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可行路径探析

2019-10-18遆志华张萌萌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7期
关键词:大学生

遆志华 张萌萌

摘 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伦理问题。本文认为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分析大学生网络伦理现状并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有利于探索出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的可行路径,形成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构建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伦理建设 路径

作者简介:遆志华、张萌萌,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309

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的规模达到了8.29亿,互联网的普及率是59.6%①。网络发展至今,其影响已经无处不在。我国高度重视网络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②网络虚拟空间在给大学生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网络伦理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也对高校教育和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挑战,所以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学生网络伦理现状

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交往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伦理困惑和伦理失范行为等伦理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迫在眉睫。

(一)面对海量信息,引发网络伦理困惑

1.价值观受到冲击,伦理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

网络普及之前的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主要受到主流媒体的引导和影响,价值评价体系主要依托电视等传统媒体来传达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比传统媒体时代价值评价的一致性,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令人目不暇接,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社会的主流价值也都被质疑了。处于思维活跃期的高校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声音的影响,主流价值观的灌输,书本中学习的知识,无法阻挡网络海量信息的巨大冲击,加上大学生好奇心比较大,很容易对网络上出现的新奇言论所吸引,网络运营商抓住这种猎奇的思想特点,就会批量发布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产品。久而久之,青年大学生的头脑就会被各种信息充塞,各种理性与非理性、高尚与卑污、严谨与诙谐并存,导致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价值评价多元化造成大学生道德伦理评价标准紊乱,严重者可能陷入错误价值观的泥潭而一蹶不振,造成终身遗憾。

2.理性思维受限,网上网下双重人格

网络虚拟性世界里,身份可以隐藏,面目可以伪装,基于此,网民想要改变自己,享受自由的想法就被彻底释放了。相比现实社会的种种框架和约束,在网络上,他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在现实中不能开的口,由于在网络上身份虚拟的条件,减小了心理压力,从而放纵自己的言论。网络社会里人的理性思维就会受限,变得不理智,在现实中人们常常能够比较清醒理智的对待事件的发生,但是在网络上往往站在道德制高点去道德绑架,盲目跟风,一言不合攻击别人,肆意侵犯别人的隐私,比如人肉搜索,由此造成的悲剧令人唏嘘。大学生还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尚无法全面深入地看待问题,由于处理不好网上网下的关系,容易出现双重人格的问题,在看待问题也会表现出双重的价值标准。

3.人际关系淡化,丧失情感依托

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分配自主权,可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但从被动到主动有一个时间过渡期,需要独立安排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由于远离了熟悉的家人和朋友往往感到内心孤独,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给个人情感的释放提供了平台,因此,大学生更希望通过网络寻找精神伴侣和精神寄托。当网络世界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现实人际交往就会减少,造成同学、师生和亲属之间的感情淡化。此外,大学生热衷于交流的符号化和数字化,现实直接交往越来越少,导致个人友情、亲情和爱情的一步步淡漠。不良的现实人际关系是导致大学生沉溺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在现实中丧失情感依托,为人处世之间表现出情感淡漠,从而无法维持现实生活中和谐的伦理关系。现实社会终究会要求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交往,丧失情感依托的大学生不可避免会出现伦理失范行为。

(二)沉迷虚拟空间,诱发伦理行为失范

1.沉溺网络游戏而引发现实暴力

网络游戏在时下相当受大学生追捧,是他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调味品。网络游戏以其虚拟性等特点为游戏玩家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这种即时满足感在现实中却无法实现,因此,网络游戏深深吸引着更多的大学生沉溺其中。在网络游戏中,随着角色和规则的改变,游戏玩家在心理上也随之变化起伏,其人格统一性就会受到挑战而出现双重人格的危险,有时可能诱发严重的心理疾病,若一旦出现此类情况,他们往往分不清虚拟和现实,而把网络游戏中的行为带到现实中,比如,一个网络暴力游戏成瘾者极易在现实中出现暴力行为,并且不自知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2.沉溺网络色情而诱发现实越轨

