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机场航空器同向区域停放运行模式实践研究
——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为例
2019-10-19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黄 鑑/文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是中国十大机场之一、国际航空枢纽。2019年以来,随着云南民航强省建设和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稳步推进,机场改扩建及其相应配套设施等资源能力建设也加大了推进力度。面对航班量快速增长和机场改扩建带来的双重压力,昆明机场以“建设进度不迟缓、安全运行要确保、运行效率不降低”为目标,在全国首创并实践同向区域停放航空器绿色共享运行创新模式。
模式基本情况浅析
(一)模式基本概念
立足于优化地面保障效率,采取整合、共享地面保障资源,优化停机位分配使用规则,并充分与各航空公司密切合作科学安排飞行计划,逐步实现按照航班任务目的地来分配停机位,在昆明机场采取“东进东出东停,西进西出西停”运行,即不改变空中交通管制指挥任何模式,由机场、航空公司结合运行大数据分析及航线计划优化,充分利用地面调配,实现航空器地面最小滑行距离,降低东西穿越频率。
鉴于此,无论地面停机位资源分配如何变化,“同向区域停放”运行模式并不干扰空中进港飞机的使用跑道选择,塔台、进近管制员仍然按原来的最小空中飞行冲突方法,进行安全指挥调配,不需顾虑航空器就近起降问题。
笔者认为,同向区域停放航空器绿色共享运行创新模式的核心要义在于打破常规、开拓创新,充分优化停机位资源分配,减少离港航空器地面滑行时间,使用就近跑道起飞,在空中顺向转弯加入离场航线,无需进入另一条跑道的起飞离场区域;同理,进港航空器可以使用靠近进场航线的跑道,无需穿越另一跑道五边,落地后停靠于跑道就近的停机位,缩短了滑行时间。通过机场、空管、航空公司及其他地面保障单位的协同努力,共享资源,实现安全、效率双丰收,形成加强绿色机场建设,降低管制工作负荷,缓解空中飞行矛盾,节约航空公司运行成本,提升旅客乘机体验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模式主要特点
1.平安。有效缓解航空器和保障车辆在东西、南北区域交汇点产生的冲突,同时减少机组通话波道转接频率,将航空器与车辆运行引起的各类不安全风险降低到最小,进一步夯实平安运行基础。
2.绿色。地面滑行时间较长是国内大型枢纽机场普遍存在的问题。同向区域停放航空器绿色共享运行创新模式,旨在有效缩短航空器地面滑行距离,降低航空器滑行油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
3.智慧。以智慧创新为动力引擎,利用信息共享平台获取综合航迹与场监雷达数据支持机坪指挥调度,通过系统平台优化,完善A-CDM数据的交互集成,积极整合场面车辆、A D S-B、A C A R S数据,实现航空器、车辆全面定位预警,大力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
4.人文。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高度重视旅客出行体验和驻场单位利益诉求,以提高航班正常性为抓手,搭建协同作战、紧密合作的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地面保障设施设备统筹共享,达到旅客出行便捷顺畅、保障单位降本增效双赢目标,充分体现人文机场深刻内涵。
模式思路产生背景
当前,不停航施工已成为影响昆明机场安全运行的最大难点。根据《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2018年以来,昆明机场区域内先后开展着若干项不停航施工建设,航站区改扩建、公务机专机坪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S 1卫星厅等建设项目正在开展,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中的T 2航站楼、东二跑道等建设项目也将在未来逐步铺开。以2019年为例,昆明机场不停航施工关键线路就有两条:一是T 1航站楼周边区域不停航施工,延伸至T 1与塔台间汽车通道关闭改造,并在西侧新建下穿隧道;二是Q滑行道以北区域不停航施工,施工重点同样为汽车通道关闭改造,并在西侧新建下穿隧道(详见图1、图2)。
