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措施分析

2019-10-18河南省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471000牛红涛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13期
关键词:抗凝剂血常规血小板

河南省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471000)牛红涛

人体血液内含有的细胞主要为三个部分,即为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等。结合数量、形态以及分布情况的探讨,对血红蛋白量充分观察,能为医生的后期诊疗工作提供帮助,也能促使其作用充分发挥[1]。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检验项目为血常规,该方式的广泛应用价值较高。所以,在本次研究中,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份收治12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6年11月份~2017年11月份收治12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并在整体上给予分组划分,即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分为60例。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50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43.24±1.22)岁。观察组:男性9例,女性51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42.24±1.23)岁。通过两组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对比,未发现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统计学标准为P>0.05。

1.2 方法 在各个患者接受采血前期,需要休息15分钟,并利用EDAT-K2来执行静脉血液采取2毫升[2]。在完成采血工作后,需要给予颠倒混匀8次。血液采取工作后的一个小时一定要完成检测[3]。采集工作要选择左手无名指血液,血液采集的时候,其深度可以控制在2mm~3mm之间,不能过度挤压。后期,要选取20ul与180ul的稀释液混合稀释处理,并在五分钟后混合测试。其中,各个指数的检测和分析可以使用Mindray5310分析仪来给予检测[4]。

在实际对其检测的时候,要在前期工作中对仪器的各个性能指标全面调整,对日间的准确度、正确度、精密度等全面验收,保证仪器的各个指标都在标准的范围内,这些仪器设备才能稳定运行。基于对各个吸样模式结果可比性的分析,需要在室内将控制的各个参数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各个标本的检测和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等参数结果信息可以比较分析[5]。

为了确保血常规临床检测结果更可靠、更准确,需要对其中的影响因素全面分析。如: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在采集前期需要安排采样的时间,因为血液成分对患者的情绪、饮食、运动等都具有很大影响,所以,在采集血液的时候,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确保患者各个指标更稳定。采血位置因素也十分必要,在血常规检测工作中,主要对患者的末端毛细血管、静脉采血等执行。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其复杂性,给出有效的静脉采血手段,能避免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塞情况,也不会影响到仪器的工作。所以,使用静脉采血方法,能更好的维护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采血量的影响,在实际采血的时候,抗凝剂为其中的主要物质,能禁止血液传输中的凝固。同时,血液的采集体积、抗凝剂的使用量比例等,都会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如果血液的比例较大,在实际传输的时候,由于抗凝剂不足会带来凝固现象,无法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抗凝剂的使用比例较大,会给血细胞分析仪带来严重堵塞情况。在临床上执行血常规检验工作时,细胞分析仪会执行自动吸样,并保证该过程的顺利执行,在此期间,要提供充足的样品量。抗凝剂的应用,市场上存有的抗凝剂种类比较多,在临床上进行血常规检测期间,加强对抗凝剂的科学选择,能避免对血液带来的影响。

1.3 效果评定标准 在各个指标实际检测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其中的数据认真检查,明确图像的变化情况,保证获取的数据更可靠,准确性更明显。其中,主要观察患者的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将其作为实际的检测结果,给予所有资料信息的检测,确保在所有执行下获取到标准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需要对患者检测的结果给予分析和探究。其中的12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分析中,所有数据信息均采用SPSS17.0版本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以t数值检验,数值判定标准为P<0.05,证明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分析,在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等方面的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化十分显著,各个指标符合统计学P<0.05的意义。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12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加强各项数据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其结果说明,在相同条件下,观察组和对照组应用到血常规检测中,都将获取明显的差异性[6]。将血小板指标排出后,发现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的各个指标中,都较对照组指标优化。基于上述分析了解到,观察组的静脉血液中,因为血管管径较为狭窄,其具有的循环性更为畅通,局部温度也比较高,血液成分未发现沉积。所以,在细胞检测中,其检测的数量也比静脉血液高。不仅如此,在实际采血的时候,穿刺的速度对血小板计数也具有很大影响,在实际穿刺的时候,如果其速度比较慢,将带来明显的微血块情况,对血小板的数量也会带来很大影响[7]。末梢血液采集工作中,由于其针刺深度比较浅,为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标本需求,在一定分量下也需要进行挤压,血小板指数受到挤压后容易带来聚集或者损耗的情况,检测完成后,其获取的指数也会降低。在对其挤压的时候,会挤出更多的组织液体,血液标本在很大程度上将逐渐稀释,在该情况下,不仅能降低血小板的数量,血红蛋白指数也会逐渐减少。抗凝剂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给血液标本带来很大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十分显著,受到标本采集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带来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在血常规检测中,将末梢血作为标本,给予的检测质量控制面对的难度较大,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提升,使用的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具备的精确度、精密度更高。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采取静脉输血方式,能保证检测结果更准确、更可靠[8]。

总之,在临床上执行血常规检测工作中,要确保采血过程的严格化与规范操作,还需要加强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情况的定期执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可靠,这样为后期治疗工作才能提供合理依据。

猜你喜欢

抗凝剂血常规血小板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抗凝剂皮下注射腹部定位卡”在预防皮下出血中的应用
不同抗凝剂对黄鳝外周血抗凝效果的比较研究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抗凝剂的初步筛选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