医学心理学家普特纳姆指出:“沉迷于色情文学的人能意识到它的危害性却无法控制自己。为此,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上将变得非常压抑、自卑、脆弱,甚至与他人打交道都会变得困难。”③网络上的大量色情信息内容,包括小说文字、图片、视频等充斥着网络空间,大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期和性满足的延迟期,面对无孔不入的信息,他们很难做到对此视而不见而沉溺其中,加之大学生刚刚摆脱家长監管,学校管理存在盲区,国家虽然在加大对色情网站的打击力度,但在利益和需求的推动之下,依然成泛滥之势。网络不仅为色情信息、资料提供传播平台,而且成为犯罪的温床,大学生自控能力不足,极易因为抵挡不住诱惑而出现越轨行为。

3.沉溺网络关系而漠视现实权威

网络世界中不存在单一的价值标准,在网络世界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获得价值认同。大学生渴望受到尊重,实现地位平等的急切愿望,加之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极大促进大学生交往方式由现实转向网络,相比现实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规则约束性,网络人际更能被大学生所接受。对于摆脱现实种种束缚的大学生而言,网络交往无需交换真实身份,交往对方甚至无需为信息的真实与否付出任何代价,因此,大学生可以实现无拘无束的人际交往,当现实人际交往受到挫折,大学生很可能逃避现实而沉溺网络关系,进而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形成多元价值导向,重视网络规则,而藐视现实规则、漠视现实权威。

二、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中充分表达和宣泄,这种生活方式让大学生逐渐沉溺网络角色的扮演而淡忘了社会角色扮演,角色的缺失必然导致责任感淡薄,不愿承担责任和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道德对其约束力也越来越弱化。

(一)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和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首先,网络空间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标准。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也逐渐适应了网络带来的便捷,但网络生活毕竟不同于现实生活,其特殊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使得网上网下之间的转化过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网络社会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统一的道德体系。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到网络行为本身,对于其社会道德价值呈现出“无意识”的状态,整体网络空间中缺乏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引领,个人价值标准和社会价值标准不统一是网络失范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网络世界中海量的信息释放出的各种价值观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人们的道德观念因受到网络社会的影响而面临危机。价值评价没有固定的价值标准可参考,无标准与多样化的标准之间的冲突是导致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其次,网络立法尚不健全,网络空间治理过程较为复杂缓慢。我国从网络兴起时就比较重视网络立法,近年来国家也非常重视网络社会的法制建设,但由于法律要通过立法程序才能制定生效,任何法律条款从提案到实施都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网络法律规范建设与网络交往发展之间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还存在禁止性规范较多而预防性、激励性规范较少等问题。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想要制定一套健全的网络法律规范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大学生自身对网络的定位不清晰

无论是网络的虚拟特征还是网络道德规范体系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外因,而大学生自身对网络的定位不清晰是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内因,是问题的关键因素。

首先,大学生自身伦理道德素养与网络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不断更新的网络伦理道德要求不相符合。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它需要特定的道德规范来引领,而大学生从现实社会进入虚拟社会中,出现了各种网络行为,但却依然延续着使用旧道德规范的习惯;网络在不断发展,需要新的伦理道德来引领层出不穷的网络行为,而大学生对网络伦理道德理论知识的储备远远不够,更无可能利用网络伦理知识应对网络伦理失范行为。因此,形成了大学生伦理道德素养与网络发展所需的伦理道德的不同步性的尴尬局面。

其次,大学生自身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自主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对网络上出现的“意见领袖”的言论盲目跟风,并且在两种或几种不同意见之间摇摆不定,还不具备鉴别能力,不善于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网络行为。

最后,本身具备网络技能的大学生往往出现对数字信息的崇拜,追求简单明了的语言,而他们也就非常容易将这种确定性、简单性的心理带入到处理网络伦理道德的问题上来,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看待问题的简单化、片面化。这种技术型大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并不坚守统一的伦理道德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表现的中规中矩,在网络上却扮演着黑客的角色,肆意破坏别人的电脑,攫取他人的私密信息。黑客就像盗贼,盗贼在现实中人人喊打,但在网络中却给予更多的宽容,甚至对黑客盲目崇拜。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社会层面——建立完善的伦理规范体系和法律制度

