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行中人的因素防控体系研究

2019-10-19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民航学院

民航管理 2019年9期
关键词:驾驶舱飞行员机组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民航学院 孟 斌/文

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飞行中人的因素已成为限制安全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统计资料表明,75%左右民航事故和事故征候均与飞行中人的因素有关。由于飞行职业的特殊性和工作环境的独特性,虽然人的因素难以杜绝,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以及持续改进提高,最大限度预防和降低人的因素的严重后果是完全有可能的。为了有效提高民航运行安全水平,减少人为差错,本文通过从组织、团队、驾驶舱人因学设计、飞行机组、信息化系统建设等多个方面,全面深入研究了飞行机组人的因素对飞行安全影响并提出对策,为进一步提升民航安全水平提供有效支持。

组织中人的因素防控体系

对于复杂的民航运行系统而言,组织中的缺陷是最大的安全威胁。众多民航管理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组织因素在民航运行安全中的影响,但作为隐藏在背后的“潜在失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容易经常被忽视,使得安全威胁得以存在和发展。因此,要从根源上减少飞行中人的因素的发生,必须针对组织中的多层次因素之间的交互耦合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将组织管理中管理体系、安全体系、选拔培训体系、文化体系等四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同体系,希望为组织编制一个可靠的安全网,如图1。

图1:组织管理层面人的因素预防措施

(一)从组织的管理体系来讲,要全面完善组织结构,包括行政管理系统、信息沟通、组织授权等方面,重点建设民航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将生产组织的各构成系统建设良好,确保其功能正常、机构健全,保证产生良好的生产效能;组织的一项主要职能是监督安全。

事实上,飞行事故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于组织监督不力诱发的,为很多违规现象提供了温床。譬如,不能明晰企业安全绩效管理的指标和目标,片面看中安全的结果性,忽视安全的状态性,管理措施和效果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反馈,不能切实将安全关口前移和形成闭环模式等;目前,高级飞行人才成长周期长、资源紧缺,虽然飞行员薪资待遇相对其他职业偏高,但也承担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家庭压力等,特别是国有航空待遇与民营航空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外籍飞行员同工不同酬等,导致部分飞行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作风不严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飞行安全。所以要完善和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建立公平、公正的薪酬以及晋升体系,对飞行员发挥更好的激励效果,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二)防范人的因素,加强飞行安全风险管理。

随着运行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行风险将呈几何级增长,对我国民航抗风险的能力提出了严苛的要求。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承运人运行控制风险管控系统实施指南》(AC-FS-121-2015-125)的具体要求,各航空公司需确保于2017年10月31日前完成各自风控系统的建设与实施。运行风险管控建设需要长期、持续不断的针对“人—机—环—组织”进行动态风险识别和评估,在闭环反馈控制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完善和改进,才能有效提高安全管理效能;另外,航空公司应结合各种资源信息,建立快速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对民机驾驶舱系统实现动态、实时应急管理,及时消除飞行安全威胁和干扰;在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基础上,制定安全计划和目标并严格监督实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要完善飞行人员选拔培训体系。飞行任务工作负荷大、信息处理复杂度高、运行管理综合性强,对飞行人员的生理、心理素质要求较高。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物理维度和心理维度的差异,因此选拔出适合飞行工作的人,才能获得好的系统绩效。

目前,航空公司对飞行学员心理素质选拔标准还未完全统一,较重视其身体素质。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心理选拔标准和动态心理选拔程序,并且随着民航的发展要对飞行员心理素质需求不断验证和更新,保证其时效性和可靠性;随着飞机驾驶舱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飞行人员动手操作时间越来越少,飞行训练的重点从飞行技术实操逐步转变成飞行计算机管理,甚至导致飞行员“自动化成瘾”。多个报道曾称飞行员过度依赖自动化系统而导致飞行技能严重丧失。因此无论是飞行院校还是航空公司,一定要重视飞行员正常和特殊情况下的手控操作训练,增强飞行员情景意识,将自动飞行系统还原成正常的辅助程序。维持并提高飞行人员的技能水平是保障民航安全运行的基础。

