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颤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监护和电除颤中的应用

2019-10-18信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300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8期
关键词:监护仪心电监护心肺

信芳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天津 300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除颤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监护和电除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39例作为实验组,其心电监护方法为除颤监护仪,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39例作为参照组,其心电监护方法为心电监护仪。结果:实验组患者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在心肺复苏率以及出院后2年存活率的比较上,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除颤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护和电除颤过程中,均有着积极的应用效果,不仅仅减少了心室颤动、心脏骤停的出现,同时,也提高了心肺复苏率以及出院2年后存活率。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因为冠状动脉突然发生持久且严重的完全闭塞而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剧烈胸痛、心肌生理组织损伤、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缺血等一系列异常生理表现,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时可能出现心室颤动、心脏骤停等严重症状,为了改善其预后,提高其生存率应该给予全面的监测以及及时地急救,在这样的情况下给予患者全面的监护以及除颤等救治就显得尤为重要[3]。本次实验研究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与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各39例作为实验对象,分析了除颤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监护和电除颤中的应用效果,相关实验内容现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39例作为实验组,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39例作为参照组。实验组中有18例女患者,有21例男患者,患者介于20~59岁,平均(42.2±2.9)岁,患者病程介于1个月~13年,平均(5.3±1.6)年;参照组中有15例女患者,有24例男患者,患者介于18~57岁,平均(41.4±3.1)岁,患者病程介于1.5个月~12年,平均(5.1±1.3)年。排除存在精神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基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完成疾病诊断的基础上均给予了再灌注[3]以及镇痛治疗,参照组患者运用心电监护仪、机械通气支持、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术[4]以及药物复苏等方式完成患者的动态监护以及心肺复苏。

实验组患者运用除颤监护仪[5]进行动态监护和心肺复苏,接通电源后,在开机状态下将监护电极片按照电极片所示位置粘贴于患者胸前,将电极设置为83cm2,在同步工作的方式下运行除颤监护仪,并保证其监控器显示“SYNC”,定期在记录仪上进行标记,在一起监测到R波时除颤监护仪会发出蜂鸣声,并指明具体的放电点,启动电极后放电除颤的范围为标示的脉冲30ms范围内。

1.3 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参照组观察指标分别为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发生率、心肺复苏率以及出院后2年存活率,为实验统计和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以及保证。

1.4 统计学分析

收集本次实验研究中有关于两组患者的所有相关数据,并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为百分数(%),采用χ2实现组间数据检验,P<0.05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实验组与参照组各有患者39例,实验组患者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在心肺复苏率以及出院后2年存活率的比较上,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相关指标分析比较

3.讨论

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动态监护以及心肺复苏的过程中,传统采用常规心电监护仪进行,这一方法耗时较长,且不能对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密切的监测,仪器需要在患者发生心室颤动或者是心脏骤停后报警鸣笛,并由医护人员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术或者是普通电除颤,并无法及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抢救措施,不能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救治期间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为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在我国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监护仪的研究发展迅速,将同步技术应用到了心电监护的过程中,并连接了电击除颤电极,也就是除颤监护仪,被广泛地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护以及心肺复苏过程中[7]。与常规心电监护仪比较,除颤监护仪具有及时、高效的优势,为临床医生动态调整处置方案创造了条件,并为改善患者预后,挽救患者生命提供了基础与保证[8]。在本次实验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在心肺复苏率以及出院后2年存活率的比较上,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除颤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护和电除颤过程中均有着积极的应用效果,不仅仅减少了心室颤动、心脏骤停的出现,同时也提高了心肺复苏率以及出院2年后存活率。

猜你喜欢

监护仪心电监护心肺
适用于航空救援的除颤监护仪设计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胎心监护仪的多发故障解析与日常维护
多参数监护仪检定相关问题分析及建议
医用多参数监护仪计量检定中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PDCA 循环管理对降低冠心病监护病房心电监护误报率的效果研究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