1.完善伦理规范体系和法律制度

针对目前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的网络伦理问题,国家和社会应逐步建立完善的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使网络社会成为有法可依的社会,并不断的加以完善使之与网络发展同步。在网络兴起之初,立法还不成熟的时候,主要依靠技术手段来防止伦理失范行为。随着网络发展,单靠技术已经不能控制局面和有效的解决问题了,制度建设才是治理的有效途径。但是,网络伦理规范体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增强其可操作性,否则不但很难形成良好的网络秩序,也难以增强网民的价值认同,更可能会引发对网络伦理道德的冷漠、质疑或规避。在社会大环境形成一整套的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之时,大学生群体自然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从而改进自己的网络行为,减少网络行为失范的现象。

2.建立监督机制,确保伦理规范和法律的贯彻执行

第一,在国家和社会层面逐步建立了网络规范体系和法律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贯彻执行的问题,要着力加强监督机制,确保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的贯彻执行。

第二,加强网络监管,要在各个监管部门之间加强相互联系、形成合力。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分工,有针对性地对网络失范行为进行监管。组建一支经验丰富、伦理素养好,并且网络技术过硬的专门队伍,全天候全方位对网络空间进行监管,发现伦理失范者应进行及时的正面引导。

(二)技术层面——促进网络技术的伦理建构

从技术层面来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构建,就是要促进网络技术自身的伦理构建。

首先,要在源头上加强治理。利用网络技术严格把控国际互联网入口,对外来信息进行严格过滤,采用分级审查、分级管理的办法,严格控制互联网的内容。要掌握最新科技,占领科技制高点,运用技术手段增强网络空间的管理。网络管理部门应培养网络技术人员,加强高科技的开发和研制,促进网络技术的及时更新、换代升级,预防和控制网络伦理失范行为。

其次,利用校园网对大学生日常上网进行管控,加大对校园网入口接点过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做好阻止不良信息或网址进入校园网的保护屏障,确保校园网络空间的干净清朗。网络社会中出现的伦理失范行为越来越呈现出高智能化、高科技化的特点,尤其是站在科技研发第一线的大学生,头脑灵活,创新能力强,如果他们利用掌握的技术手段或新的发明创造来挑战网络社会伦理底线,将会给网络社会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要在高校加强网络技术人才保障,组成专门监管大学生上网行为的工作队伍,发现大学生有网络沉溺现象者应立即予以心理疏导和教育,减少大学生出现网络伦理失范行为。

最后,要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强网络伦理舆论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引导,同样,网络伦理教育也需要加强引导,在宏观层面,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引导可以使社会道德观念被人信服接受,内化于心,在全社会形成大的舆论环境;在社会舆论引导下开展高校思想教育和伦理教育就变得比较容易,因为他们会将内化于心的道德观念从现实带到网络社会,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地非常重要的,对网络伦理教育也是如此。提高网络主体的责任意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伦理行为失范,这对于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是十分有效的。由此可见,促进网络技术自身的伦理建构,要从网络源头,网络主体、网络队伍和网络舆论环境入手,全方位加强技术伦理构建。

(三)高校层面——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从高校层面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从理论上加强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首先,學校要重视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肯定和支持网络伦理教育者的工作,在科研经费上应大力支持,鼓励教育者潜心研究,并做好教育工作的总结。其次,网络伦理教育者应着重研究在实际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避免做假大空的文章,而应注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功用;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特殊问题,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进行价值引导。在理论中探讨,在实践中总结,提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理论成果,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水平。

第二,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教学实践中,要着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者自身伦理素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队伍,发挥其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首先,教育者要强化理论学习。作为高校教育者应是理想信念坚定者,必须政治立场鲜明,还应坚持学习科学知识用以武装头脑,增强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教育者对网上信息的鉴别能力,和对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意识状况的观察能力。其次,要加强技术培训。网络伦理失范行为往往发生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教育者如果不具备基本和必要的网络技术操作,即使懂得再多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也很难预防学生的网络伦理失范行为,更无法解决问题。最后,教育者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海量的外语信息,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育者具备外语信息的识别能力。