(四)完善航空公司安全文化和飞行作风建设,包括标准规章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安全意识、建设组织安全文化氛围。航空公司组织文化反映了企业目标及价值体系,影响飞行人员的工作作风和素养。缺乏健全的安全文化制度,企业的安全理念、政策、程序和措施无法得到有效贯彻,企业员工就会缺乏安全行为的原动力。因此,务必要将民航安全文化和作风建设渗透在管理的诸要素之中,并转化成航空公司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倡导安全、健康的组织目标。

团队管理中人的因素防控体系

这里的团队是指机组成员之间,机组与管制、签派、机务、机场等职能部门人员之间依靠技术,跨越时间、空间距离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的群体。该团队最容易导致沟通交流不畅和彼此任务情景存在差异。

目前,民航从业人员工作中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对面口头交流、无线电陆空通话、信号或手势交流、报文交流等。要定期加强该方面的培训和考核,杜绝语言歧义、模糊和文化差异,利用先进技术建立目视通讯系统和数据链指令打印系统,将交流的过程程序化、自动化,最大程度减少交流障碍。飞机放行前,机务人员与签派人员要严格按照民航局相关规章和公司政策进行检修和放行,确保飞机的适航性,并向机组如实汇报飞机的安全状况及注意事项;由于团队之间彼此任务情景存在差异,缺乏对其他岗位工作细节的重要性认知,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团队协调起来比较困难,除了各成员做好本职工作减少差错之外,还应根据各个岗位之间的关系确定岗位交叉培训方案。

岗位交叉培训方案可以分为岗位知识讲解、岗位示范和轮岗实习三种方式。在制定具体的岗位交叉培训方案时,要考虑培训的实际可行性和效果,重点针对岗位间的差异性培训,以减少各岗位之间的任务情景差异,方便团队之间的协同配合。此外,飞行机组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出现安全威胁要及时汇报情况,其他团队成员在核实之后抓紧时间给予解决方案。

优化驾驶舱设计中人的因素防控体系

飞机驾驶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人机交互系统,其设计的优良与否与飞行员建立情景意识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民机机械故障所导致的飞行事故大幅减少,而驾驶舱人机交互界面不良又成了新的安全隐患。研究表明,民机工效设计差错要比飞行员人的因素更为严重,需引起设计者的重视。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民机工效学设计准则和评估体系,在人机功能分配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飞行员的生理、心理特征,从而实现人机交互的最佳匹配。由于飞行人机系统有综合交互式特点,机组人员任何一个重要事务操作或命令都应该产生反馈和闭环控制。当飞行员进行操作或发布命令后得到与预期不一样的反应时,系统告警并可通过相应的程序对操作、命令,进行核查或校对,建立纠错机制。此外,在对驾驶舱的环境设备设计时,融入一些防错、容错的安全屏障技术,降低人的因素发生概率。本文结合先进民机驾驶舱的设计实例,总结出驾驶舱“显—控”设备安全屏障技术,如表1所示。

表1:驾驶舱“显—控”设备安全屏障技术

飞行机组中人的因素防控体系

飞行机组作为飞行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航空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建立良好的机组资源管理(CRM)规范

随着驾驶舱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飞行机组的任务已由“操纵”为主转变成为“监视—决策—控制”为主,这对机组资源管理(CRM)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航事故调查结果显示,“多人制机组”在执行飞行任务中出现的大部分不安全事件都与机组资源管理有关,包括机组成员之间沟通不畅、机组分工不均、团队判断决策不当、机组搭配不科学、情景意识和处置不当、不能有效同步协作等。一个优秀的飞行人员不一定能组成好的机组,但好机组的效能远远大于个人效能之和。机组资源管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对保证民航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良好的C R M可以阻挡20~30%的差错。譬如2015年发生的复兴航空空难,事故调查报告表明该起空难是由于机组错误关闭无故障的发动机导致;如果当时机组能够正确识别突发状况接通自动驾驶,双方确认后再同步协作执行一发失效检查程序,就有可能避免灾难。又如2013年的韩亚航空空难,也是由于机组成员未按程序要求的“标准喊话”和“交叉检查”酿成的。

