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瞬间:从幼儿表征中读懂幼儿
2019-10-18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王俊红
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王俊红
自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开展与推进以来,特别是第二步支架“改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对幼儿园工作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教师学会有意识地用专业眼光来分析幼儿行为,做一个智慧的教育者,努力实施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课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
一、根据孩子需要,形成课程建构意识
课程游戏化项目对幼儿园工作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它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方向。
生成课程的提出不是幼教课程专家的专利术语,也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与主管部门的特权,而是由实施课程的真正主体——教师和幼儿共同建构、共同参与的活动。这样的课程模式是开放的、多元的,随着教育活动双主体的互动交往过程不断展开、调整,不断发现、探索新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课程即“生成课程”。它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进行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师幼共同学习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的动态过程。
针对这样的要求,我们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根据孩子的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材料灵活运用,实实在在地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本地、本园的实际出发,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拓展、补充、增删的基础上,生成更适合幼儿的课程。
生成课程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尊重幼儿”这一教育观、儿童观的基础上的,其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都是由师幼一起在互动中共同生成,也只有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才能共同“变”出一个个鲜活、有生命力且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幼儿教育的创造性。在生成课程中充分尊重孩子们自己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权利,尊重他们游戏和玩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在对预设课程的补充和完善中,最终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追随孩子发展,建构课程框架
儿童的主动学习既来自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也来自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这时的课程主题,既来自教师关注的儿童兴趣,也来自儿童在思考和辨别后有目的地判断和选择。在活动中,教师会根据儿童的问题和需要创设学习和探索的环境,支持儿童的学习,并根据学习的进程及时调整和完善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
一个生成课程是一个持续的修订过程,是对实际发生的事件实事求是地呼应。这时儿童既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自主探究,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发现和完整地表征。依据我园本学期的教研计划,我们的教研活动更侧重于关注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事件,开展以讨论交流为主题的互动式研讨活动。从具体的教学实际和经验入手,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为教师提供展开教师间互动研讨与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总结。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已生成并且实施过的微课程“炎热的夏天”“浓情五月,感恩母亲”“快乐六一,放飞梦想”“小种子,你快快长”等,在开展中创造的契机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
微课程1:浓情五月,感恩母亲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是每个小朋友都会唱的歌曲,每次表达对妈妈的爱,孩子都会唱这一首歌。现在又到了一个表达爱的节日——母亲节,在节庆活动的背景下,我们审议了本次活动的主题“浓情五月,感恩母亲”!通过这个主题,我们创设环境,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生成了活动“我从哪里来”“我对妈妈知多少”“我是妈妈的小帮手”“我送妈妈的礼物”等,让幼儿通过自己多元的表征表达自己对妈妈爱。格雷夫斯基提出:“幼儿最好的学习状况是当他们与人、材料、事件和想法直接互动的时候。通过投入和回想这些直接的经验,幼儿开始建构知识并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
“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
“妈妈肚子呀!”
“我也是,我还会在肚子里跳舞呢!”
听到孩子们这么一段对话,我们生成了“我从哪里来”的微课程。教师是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要敏感地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同时还要提供动手操作和体验感受的材料和场景,让幼儿去表达探索。
“我最爱我的妈妈了!”
“那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最爱你的妈妈呢?”
“我知道我妈妈最喜欢吃冰激凌。”
“我也最爱我的妈妈,我妈妈最喜欢穿裙子,我的妈妈最漂亮。”
于是我们生成了第二个活动“我对妈妈知多少”。幼儿在情景角色扮演中,增进与伙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社会适应性与合作的品质,进一步丰富了儿童的认知经验。
在区域游戏角色扮演“今天我来当妈妈”中,几个小朋友正在商量有谁扮演妈妈,谁扮演孩子,其中一个小朋友在帮妈妈捶背,嘴里还说道:“妈妈你辛苦了!”另一个小朋友帮着妈妈提东西。由此我们生成了“我是妈妈小帮手”的新活动。
微课程2:快乐六一,放飞梦想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孩子们只要有机会就三五成群地挤在一起有说有笑,不知道他们在聊些什么。我找了个机会,在午餐后散步时,故意让他们在树荫下休息会儿,他们就又开始谈论了。
“我妈妈说给我买芭比娃娃,你妈妈送给你什么儿童节礼物啊?”
