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电针联合抗生素防治切口感染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9-10-18李淑红康欣马亚洁齐丽敏樊文娟吴记先
李淑红,康欣,马亚洁,齐丽敏,樊文娟,吴记先
(河北省唐县人民医院,保定 072350)
近几年,随着医疗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现在微创手术科技的不断发展使患者术后感染的概率大大降低,但是受大环境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概率还是呈现上升趋势[1]。术后感染是外科手术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2-4],使得患者治疗后的恢复质量得不到保障。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可以很好地控制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如果抗生素滥用反而会导致一系列不良的后果[5-7]。本研究采用电针联合抗生素对围术期患者进行抗感染干预,在保证患者抗感染有效率的同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北省唐县人民医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接受外科创伤性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52±3)岁;颅腔手术2例,腹腔手术26例,骨科手术12例,其他2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53±1)岁;颅腔手术1例,腹腔手术26例,骨科手术12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接受创伤性外科手术;②患者针刺穴位处无皮肤损伤;③未接受任何程度的放化疗;④第一次进行创伤性手术;⑤无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⑥对于本次研究的内容知情,并且在同意书上签字。
1.3 排除标准
①除患病部位外还存在其他大器官疾病或功能不全;②肿瘤细胞已出现转移;③存在凝血障碍;④对本次研究用药存在过敏反应者;⑤有精神病史。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正常手术治疗过程进行治疗,且两组患者抗感染干预所用抗生素均为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国药准字H20034119,购于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规格0.5 g/支)。
2.1 对照组
术前1 h,注射用头孢唑林钠静脉滴注,用量为1 g,需在术前30 min滴注完成,如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超过1500 mL,应补充一个剂量。术后用药,头孢唑林钠注射液每8 h 1次,每次1 g,采用静脉滴注。
2.2 观察组
术前1 h,注射用头孢唑林钠静脉滴注,用量为0.5 g,需在术前30 min滴注完成,如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超过1500 mL,应补充一个剂量。术后患者用药,头孢唑林钠注射液每8 h 1次,每次0.5 g,采用静脉滴注。在此基础上进行电针抗感染干预,在术前30 min,取内关和足三里穴,得气后采用华佗牌电针治疗仪,分别取两组线连接同侧穴位的毫针,选疏密波(4/20 Hz)均调整至患者最大耐受程度,电针刺激一直持续到手术结束,使用前要检查仪器是否完好[8]。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抗感染效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抗感染效率,将抗感染效果分为显效(无任何感染情况,切口愈合良好)、有效(有感染情况,但很快控制,切口愈合延迟)、无效(发生严重感染,切口处出现化脓情况)。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9]。
3.1.2 血清炎性因子
观察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取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出院前的清晨空腹静脉血,通过离心的方式获得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监测试剂盒来自于博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1.3 围术期用药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
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用药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围术期的抗生素费用,总费用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抗感染效果比较
观察组抗感染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抗感染效果比较 [例(%)]
3.3.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手术后血清CRP、IL-8、IL-6及TNF-α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和出院前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项目 时间 对照组 观察组 t P手术前 50.2±9.4 51.3±8.9 2.342 >0.05 CRP(mg/L)手术后 212.3±38.9 151.4±32.7 11.342 <0.05出院前 10.3±2.1 9.3±3.2 0.321 >0.05手术前 158.8±43.2 159.4±43.1 3.453 >0.05 IL-6(ng/L)手术后 303.3±52.9 244.2±59.3 12.451 <0.05出院前 108.3±42.3 107.5±43.6 0.432 >0.05手术前 120.3±13.4 121.4±13.1 0.342 >0.05 IL-8(pg/mL)手术后 450.2±36.3 335.3±35.4 13.231 <0.05出院前 20.4±3.2 21.3±3.1 1.322 >0.05手术前 90.3±7.4 91.7±7.3 0.235 >0.05 TNF-α(pg/mL)手术后 245.3±23.4 167.3±24.3 14.783 <0.05出院前 43.3±3.2 42.6±3.2 2.235 >0.05
3.3.3 两组围术期头孢唑林钠的用量和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用药量和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围术期头孢唑林钠的用量和不良反应比较
3.3.4 两组围术期费用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围术期费用(抗生素费用、总药费、总住院费)消耗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围术期费用和住院时间比较 (±s)
表4 两组围术期费用和住院时间比较 (±s)
组别 例数 抗生素费用(元) 总药费(元) 总住院费(元) 住院时间(d)对照组 42 1283.2±50.4 2942.1±89.4 9876.5±134.4 13.4±3.2观察组 42 652.4±20.4 2134.3±67.4 8192.1±113.6 9.4±2.5 t -15.353 12.421 13.231 14.231 P -<0.05 <0.05 <0.05 <0.05
4 讨论
