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双导师制的物流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9-10-18李真毛瑞

物流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双导师制提升策略

李真 毛瑞

摘要:物流工程硕士在工程硕士队伍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已经成为工学领域实践应用的中坚力量。如何提升物流工程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培养的重点,文章基于校企双导师制,分析双导师制在我国物流工程硕士培养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我国双导师制在提升物流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问题上的策略。

关键词:物流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双导师制;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54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双导师制是2009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之若干意见》中提出,用以解决工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校内实践资源短缺等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工程硕士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双导师制推出至今,双导师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流工程硕士毕业生源的实践问题思考能力与解决能力,但其实施过程中仍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其效果与其理论培养目标仍然有较大差距。

本文就目前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中双导师制在个体、组织、目标三个层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个体、组织、目标这三个层面提出校企双导师制在提升物流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策略,从而提升物流工程硕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实践应用的创新能力,实现物流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与目标。

1学校一企业双导师制实施现状及问题

物流工程硕士培养在个体层面涉及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和物流工程硕士,在组织层面受到企业和高校的影响。我国物流工程硕士双导师制正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教育部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学校也在积极地实施当中,但由于缺乏可借鉴的案例和操作细则,使得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实施标准及相关的评价措施,导致各个高校在双导师制落实效果上存在差异,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个体层面

1.1.1校企导师存在多方面的异质性特征

在物流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校企导师在教育背景、人生经历、授课方式、沟通模式、思维思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在校企导师双方对接交流的过程中,双方的沟通方式、分析问题的思路存在差异,制定课程规划时,企业导师偏重于实践应用,学校导师偏重于理论传授,双方有着不同的观点看法,容易形成矛盾;另外,导师的个人修养和素质,和对待双导师制的态度上存在差异,校企导师双方有一方产生消极态度或是做出消极行为就可能导致整个教学对接的失败。因此,双方对于同一理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导致难以得到共识,矛盾差异得不到解决,造成被动迎合的状态。

1.1.2校企双导师的联合培养意识缺乏

自校企双导师制实施以来,工程硕士培养单位都认识到校企双导师间协同配合、共同指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在实施措施、规章细则、导师指导意愿等方面做得差强人意,校企导师对于双导师制停留在概念和形式,缺乏主动深入、积极实施的意识,没有将双导师制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模式当中去,校企导师只是接触式、沟通式、表面式的合作,没有真正将双导师联合培养作为工作中心的意识。

1.1-3校企導师交流互通程度不足

我国的双导师制还是实行分开教学的培养模式,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通程度不高,还是一种简单式和碰面交流的基础合作。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培训、技术操作、实习指导工作;高校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传授和论文学术指导,但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上,校企双方导师的参与度不高,双导师接触的时间、次数有限。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不够。自然对于学生的合作指导有限。另一方面,校企导师双方缺乏将精力放在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和变革教育模式的勇气,沟通交流趋向于表面,双方没有本质上改变的意愿。

1.2组织层面

1.2.1缺乏系统的合作培养模式

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程度和联合培养的意识不强,双方并没有为双导师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划分到日常的培养模式当中,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并没有紧密的结合,实际上实行的是一种1+1的分开指导模式,高校导师教授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导师指导的实践应用没有紧密的结合,没有形成系统的模式,理论与实践存在断档,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验证,在实践中所产生的疑惑无法在学校导师教授的理论中得到解答,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效果不尽人意。

1.2.2运营和评价机制不完善

双导师制还处在探索阶段,其运营管理缺乏制度上的依据,校企导师的筛选录取缺乏明确的制度标准,没有上岗培训制度。校企导师按照自己教学方法进行,无法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因而不能发挥其引导的作用。一些高校并没有把双导师制作为学校管理的内容和模式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范围,校企导师只是将双导师制停在概念阶段。引导学生服从双导师制的管理,但在如何进行,如何评价,如何反馈上并没有细节标明,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同时因在反馈评价制度上存在问题,学校导师因科研、学术、理论教学压力大,企业导师因自身企业经营问题,对于双导师的教育往往是草草了事,反馈结果没有明确的体现,因而在评价导师教学成果时没有明确的依据,相应激励制度无法实施,导致校企导师的积极性下降,双导师制的效果不明显。