此次改扩建工程带来的不停航施工可以用四个“非常”来形容。一是建设任务非常繁重。围绕T 1航站楼周边及Q滑行道以北区域展开作业,2020年还将拓展到相关区域作业,工期紧张,任务艰巨。二是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了T 1周边多个停机位的关闭和相关区域使用受限,特别是R/Q滑行道下穿隧道的关闭施工,将造成大量保障车辆需平面穿行R/Q滑行道,东西运行的航空器和南北保障车辆交汇冲突于一点,R/Q以北82个停机位航空器保障困难。据初步统计,10∶00以前每3分钟就有一架航空器贯穿东西,每分钟就有5辆车辆跨越南北。以现行日航班数和始发航班数初步统计,如不果断采取措施,将造成昆明机场始发航班正常率下降42%的影响,机场放行正常率下降27%的影响。每天至少一半始发航班延误,全天三分之一航班延误必成定局。三是安全风险非常巨大。可以说是施工安全和运行安全双重压力并存。四是持续时间非常漫长,未来三年乃至更长时间,昆明机场和云南民航各单位都将面临不停航施工的巨大压力。不难看出,随着不停航施工的推进,昆明机场已经迎来继“1·03”事件后的又一重大考验,而且是必须破解的难题。即:一方面运营必须主动配合机场工程改扩建工作;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打破瓶颈,积极为运营工作创造条件,确保安全,提升效率,做到建设运营协调发展。
面对不停航施工和生产运营如此巨大的压力,为了机场安全高效的运行,国内个别大型枢纽机场采取了削减航班的方法来缓解压力。诚然,削减航班的实质是减少流量,看似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短时间内它能大大缓解建设、安全、运行各个环节的保障压力。但从长远看这样为了绝对的稳定放弃发展的做法确有失偏颇,和云南民航强省、枢纽建设和机场管理转型升级的方向也背道而驰。为此,昆明机场战略性的提出了“安全运行要确保,建设进度不迟缓,运行效率不降低”的具体思路,在此指引下,同向区域停放航空器绿色共享运行创新模式应运而生。
模式思路实践应用
为进一步对同向区域停放航空器绿色共享运行创新模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验证,3月22日起,笔者参与了昆明机场同向区域停放航空器绿色共享运行创新模式试运行,从最初的昆明到广州、北京2条航线,扩展到广州、北京、西安、重庆、虹桥、浦东6条航线,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不难看出,六条航线出港航班在实施试运行后,航班东西穿越次数明显减少,从原来未执行时的67次减少至33次,减少比例到达50%。出港穿越减少尤为明显,从31次直接减少至3次;同期,逐步始发航班按目的地机场使用跑道方向就近安排停机位,航班就近跑道起飞;航空公司在编排航班计划时,同步考虑同向区域停放需求,大幅度减少航班东西穿越滑行道。截取3~4月份四个不同时段的数据,总体效果如图3所示。
表1:模式试运行情况
从图3可以看出,同向区域停放航空器绿色共享运行创新模式试运行后,各时段航空器东西穿越频率均大幅下降。该创新模式局部运行以来,平均每天航空器减少穿越R/Q滑行道约150架次以上,其中始发航班减少穿越50架次,往返至北、上、广等6条航线减少穿越30余架次,祥鹏航空全部航班减少穿越30架次,东航省内及精品航线航班减少穿越40架次。
据初步统计,目前昆明机场起降的航空器东西穿越概率在15~20%之间,而未调整前均在45~50%之间;东西穿越频率从以前每日460架次减至为日均260~300架次。每天航空器累计可少滑行240公里以上距离(R、Q滑行道长1.9公里,按1.5公里计算),经济效益是明显的。以昆明机场主力机型B 737-700、A 320为例,滑行燃油消耗为11.5~12千克/分钟,航空公司每天大约可减少5吨滑行燃油消耗,航空公司一年可节省约1800吨航空燃油,减少4480吨碳排放量。实践表明,创新模式已成为昆明机场各民航单位践行“蓝天保卫战”的有效之举。
目前,昆明机场日均1000架次左右,现有停机位172个,廊桥停机位68个,廊桥占比40%。在未调减航班的情况下,1月1日至3月21日期间昆明机场靠桥率为75.36%,过站靠桥率为89.8%;从3月22日开始实施同向区域停放航空器运行后,靠桥率提升至76.33%,过站航班靠桥率91.4%;1月1日至3月21日,机场放行正常率为89.55%,3月22日至5月31日为89.85%。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同向区域停放模式试运行后,由于航空器东西穿越频率降低,大大降低了地面滑行时间,1月1日至3月21日,平均滑行时间为25.05分钟,3月22日至5月31日为23.62分钟,地面效率的提升极为明显。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同向区域停放”模式的初步落地,能有效地缓解不停航施工给昆明机场带来的不利影响,初步实现施工和运行的协调发展,这是局方领导下各驻场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晶。换个角度看,不停航施工的巨大压力,也为昆明机场带来了提升保障能力的难得契机。