目前在临床镇痛、镇静治疗中针灸已经被广泛应用,其中包含手术镇痛[10-12]、分娩镇痛等[13-15]。最近几年,多项研究发现通过针灸的方式可以对患者手术所产生的应激反应起到调节作用[16],可以有效稳定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使患者手术期的血压、心率得到有效控制,对内皮素分泌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对于维持循环系统稳定的效果明显[17]。中医学认为,足三里是人体主穴之一,属足阳明胃经,对脾胃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18]。针刺足三里可以恢复大脑皮层细胞功能,使心肌供血功能增强,可以直接作用于抗炎和免疫调节,而且可以双向正性调节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19]。临床应用中已经证实内关穴可有效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使患者的心电图ST段压低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使心肌耗氧量减少,冠状动脉血流灌注量增加[20]。通过持续针灸的方式可以使患者手术期间的儿茶酚胺分泌降低,使患者手术期间的应激反应减轻,患者手术期间应激反应的强弱可以通过CRP、IL-6、IL-8、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程度来体现,而且此类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与应急反应强度呈现正相关关系[21]。CRP、IL-6、IL-8、TNF-α这些都是临床常见炎性因子,是属于介导机体自身免疫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合成[22]。IL-6、IL-8、TNF-α对于炎症细胞的聚集、活化起促进作用,对中性粒细胞到炎症部位起到趋化作用,使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加剧[23]。当机体受到手术创伤的刺激时,会使机体因刺激而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进而使炎性因子水平上升[24]。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IL-6、IL-8、TNF-α的参与,使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导致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加,使细胞内聚集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对中性粒细胞产生刺激,使其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25]。当机体组织受到外伤或炎性刺激时,肝脏细胞会合成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就是CRP,CRP是目前临床上用来诊断机体炎性反应程度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26]。当机体出现强烈炎性反应时CRP的水平也会出现很大程度的上升,当机体炎性反应得到缓解时该因子水平也会相应地出现下降,对于了解和控制机体炎症动态监测CRP的水平有着重要意义[27]。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前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但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炎性因子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患者出院前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均接近于正常数值,且两组差异不明显,这一结果说明,通过电针干预,可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强度,从而使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幅度减弱,但是对照组采用高剂量抗生素干预和观察组使用低剂量抗生素联合电针干预所取得的干预效果无明显差异。
安全有效的使用抗生素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也就是说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还要达到预期的干预效果,这也是目前关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28]。手术是目前帮助患者缓解疾病困扰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想要体现临床综合治疗效果,对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控制是关键[29]。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一旦出现创口感染,不仅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对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使患者手术后的健康和预后受到威胁,甚至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0]。目前为了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的概率,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就是对患者进行抗生素干预,该方法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确实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滥用抗生素使病菌耐药性增强,也因大量耐药菌的出现,使临床对于感染并发症的治疗难度加大[31]。所以对于围术期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次研究是采用电针联合抗生素预防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降低抗生素用量后配合电针干预,患者抗感染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使用低剂量的抗生素联合电针干预可以同样达到高剂量抗生素的抗菌效果。通过研究数据可以得出,观察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量和因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而且患者的整体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抗生素使用费用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使用电针干预使患者机体应激反应情况减弱,使用低剂量抗生素便可达到预期干预效果,进而使患者治疗期间的抗生素用药量降低,也就变相地使患者治疗费用降低;因为降低患者手术期间的应激反应,使机体炎性反应程度降低,加速患者的康复,从而使患者的整体住院时间缩短;因为使用抗生素的剂量减少,降低了因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在对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治过程中,采用围术期电针联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干预取得满意效果,临床应当进一步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