与精力的浪费也是惊人的。
成长课堂把前一种课堂定性为无价值教学,把后一种课堂定性为低效率教学。与之相反,成长课堂提倡的是发现式学习,是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是分层、异步发展式学习,不为“应试”而“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区域”和成长空间。
2.和谐。生命成长不仅是真实的成长,而且是和谐的成长。课堂教育如果只关注学科本身的学习,只关注问题回答的对与错,而不关注学生的身心变化,不关注学生的思考习惯、思维方法等,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育,也不是着眼于全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成长课堂是教书与育人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成长中的和谐,这是身与心的和谐,是知识、能力、方法、过程和结果的和谐,是学科进步与核心素养发展的和谐。一个优秀的老师,既会教好学科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热爱其所执教的学科,也会通过学科教学实现“学科育人”的功能,让孩子的课堂成长是一个和谐全面的成长。
3.阳光。真实的成长,和谐的成长,更是阳光的成长。自信、主动、坚毅、乐观、大气大雅的青少年,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新一代。因此,成长课堂里特别关注孩子的课堂表情,即新课改所提出的课堂“六状态”——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生命的内心是热烈和向上的,生命的外在是奔放而微笑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成长课堂,这样的生命成长,才是阳光般的成长。
二、问题:寻找·聚焦·发现
问题是什么?问题是课堂教与学行为发生的唯一理由。在成长课堂里,学生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发现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进步和成长的。教师的教学是基于学生完成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设计和组织的,这才是有针对性的教学,也才会是真实有效的教学。
这里就有了第一个命题:如何准确寻找学生的真问题?真问题肯定不是教师闭门造车臆想出来的问题,也肯定不是从教参或别人教案上照搬过来的问题,它只能从学生中来,从学生的“前置式学习”活动中来。因此,教师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学情调查,也就无法找到课堂教学的真问题。成长课堂通常用两种方法调查并寻找真问题:一是通过“前置式学习”讲义的批阅来寻找,二是通过在课堂现场征集问题来寻找。一般教师多采用第一种方法,而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尤其是他们在借班上课时,往往会采用第二种方法。
学科的差异和学生水平的参差,常常导致很多问题。教师可以在备课环节将问题归纳分类,形成1~3个全局性的问题,然后设计和组织教学。如果是现场征集的问题,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和筛选,形成围绕学习目标完成和学习难点解决的主问题。
这里就自然引发了第二个命题:如何引导学生一起聚焦主问题?成长课堂的主要做法是:1.能够合并的合并,包括基本相同的问题和貌似不同,实则本质相同的问题;2.能够挂靠的挂靠,许多小问题可以挂靠在某一大问题之下;3.能够统摄的巧妙统摄,通过提出一个能够统摄若干问题的上级问题,把相关问题归入其中。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更是为了让孩子在聚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抽象概括、分类统摄等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习品质。
而第三个命题,即问题主导式课堂的目的所在:不断发现新问题。问题主导式的课堂学习并非止于解决问题,而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后,不同的学生又能够再度发现不同的新问题。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价值的课堂。
寻找真问题,聚焦主问题,发现新问题,这既是问题主导式课堂的灵魂,也是成长课堂关于问题的艺术。
三、合作:样态·规范·文化
成长课堂不是一个人的学习,而是一群人的研讨、交流与碰撞。用生态教育的原理来表达,这就叫作群体共生效应。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式学习,按需要编制成学习小组,这是成长课堂最基本的样态。学生或六角围坐,或U型而坐,或圆桌团坐;或4人、6人一个单元小组;由组长牵头,各个成员有分工,有协作;组内有组,结伴研讨,进而组间交流……这些都是成长课堂必备的形式,这种形式样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了成长课堂的内容和本质。
样态是合作学习的第一阶段,接下来就是在实践中逐渐规范小组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成为常态。例如:在前置式学习中,小组必须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根据任务推进与活动安排,课堂进入了小组合作环节后,应该各自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进入交流展示环节,每个小组应该怎么参与,怎么补充与评价;一堂课进入总结阶段,小组应该做好哪些工作;成员课后如何消化和巩固所学内容,如何进行达标检查;小组长在整个小组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如何定位、转换,定期轮换的机制是什么;小组每个成员以及各小组学习效果的记录、汇总、反馈、沟通等,都必须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规范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后阶段,在规范的基础上建构各具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文化,这才是最高境界。例如,小组的命名、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合作品质、学习氛围、学习特色、人际沟通等,都需要在成长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重视,并随着合作学习的深入而逐渐形成。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合作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对全班级来说,那是一个怎样的文化风景呢?有了这样的风景,学校还愁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吗?
样态呈现、规范运作、文化建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三个重要阶段,也是成长课堂中合作学习的三重境界。
四、评价:显性·隐性·群体性
成长课堂围绕学生生命成长这一中心,形成了“生命”“生活”“生成”“生动”和“生长”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简称为“五生评价”。
这一评价已经被许多学校认可并付诸实践。稍微研究一下这样的评价体系,我们便会发现:
首先,有显性的课堂评价。比如,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问题回答与展示的质量和当堂作业的正误率。这种显性评价,既有传统的静态评价,也有课堂学习的动态评价;既看过程,也看结果。
其次,有隐性的课堂评价,即观察学生的生命成长。要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五力”(动力、毅力、能力、潜力、活力)的发展变化,还要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三观”养成状况。这是一种把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了课堂学习中的评价,体现的是“立德树人”和“学科育人”的教育价值。虽然这种评价有时难以量化定性,但评价的导向性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再次,体现了群体性特征,即全员评价。成长课堂是不允许任何学生开小差和走神的,要看每一个个体对象和每一个学习小组是否主动、互动地合作探究;是否能动、灵动地参与展示与交流,积极进入评价……这样的群体性评价体现了真正的教育仁爱与教育公平。
成长课堂的评价主体是学生。他们不只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人。他们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同伴互相评价,积极主动地反思,推动深度学习与合作。及时性的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使个人的表现与成绩以小组的形式存在与表达,这既在评价中增强了集体意识,也增强了个体的价值和自信。
我们还应该发现,“五生评价”不仅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组织安排,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效果。课堂评价体现的是“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新课程评价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五生评价”既参考听课专家的评价,也参考学生的评价,还兼顾教师的自我评价。这种集显性、隐性和群体性于一体的评价,是从生态成长课堂的实践中提炼而成的,反过来又运用于成长课堂的评价之中,督促和保证了成长课堂健康而有序地发展。
成长,问题,合作,评价,是成长课堂的四个关键词,体现着成长课堂最为本质的要素。因此,我们也会用“问题主导,合作学习,师生共评,生命成长”四个短语来概括成长课堂教学的特征与追求。这样的课堂不只属于哪一门学科,也不只适用于某一学段,它属于运用生态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课堂革命的中小学各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