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例原发性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分析
2019-10-18刘莹李颂徐思蕊燕菲
刘莹,李颂,徐思蕊,燕菲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哈尔滨150001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常见的原发交界性骨肿瘤,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3%~5%[1]。GCT好发于青壮年人群,在四肢长骨中最为常见,局部骨皮质受累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2]。大范围切除会对GCT患者的躯体功能造成较大损伤[3],而常规单纯刮除术后患者的复发率较高。已有研究表明,单纯刮除术后12%~65%的GCT患者出现局部复发,1%~9%的患者出现肺部转移,少数病灶甚至可以恶变为具有高度侵袭性的骨肉瘤,预后极差[4]。因此,分析GCT预后相关因素十分重要。本研究对86例GCT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确诊的并行手术治疗的GCT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患者为首诊,并经术后病理确诊为GCT;临床资料、随访和复查资料齐全。排除标准:继发性GCT;合并其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纳入GCT患者86例,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22~57岁,中位年龄35岁;Campanacci分级[5]:Ⅰ级39例,Ⅱ级30例,Ⅲ级17例;74例病灶位于四肢(其中股骨远端39例,胫骨近端28例,桡骨远端7例),12例病灶位于躯干(其中脊柱8例,骨盆4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42例患者行囊内单纯刮除术治疗,31例患者行扩大刮除术治疗,13例患者行广泛切除术治疗。囊内单纯刮除术:彻底切除软组织肿块,自骨皮质破坏严重处开骨窗,彻底刮除囊内病灶,反复冲洗,再用苯酚酒精灭活囊腔内残余肿瘤细胞,抗生素骨水泥填充瘤腔,对于评估骨关节稳定性差的患者给予内固定。扩大刮除术:行囊内单纯刮除术后,继续用高速磨钻再去除1 mm以上的皮质骨、1cm以上的松质骨。广泛切除术:四肢GCT行瘤段切除,范围为核磁共振成像的瘤体边界外2cm,再跟进情况行自体骨移植或人工关节重建术;躯干部位的GCT病灶行分块或整块切除术,再根据稳定性评估结果给予钉棒固定或椎体重建。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Campanacci分级、手术方式、发病部位、肿瘤长径、病理性骨折史等。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6]对所有GCT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由36个条目组成,共8个维度,其信度达0.90[7]。本文选取了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和躯体疼痛4个与GCT患者关系密切的维度进行评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
1.4 随访方法
采用门诊、电话或住院的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患者术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2年后每6个月复查1次。复查的内容包括体格检查、手术部位和胸部影像学检查。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是指患者经临床治愈后到肿瘤复发的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GCT患者术后3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手术后,GCT患者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86例GCT患者手术前后SF-36量表评分的比较(±s)
表1 86例GCT患者手术前后SF-36量表评分的比较(±s)
时间手术前手术后t值生理功能48.83±5.21 59.46±5.20 23.526精神健康49.47±6.96 65.28±6.73 25.428社会功能55.56±6.53 68.52±7.07 26.255躯体疼痛51.56±6.12 66.26±6.57 18.255P值0.0000.0000.0000.000
2.2 GCT患者术后3年内复发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年龄≥40岁、肿瘤长径≥4cm GCT患者术后DFS<3年的比例分别高于年龄<40岁、肿瘤长径<4cm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ampanacci分级GCT患者术后DFS<3年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ampanacci分级越高,GCT患者术后DFSP<3年的比例越高。不同性别、手术方式、发病部位、病理性骨折史GCT患者术后DFS<3年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86例GCT患者术后 3年内复发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
2.3 GCT患者术后3年内复发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mpanacci分级高、肿瘤长径≥4cm是GCT患者术后3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Campanacci Ⅱ级和Campanacci Ⅲ级GCT患者术后3年内的复发风险分别是CampanacciⅠ级患者的1.38、3.26倍;肿瘤长径≥4cm GCT患者术后3年内的复发风险是肿瘤长径<4cm患者的2.85倍。(表3)
表3 86例GCT患者术后 3年内复发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GCT好发于20~50岁中青年人群,四肢长骨干骺端多见,也常见于脊柱、骨盆等躯干骨[1]。目前,手术刮除和手术切除仍是GCT的主要治疗手段,其在切除肿瘤病灶的同时,还可以解除血管、神经压迫并恢复四肢关节和脊柱的稳定性[8]。但是,GCT术后的复发率较高,而且由于躯干骨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四肢干骺端又接近关节,原位复发肿瘤瘢痕黏连、解剖结构破坏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由于复发肿块的血供、侵袭性进一步增大,因而其手术难度和风险明显增加[9]。因此,研究GCT复发有关的危险因素及如何减少局部复发十分必要。
GCT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复发率,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肢体功能[10]。目前,临床对于GCT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和手术标准仍存在较大争议。相关研究表明,手术方式是GCT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11];但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GCT患者的术后DFS<3年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因为本研究对GCT患者手术术式的选择多根据Campanacci分级确定,其相关性稍差[12]。单纯囊内刮除术是临床治疗低级别GCT的常用术式,该术式在清除病灶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全肢体功能,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广泛切除术可以明显降低GCT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但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较差、并发症较多[13]。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治疗后,GCT患者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手术前(P<0.01),提示本研究采用的3种常用的GCT手术方式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GCT的手术标准,目前一般认为手术窗口应足够大,以充分暴露视野,刮除后采用高速磨钻去除皮质骨1 mm以上及松质骨1cm以上,再辅以碘酊、苯酚、乙醇、化学烧灼等多种方式进行瘤腔灭活[8]。牛晓辉[14]研究报道,通过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GCT患者术后的总体复发率仅为7.4%,明显低于其他相关研究报道结果[11-13]。
He等[15]研究表明,病灶位于躯干骨的GCT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病灶位于四肢骨的GCT患者,该研究认为肿瘤位于躯干骨是GC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病灶位于躯干骨的GCT患者术后DFS<3年的比例高于病灶位于四肢骨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T的生物学行为尚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多数研究支持影像学Campanacci分级与GCT患者的预后有关[16]。因此,临床上通常按照Campanacci分级来指导GCT的手术治疗。Prosser等[17]对病灶位于脊柱的GCT患者的手术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ampanacciⅠ~Ⅱ级患者的复发率为7%,CampanacciⅢ级患者的复发率为19%。本研究结果显示,86例GCT患者的术后DFS<3年的比例为19.77%(17/86),其中CampanacciⅠ~Ⅱ级患者术后DFS<3年的比例为14.49%,低于CampanacciⅢ级患者的41.18%,高于Prosser等[17]研究结果,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且其中有3例病灶位于躯干骨的GCT患者。Deveci等[18]研究表明,Ⅲ级GCT常可突破肿瘤边界,在皮质内出现“指状突起”,在病灶外正常松质骨中出现新的病灶,尤其是肿瘤长径较长者,这种生长更为突出,这可能是导致GCT单纯刮除后复发率高的原因之一。GCT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而非简单的良性肿瘤,因此准确地判定肿瘤的边界是减少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19]。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GCT患者的生活质量,而Campanacci分级高、肿瘤长径≥4cm是GCT患者术后3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