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联合滴眼液治疗视频显示终端视疲劳疗效观察
2019-10-18张祝强左韬赵磊王方媛
张祝强,左韬,赵磊,王方媛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沈阳 110034;2.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电子产品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伴随而来的却是视疲劳日益增高的发病率。视疲劳,即各种原因导致人眼视物时超过视觉功能能够承受的负荷,致使用眼后发生视觉障碍、眼部不适或伴发全身症状等以致不能正常进行视作业的一组症候群[1]。临床上可表现为流泪、眼局部刺痛、复视、视物模糊、畏光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患者日常的工作、生活。有研究[2]表明计算机画面的频闪、跳动、文字的密集等功效问题容易导致工作人员的泪液分泌量下降,眨眼的次数减少,妨碍睑板腺的分泌,不能将泪液通过眼睑均匀地分布到角膜表面,而导致眼部不适和视疲劳的发生。近些年,人们更多地依靠网络媒介获取外界信息,视频显示终端(video displayterminal,VDT)特别是手机等电子媒介正逐渐替代传统交流方式,并早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研究表明,截止2009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普及率达28.9%[3]。因使用VDT进而导致的眼部干涩、酸胀等视疲劳症状被称作VDT视疲劳,该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已经成为眼科临床医生高度重视的疾病之一。眼睛是脆弱而精细的,任何一点的不舒服都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甚至让人们感到痛苦。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尽力研究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西医学多应用抗疲劳滴眼液,注意休息等方法进行干预,往往疗程比较长,且临床疗效不明确。揿针疗法是一种中医辅助疗法,腧穴埋针不但可以起到按摩穴位的作用,还可减轻疼痛,起到增加器官血液循环的作用。笔者应用揿针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VDT视疲劳,并与单纯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门诊,共10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对照组、治疗组,每组50例。治疗组中男1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0±10)岁。对照组中男1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8±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201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视光学组发布的“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1]。在明确使用视频终端的前提下,若用眼后发生上述表现者即可明确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同意并签署治疗试验协议者;③对针刺及皮肤敷料无不良反应者;④排除眼部其他疾患、全身疾患以及精神疾病者;⑤治疗过程中无需应用其他可能影响疗效评价的药物或治疗方式者;⑥近1个月未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及针刺疗法。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德国视都灵药品有限责任公司)治疗,每次1滴,每日2次。连续治疗10 d。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揿针治疗。取攒竹、太阳穴,每穴贴埋24 h,两穴交替。揿针穴位贴埋均由专业医生操作。连续治疗10 d。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依据诊断标准中八项眼局部症状及四项全身症状,以无(0分)、稍有(1分)、较明显(2分)、非常明显(3分)为标准进行计分。
3.2 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标准备案登记号为94-0080),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治愈:疗效指数≥90%。
显效:疗效指数为60%~89%。
有效:疗效指数为30%~59%。
无效:疗效指数<30%。
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3.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双侧独立变量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双侧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下降。