第三,高校应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如果说网络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阵地,那么软硬件设施就是进行伦理教育的载体和依托,是高校不可缺少的必要设施建设。因此,高校应加大对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高速度服务器和处理器等过滤硬件的购买,另外还需要足够的服务器群,目的是要保证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处理,严禁不良信息在学校传播。做好必要的硬件基础配备,保证师生能正常快速的进行网络访问,不会因为网速问题而产生厌烦情绪。

第四,开设多种形式的网络伦理教学实践活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不亚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是他们未来职业中的必备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课外实践要求,又能够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种群体组织形式常见的就是大学社团,社团成立后有明确的目标,社团成员往往兴趣相投,彼此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社团是对网络课堂教学的补充,高校开设的网络伦理教育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网上网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既要有传统显性课堂教学,也要开设网络伦理教育课程,二者缺一不可。显性课堂教育应用于初级道德水平阶段,主要教授网络伦理价值原则、网络法规、网络政策等基础知识。与显性课堂教学不同的是,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更具开放性,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都能体现出其开放性:内容选取最新热点网络伦理话题,大家就话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就某个话题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理越辩越明,大学生在准备和辩论过程中查阅资料、保持思维思辨活跃性,都是对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的方式。

(四)个人层面——培养大学生网络伦理意识

从个人层面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意识。

第一,要确立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主体地位。正如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样,网络伦理教育也要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更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最佳途径。相比现实社会,网络社会对道德主体性的要求更高,大学生自觉将自己放在网络伦理教育的主体地位,自觉做网络道德的主人,就能自觉遵守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维护网络秩序,做文明上网者。

第二,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首先,应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都在担当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在整个社会运行中不断前进,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首先有社会的整体发展,人才有发展的空间,所以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紧密相关,大学生要实现个人发展,就要先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其次,应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即使网络具有虚拟性特点,大学生也应具有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再次,应培养平等意识。在网络社会有无国界、超地域的特点,会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在交流,平等是交流的基础。大学生应树立平等意识,加强言论自律,注意网络行为,做到彼此相互尊重。最后,要加强自律意识。自律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在网络社会需要强调的主要有言论自律、行为自律。就是要求大学生做到言出有理有据,不说无根据的话,不盲目跟风;不轻易做出承诺,而一旦承诺,就要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做到慎言慎行。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保持自身诚信,也共同维护网络信息的可信度。

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汲取各方力量,采取多種形式,社会、高校和主体共同发力,形成社会引导——高校支持——主体自觉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构建模式。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28(2):13.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3.

③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04.

参考文献:

[1]梁巍,朱峰.谨防网络沦为道德迷失的平台[J].人民论坛,2018(5):122-123.

[2]常凤英,张云钢.网络道德失范机理与虚拟交往的道德自律建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2(4):84-86.

[3]孟秀霞,李九丽.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2):30-31.

[4]范益民.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教育的法治化思考[J].学术探索,2016(1):53-58.

[5]吴智军.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发展进路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9):74-77.

[6]白晓宁.论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J].新闻战线,2015(18):133-134.

[7]赵燕,张赟.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67-68.

[8]吕晓峰,张晓书.大学生网络伦理秩序失范与教育模式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14-116.

[9]郑洁.网络伦理问题的根源及其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91-95.

[10]何广寿.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47-49.

[11]曾黎.高校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模式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7(5):168-169.

[12]王秀荣.建构网络伦理规范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6(1):52-53.

[13]杨泽泉,钟金雁.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认识与网络道德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14-117.

[14]朱志勇.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的对策[J].江苏高教,2005(6):115-117.

[15]王梅仙.论当代大学生网络人格培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2-45+70.

[16]朱玉国.构建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模式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4(3):175-177.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