模式应用优化举措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同向区域停放航空器绿色共享运行创新模式是昆明机场面临不停航施工建设进度加快、机场放行正常率增速减缓双重压力下的破冰之举,是缓解机场保障资源不足、确保运行工作稳固有序的长远举措和有益尝试。然而,该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登机口管控方面。同向区域停放模式改变了传统旅客候机区域,全面推广势必会造成大量同一方向,不同公司的旅客聚集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候机区域,登机口的进一步科学分配和管控更显得至关重要。例如航班延误时不同航空公司同一目的地航班登机口的错位分配,很大程度上能缓解旅客焦躁不安情绪。
(二)资源能力共享方面。共享是同向区域停放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硬件方面,保障主体繁多,总部授权有限,例如目前昆明机场飞行区维修梯等基础设施共享力度仍然不足,候机楼候机区域部分设施共享仍有壁垒。特别是软件方面,地服人员的人力资源合作仍拘泥于传统模式,同一航空公司候机区域的分散,势必导致服务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如不采取不同保障主体的合作新模式,将大大增加地服人力成本,从根本上难以维持同向区域停放模式的顺利推广。
(三)信息服务支撑方面。同向区域停放模式,旅客及各保障主体更需要信息的及时、精准传递。航显、互联网等媒介信息畅通是模式成功落地的重要因素。目前,昆明机场航显模式较为传统,重点信息突出不够,离新模式运行时旅客的需求仍有差距。在“互联网+”方面,航站区5 G网络和飞行区Wi F i建设力度仍然不够。
(四)纠错防错机制方面。同向区域停放模式在昆明机场的落地推广实属首创,并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特别是在运行初期,出现各种差错几率大大加强,例如同一公司停机区域相对分散导致机务接机滞后概率增强,机场和各保障单位纠错防错机制仍不完善,值得研究和深思。
结语:
目前,多跑道、多航站楼运行已是大势所趋,运行保障模式的与时俱进已成为全国各大枢纽机场必须面临的难题。通过此次运行模式的创新实践,能够洞察到未来,以安全更可靠、运行更高效、服务更周到、生产更环保、投资多回报为基本要求的建设目标已成为转型升级的努力方向。结合昆明机场实际,同向区域停放模式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绩,且尚未经历航班大面积延误的考验。笔者认为,应加强“四个协同”来优化、完善同向区域停放模式。
(一)指挥协同。通过同向区域停放模式的完善,优化连接保障链条,及时传递至机场运行指挥大平台,让机场有效调动和整合地面保障资源,加快相关航班保障进度,提升航空公司旅客服务体验。
(二)空地协同。机场在积极主动接受空管信息链的基础上,将航班保障进度、航班保障异常情况等反馈至管制链条中,发挥空管和机场的协同能力,提升管制服务品质,加快航班流量,提升机场运行效率。
(三)信息协同。着力加强场监监视系统、全景视频监控系统等新技术运用和交汇道口信号灯建设,特别是机场通过引入进离港排序(A MA N/D MA N)理念,对航班自动排序,减少飞机盘旋和跑道等待,合理调配机场资源。
(四)服务协同。即以同向区域停放为触点,飞行区各航班保障主体资源共享为依托,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主体的服务协同联动。
当前,国内许多机场正处于运量持续放大,运行环境日益复杂,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的关键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需要以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为抓手,突破固有思维定式,激发和凝聚创新创造合力,通过科技手段和大数据运用提升机场智慧能力,力促机场转型升级,实现创新推动变革、智慧引领未来、人文共筑和谐、绿色提升品质、平安保障发展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