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治疗组 50 15.08±4.83 5.84±4.011) <0.05对照组 50 14.22±4.16 9.82±5.53 <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间流泪、眼睑痉挛、记忆减退这3项指标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可比性;不耐久视、暂时性视物模糊、眼干涩、灼烧感、发痒、胀痛、头痛、头晕、失眠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失眠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不耐久视、眼干涩、烧灼感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不耐久视、暂时性视物模糊、眼干涩、发痒、胀痛、头痛、头晕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灼烧感、失眠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症状 治疗前 P 治疗后 P 治疗组(50例) 对照组(50例) 治疗组(50例) 对照组(50例)不耐久视 2.16±0.71 2.22±0.90 0.312 0.46±0.581) 1.20±0.751) 0.000视物模糊 1.64±0.76 1.50±0.61 0.180 0.38±0.341) 0.88±0.261) 0.000眼干涩 1.56±0.41 1.40±0.38 0.444 0.24±0.681) 0.72±0.481) 0.007灼烧感 1.16±0.43 1.02±0.35 0.279 0.34±0.651) 0.42±0.571) 0.243发痒 1.68±0.64 1.60±0.70 0.314 0.52±0.461) 1.00±0.77 0.003胀痛 2.02±0.76 1.90±0.94 0.344 0.44±0.451) 1.54±0.72 0.000流泪 0.92±0.74 0.32±0.58 0.000---眼睑痉挛 0.42±1.03 0.14±0.46 0.000---头痛 1.42±0.49 1.36±0.57 0.079 0.30±0.451) 1.06±0.64 0.000头晕 1.04±0.42 0.90±0.38 0.417 0.18±0.531) 0.64±0.49 0.021记忆减退 0.86±0.97 0.38±0.84 0.008---失眠 0.38±0.60 0.40±0.65 0.443 0.34±0.48 0.46±0.45 0.240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揿针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VDT视疲劳的疗效明确,较单纯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疗效更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眼疲劳症状,在改善不耐久视、暂时性视物模糊、眼干涩、发痒、眼胀痛、头痛、头晕症状方面优于单纯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
随着计算机、手机等视频终端的广泛普及,视疲劳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并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多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西医针对该病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上常用抗疲劳滴眼液来缓解症状。有学者[4-7]已经证明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可以丰富眼局部的营养,减轻视物模糊、充血等症候,对改善视疲劳症状是有效且安全的。
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视疲劳这一病名,只是根据用眼过度表现的眼睛胀痛、不耐久视、视物模糊、干涩感、头痛等症状,并根据中医学理论“肝开窍于目”,可将其归为“肝劳”范畴,《中医眼科学》称为“目倦”。《千金要方》中对“肝劳”的定义为:“其读书、博弈等过度用目者,名曰肝劳。”同时列出了多达十九种的致病因素。中医学根据整体观念、经络循行,认为厥阴肝经直连目系,眼与肝有着密切关系。有肝开窍于目的观念。肝主藏血,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效,用眼过度,耗伤肝血,肝血不足不能濡养其外窍,从而出现视物不清、不耐久视、头痛等不适证候,即视疲劳。笔者通过揿针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VDT视疲劳,疗效明确。
揿针疗法能够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8]。与常规的针刺相比,可减少弯针、断针、滞针等情况的出现,减轻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和不适感。同时由于揿针只及皮下不达深层,伤及不到脏腑、神经干及大血管,故亦成为最安全的针法之一。揿针针体短小,故少有刺痛感,且能够持续埋藏于皮内或皮下,可对特定腧穴进行持久而温和的良性刺激,减少晕针现象的发生,使患者更易接受。揿针的作用原理与针灸有相似之处,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点[9]。揿针刺入皮下并长期固定于相应穴位,采用古代的“静以久留”思想,给皮下穴位以微弱而持续的刺激。攒竹穴位于眉头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清热明目、祛风止痛,可均衡眼部气血阴阳,有滋阴降火之效。太阳穴位于颞部,属经外奇穴,主清肝明目、通络止痛。传统中医学认为眼与脏腑之间联系主要依靠经络,同时,气、血、津、液也是依靠经络输送作用来达到濡养眼睛目的。
相关研究表明,揿针在干眼症的治疗上具有安全便捷,作用较为持久,能改善干眼症患者主观症状和增加Schirmer Ⅰ数值,促进泪液分泌等优点,通过揿针埋针调整经络脏腑气血津液,从而达到治疗干眼症的目的[10]。另有研究表明有71.3%干眼患者伴有视疲劳症状[11],视频显示终端的长时间使用造成的干眼症已经成为常见病,也是引起视疲劳症状的主要因素[12-13]。这些都说明了视疲劳与干眼症之间有较高相关性,并且揿针在治疗视疲劳,改善其不良症状方面有很大的理论依据。揿针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在治疗VDT视疲劳方面安全、有效。
如今随着科技发展,VDT视疲劳患者越来越多,而临床症状也是复杂多样,眼科医师也越来越重视这个患者数增长迅速的眼科疾病。但是其相关研究较少,需要更多大样本的基础实验来深入探究其具体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应该让人们都了解视疲劳相关知识,以预防为主,减少VDT使用时间,从而降低视疲劳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