“我想要一个遥控飞机……”
“我想要四个礼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每个人都送我一个。”
自然发展的或生成的课程模式是没有时间约束的,由此,生出了“我想要的礼物”活动。
“老师,我可以做一个礼物送给我的好朋友吗?”
“老师,我也想做一个礼物送给我的妹妹。”
对于幼儿提出的这些想法,我一愣,原来在幼儿的思维里“我想要的礼物”不仅仅是给自己的礼物,还有他们的朋友和家人。
由此可见生成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要不断地根据儿童的反应以及教师的价值观和经验的判断作出课程计划的调整。
儿童节放假之后的第一天,幼儿都很激动,借着幼儿的热情和兴趣生成了“我是这样过节的”的活动。
一个与发展相适宜的课程不是教师也不是儿童引领的,而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双方提供概念和对概念作出反应的形式来形成能吸引人和有价值的主题,所以我们生成了第三版块“我的梦想是……”。
在幼儿表征中,教师要与幼儿对话,借提问启发幼儿,深层次了解幼儿的想法。发散性的提问能促进幼儿思考,同时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微课程3:炎热的夏天
当五月即将结束,我们轻轻拂去额头的汗珠,一个转身,夏天就悄然而至,关于夏天,孩子们想知道的内容很多。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们审议了“我发现了夏天”“夏天是什么样的”“夏天里变凉爽的办法”“夏天的计划”等活动。带着孩子们的好奇与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夏天,和孩子们一起发现夏天、谈论夏天、记录夏天、享受夏天……
幼儿通过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回忆是怎么知道夏天来了,并能够简单地画出来(表征),老师对幼儿的表征内容进行小结、归纳。
例如:吃冰淇淋的时候夏天就来了;穿凉鞋的时候夏天就来了;有蚊子的时候夏天就来了等。
午餐后,孩子们坐在操场上休息,他们饶有兴趣的讨论着:你看,夏天的天很蓝,夏天的太阳很大、很热。根据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我们生成了第二个版块:夏天的样子。
在对夏天有了一定地了解后,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了第三个版块:夏天的计划。
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他们的愿望和计划:我想去游泳、爸爸妈妈会带我划船、我要去游乐场玩等。
我们发现,在大自然里孩子们会打开多重感官来感知和探索其中的奥秘——每一次的探索都充满了惊喜,这个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大自然中学习的乐趣。季节更替,是大自然的规律,孩子们在其中收获了学习的契机。
微课程4:小种子,你快快长!
“你们快看,怎么有好多小珠子在地上呀?”
“哇,可真多呀!”
“我们快捡起来,是宝贝呢!”只见三五个孩子神神秘秘地蹲在地上,原来是种子洒落了一地,他们在忙着捡“宝贝”呢!
正值播种节,由此我们生成了“我想种……”“种子的秘密”“小种子,你快快长大!”等活动。在孩子们眼里每一粒小种子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的表征充分地表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生成课程是幼儿在与老师、同伴、环境的大量互动中产生的,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我们组织了幼儿和爸爸妈妈老师一起寻找、收集各种废旧材料用于栽种植物,挖掘并利用废旧材料作为教育资源,培养了幼儿的节俭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寻找到了奶粉罐、塑料瓶、红酒箱等废旧材料。
活动前,我们将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思考想种什么——有的说想种西瓜,有的说想种苹果,还有的说想种青菜等。与孩子们讨论完以后,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了自己想种植的东西。
孩子们欣喜地分享着各自带来的种子,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交流探讨:
“你的种子怎么是扁扁的?”
“我妈妈说,这是茄子的种子。”
“我的种子都是圆圆的,像黑色的珠子一样。”
“我的奶奶告诉我,我的种子是南瓜籽,种下去可以变成南瓜。”
孩子们每天早上入园后就给自己种的小种子浇水,每天孩子们都有惊喜——“我的种子发芽了”“我的种子长高啦!”。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看到了种子长大,感知到种子“放入泥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成长过程,他们在每天的观察、记录中,表征能力以及照顾植物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生成活动并不是预先把所有的课程活动设计完成,以供实施者照本宣科,它是在过程中不断生长设计的,其课程设计的特色是弹性、动态、逐渐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