1.3目标层面

1.3.1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缺乏有效的实现策略

双导师制实施以来,针对物流工程硕士与其相应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并无明显改变,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缺乏有效的实施策略。物流工程硕士的教育教学任务大多是由校内学术型导师来承担,校内学术型导师受思维惯性和一般学术行为的影响,他们大多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钻研思维和学科论文的撰写,而缺乏对于人才市场以及科技发展需求的把握,导致专业硕士趋向于学术化;而企业导师主要来自于企业和社会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培养学生时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但缺乏对于学生学科思维的引导以及对于硕士培养的目标和本质属性理解不足,从而难于提升物流工程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

1.3.2双导师对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认知存在差异

高校导师更加关注硕士生科研水平的提高,擅长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思考创新能力,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企业导师则更加关注物流工程硕士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容易忽视其研究问题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双导师基于自身特长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基于自己的研究专长分别侧重于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某一方面。双方在硕士生培养目标上认知差异导致双导师之间合作困难,交流效果不佳。

1.3.3物流工程硕士在培养过程缺乏良好的联合培育土壤

双导师制固然有非常明确的培养目标,校企双导师也具有各自的优势,但如何实现物流工程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为物流工程硕士提供良好土壤,即提炼科学问题的实践环境。目前,无论是高校导师,还是企业导师,都无法为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这样的实践环境,导致双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缺乏共识,难以发挥彼此的作用和价值。

2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

物流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缺乏培养物流工程硕士所需要的实践环境。校企合作项目与平台一方面为物流工程硕士提供了具体的实践环境和主题,在明确实践对象和实践过程中更容易发现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导师基于项目合作构成利益共赢的共识,有利于提升双方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优势,达到物流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具体的联合培养机制如图1所示。

2.1努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调动双导师与学生积极性

长期、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为物流硕士生培养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建设保障。以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双导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成为常态,同时在项目或平台绩效压力与刺激下,更能发挥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合作平台的搭建需要高效管理者的重视与积极参与,通过一定的举措使校企合作平台起到良好的运行,例如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举办人才见面会,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指导教学;企业可以邀请学生参观培训,将公司所需要人才的要求、所需技能、所需要达到实践创新程度带给学生;学生带着实践要求回到理论学习中,既加深了理論实践的认知,又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双导师、学生三者交互影响。达到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目标。

2.2强化双导师的联合培养意识,构建双导师筛选机制

以项目为依托可以有效调动企业导师和高校导师的联合培养热情,提高联合培养意识。双方合作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而不是被动接受和反馈,但为了保证双导师合作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将制度细化到每一环节,将双导师制常态化并加以反馈监督,校企双方才能真正形成意识,将双导师制落实实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高校和企业导师的任教资格和经验进行严格的筛选,要按照教育部门制定导师选拔与聘任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工程硕士导师的遴选机制,同时对相关标准细化,在聘任条件,实施程序,签订协议上要明确、具体。同时对筛选后的导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培训,通过培训和指导,提升导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合作指导学生的意识,保证双导师制的实施。

2.3明确校企导师责任划分与信息反馈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校企导师的各自优势,需要更加明晰双方在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彼此责任,因此需要建立责任划分机制和相应的责任反馈机制,分别在理论学习、实践培训、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充分发挥双方导师的作用。即使有校企合作平台或项目的依托,双导师依然可能存在长期分离,教学内容不一致的现象,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双导师之间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例如建立双导师、硕士生的互通平台,以及双导师与实践单位的沟通反馈机制和渠道,加强双导师对学生信息的全面了解,便于双方导师的互通交流,增强双导师的指导效果。

2.4强化培养目标体系,构建激励考核机制

物流工程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目标虽然比较明确,但如何评估这一目标的达成程度,仍然需要更加完善、可评估的培养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应不同于其他硕士生源的培养,更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完善的同时还要注重调动双导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构建双导师培养的激励考核机制,坚持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激励方式,针对校内、校外导师的不同特质,设计不同的激励方式和手段。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能力双导师制提升策略
“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CDIO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离散数学课程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