因此,机组成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时要切实按照保证飞行安全的六大工具操作:“标准程序”、“标准喊话”、“交叉检查”、“飞行简令”、“检查单”和“指令复诵与核实”。另外,机组搭配要保存适当的“权威梯度”,任何不一致的意见都可能是重大问题的征兆,副驾驶要敢于提出质疑。机长要创造良好的机组氛围,对于副驾驶的意见要慎重考虑,不可自我为中心。通过建立良好的C R M规范才能及时识别、应对威胁,预防、觉察、改正差错,处置非预期的飞行状态。

(二)飞行机组要不断提高自身安全飞行技能水平

安全飞行技能包含技术技能和非技术技能。民航局多次强调,坚守民航安全底线要从“三基”抓起,即注重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飞行员的基本要求是自身的安全飞行技能,是保证飞行安全的砝码。过度自动化飞行导致部分飞行员基本操作能力下降,缺少处理不正常飞行的能力;而更多去关注飞行品质记录(QA R),丧失了对飞行技术技能最原始的积累。研究发现,相对于技术技能,非技术技能对飞行安全的影响更大。飞行机组的非技术技能包括机组交流与合作能力、自动化系统意识、情境意识与决策、领导与管理、应激能力等。因此,飞行机组应在平时的训练和实际飞行中不断提高自身安全飞行技能水平。

(三)飞行前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

飞行员的压力往往来自飞行安全、工作负荷、家庭需求、职业发展、公司人际、工作环境等多个方面,更容易受到孤独、压抑等消极情绪的影响而陷入心理亚健康状态。当压力水平持续过高或者多种压力交织在一起时,势必会引起飞行员的心理波动。所以飞行前机组要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采取合适的方式释放和宣泄压力与焦虑,消除不良情绪等因素干扰,保持旺盛精力和警觉性。

另外,飞行前要有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要及时请求寻求航医或者心理医生就诊,切不可滥用药物或抱有侥幸心理,杜绝“空中失能”等严重状况。一旦身体出现不适于飞行的状态,要向组织汇报、检查,暂停飞行任务。

(四)提高安全意识,消除危险心理

不成熟的机组人员在飞行中往往存在五大危险心理态度:侥幸心理、冲动心理、逞能心理、反权威心理和顺从心理,严重影响飞行安全。在飞行中一定要保持安全意识和情景意识,严格按照各种民航规章和标准操作程序(SOP)飞行,具备高度的安全警觉性,切不可麻痹大意。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增强系统抗风险能力

(一)作为一个信息化高度集成的行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保证飞行安全是必然选择和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航空公司应建立和完善先进的运行风险管控系统、航班监控系统、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等,及时向机组提醒、反馈航班运行中的一些不正常状况,降低或者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完善飞行人的因素数据库建设,运用大数据深入挖掘人的因素失误致因。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研究表明,美国近年来事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正是因为持续对过去教训的总结和数据分析的结果。为了有效保证民航安全,及时、有效地发现并纠正民航复杂人机系统存在的不足,我国民航于2004年开始启动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系统(Sino Confidential Aviation Safety reporting System,SCASS),对于飞行安全做出了一定贡献。但还须对飞行中人的因素数据库进行分类分析后信息资源共享,在保密自愿的前提下搜集到更多隐藏的、当事人害怕处罚不敢公开的不安全事件,进行多角度深入挖掘飞行中人的因素造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机理和规律,进行针对性的防控。对于多次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安全教育学习并提出相应对策,把静态的、被动的、滞后的飞行中人的因素风险管理转变为动态的、主动的、超前的风险管理模式,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而提高飞行安全水平。

结语: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航空运输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我国民航安全管理现状仍面临挑战。特别是我国民航的发展速度过快,而安全保障能力还未达到相应要求,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我国民航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组织、团队、驾驶舱设计、飞行机组等方面全方位分析了飞行中人的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保障飞行安全具有一定的意义。

猜你喜欢

驾驶舱飞行员机组
双馈式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运行控制
热连轧机组粗轧机精度控制
很皮很皮的飞行员
2021年7月22日,演习期间,美军飞行员从F-16战隼中挥手
邸若冰:机组控制系统的保护神
瑞萨电子的集成式驾驶舱技术是汽车智能驾驶舱不可或缺的解决方案
飞行员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跟踪导练(三)
飞行员的酷装备
跟踪导练(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