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2019-10-18张华兵
摘 要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法治建设的总目标。随着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意识也逐渐成为教学要求的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需要。
关键词 中学生 法治意识 重要性
作者简介:张华兵,滨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理论法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357
社会进步的首要起因往往是观念的改变,现代国家是法治国家,法治文明史现代国家的标示。因此,实现二个一百年,特别是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社会治理方式的关键,为此2018年修改宪法把序言中的“法制“改为”法治”,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国家首要的标准是法治国家。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法治意识、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法治大厦能否顺利交工。因此,党中央决定,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思想政治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要坚持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學生的法律素养,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一、法治意识的内涵
我们党对法治一贯重视,一直都有各种关于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意见与措施。
2014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法治意识,要求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关键是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为此,决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内。根据本次全会的决定,教育部着手贯彻落实,编制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重新编写了小学、中学政治课教材,小学和初中政治课教材为《道德与法治》。
2016年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认为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品格主要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健康生活六大方面。法治意识是学生参与社会的重要意识,应属于责任担当的一部分,所以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的品格。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改变,重点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部分。高中政治教学目标不再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是政治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生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众参与的学生,正式将法治意识纳入了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法治意识作为一种抽象的意识,其构成来源于人们对法治的理解,意味着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崇尚、捍卫和遵守,是人们关于法治的思想、意识和态度。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这也是习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到的法治素养四方面。首先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所以应当把尊法放在第一位。崇尚法治、敬畏法律是每位公民都应该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崇尚法治,才能行为遵循法律。而学法是守法和用法的前提,通过学法,可以使公民时刻牢记法律的作用、地位和重要性。一个人只有长期坚持学法,才能知法懂法,明白什么事是法律授予我们的权利,什么事是法律绝对禁止的事。守法用法是尊法学法的目,守法是将法律落实到实处,使守法成为公民一种习惯、一种社会风尚,这样违法者就失去存在空间,成为“过街老鼠”。用法是让崇尚法治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与信仰,使全社会公民达到遵守法律的最高层次。
二、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现如今的学生已经变得越来越早熟,不管是因为家庭教育原因亦或是自身原因,未成年犯罪情况已屡见不鲜。“据公安部作出的统计,在全国2.2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5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仅占刑事犯罪总数的20%以下,而当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就2018年广为人知的多起未成年犯罪来说,这些少年犯的年龄集中于中学阶段,作案方式从偷盗、强奸、捅杀同学到锤杀父母,更有甚者肢解尸体,残忍至极;有例如湖南省13岁男孩锤杀父母案、重庆市14岁初二学生刺伤同学案等简单犯罪,也有如陕西省神木县6名14至17岁间的未成年人强迫15岁少女卖淫,殴打致死并肢解这样复杂的团伙犯罪。2019年初,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长张军公布了谈到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犯罪又有新的发展趋势,未成年犯罪手段趋向成人化、暴力化,这些都极大说明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使学生学习法律,逐步养成守法用法的习惯,遇到生活棘手的问题,烦心的事,过不去的坎,寻求在法律框架内解决,要有底线意识,不能用非法手段达成诉求,用“理”而非“力”。
作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的法治意识需要系统培养,法治观念的养成需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发展教育过程之中。小学阶段便应开展法治意识启蒙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规则、树立平等意识观念、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初步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初中阶段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例如民事、刑事等方面的法律内容,以及了解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的相关内容,提高个人依法保护合法利益的意识和能力。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树立起规范的法治意识观念,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基本方式,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法学基础理论,特别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学理论,甄别正义与公共,自由与秩序,效率与公平……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要按阶段、计划使学生了解法律,树立法治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逐步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使广大中学生能够做到真正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二)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马丁·路德·金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城堡有多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有多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是所在。”显而易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内在的素养,而不是外在分数,也不是GDP,更不是宽阔了的街道,宏大的市政广场,人的素养决定了文明的高下。
今天,如果用寬度来测算社会中的法治力量,人民是最有说服力的尺度。所以法律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法治教育的宣传对象面向的也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需要面向全社会人民树立法治意识,造就一代身心健康、遵纪守法、自立自强的现代社会公民。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养成的学生。”培养合格公民,是世界各国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培养目标。木受绳则直,人守法则正,一个合格的好公民必须懂得守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今日的青少年必然会走向社会、成为明日社会的一部分。
公民教育关系到每一个青年学生最终以怎样的姿态走向社会,事关国家发展未来。在中学时期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有利于学生培养国家观念和增强公民意识。只有在公民心中树立法治意识,整个社会才会井然有序、和谐稳定。
(三)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和本质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是一项系统而又庞大的工程,也需要长期而又艰苦的努力。法治中国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法治社会健成的思想基础就是面向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卢梭曾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之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之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之中。”将法律铭刻在公民内心,既有利于实现社会的繁荣稳定,也有利于促进国家长久治安,更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
法治本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外化,两者关系十分密切。“我们今天致力于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追求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以维护全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取向,以崇尚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的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有关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核心价值观意识是生活在法治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具备的意识,也是需要几代人不断为之奋斗努力才能构成的理想社会意识。
建设法治国家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法治的步伐还得加快。人民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依法治国目标能否实现,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面向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必然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深入人心,使我们的法治更有力量,以这样的磅礴之力推动我们的国家前行。
三、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事关法治大业的成败,因此,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筑牢法治大厦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2014-10-24(1).
[2]衣力努尔·艾则孜.青少年犯罪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J].法制博览,2019(9):25-27.
[3][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徐强,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37.
[4]李君如.没有法治意识就没有法治国家[N].北京:人民日报,2015-0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