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为世界贡献“中国处方”
2019-10-18管贞
文/管贞
王春勇,医学博士,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人,现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专业特长:中医内科;主要研究方向:消化、甲减、情绪疾病的中医从态论治研究,以及运用医学人文实施于中医特色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今天的中医学是为全方位、全周期捍卫健康而存在和发展的,它的魅力体现在责任和成就。”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王春勇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长期从事中医药学研究的他,在中医药科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翻山越岭。他是好奇的探索者、执着的攀登者,同时也是妙手仁心的医者,履行着三种不同身份的三重使命,体验着传承与创新的多重滋味。
让千年古方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我们的医书汗牛充栋,怎么让这些遗产活起来?这是王春勇教授时常思考的问题。“医学的成长过程既是终身的,又是垫底积累的,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总结和提升。”王春勇博士说,“要让千年古方活起来,就必须将之结合实践,付诸应用。”
王春勇教授谈到了一次成功救治脑出血患者的经历。这是一位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由于在第一时间得到急诊救护中心、急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中医科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相关优势科室的及时救治,患者最终脱离生命危险,转危为安。在治疗过程中,王春勇教授给患者应用东汉张仲景所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中的续命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方源远流长,自汉至唐,常作为治疗脑血管急性发病的良方。但自金元以后,中风病多以火热立论,此方少有应用,及至近现代,此方治疗脑梗塞患者还偶有报道。但是用此方来治疗这则病例,特别是患者还兼有高血压、肺癌骨转移的情况,应用麻黄、桂枝类辛温解表药,则是少有报道。然而在这个案例中,王春勇教授观察到患者病症与古方方证相应,遂果断应用此古方,结果也是让医生和家属欣慰的,效如桴鼓,患者用药1剂后,神志奇迹般由昏迷转为清醒、感染高热状态明显控制,体温由39.5℃降为37.4℃,疾病恶化态势得到快速扭转,患者最终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竟然成功出院欢度新年了。
“这个沉睡在古籍中的千年古方,再次拯救垂危患者于顷刻,我们感叹先辈创立、收载,乃至传承下来此方;我们也非常感谢患者家属支持患者服用此方,更庆幸患者疾病好转,使我们重新掂量、思考,乃至重新认识我们祖先写在古籍中的那些沉睡多年的文字的价值。”王春勇教授认为,中医学充满了艺术,因为患者疾病消除后,身上没有疤痕,没有刀口,患者痰多期间还可通过针灸中脘穴、丰隆穴避免气管插管吸痰的痛苦,全程是无创修复。而中医学还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因为它的取材惠民,没有名贵奇异的难取之品,每日中药花费不足10元,却能拯救千金之性命。怎能不感叹我们祖先的智慧和爱心!
这些古方虽然历经千年,依然穿越时空,承载着我们先人的智慧和其对子孙的关爱。
中医学的人文之美
医学需要人文关怀,中医学便是人文和技术的融合,关爱与情怀的升华。
王春勇教授谈道,中国的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研究人的文化,虽然我们以前的物质生产落后,但我们对人的研究并不落后,特别是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经济物质快速丰富,大多数人在衣食住行这些基础温饱需求上已经得到了满足,所以现在大家开始追求健康、追求精神文化建设。其实文化的核心是人的价值观、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你脑子里怎么想,决定你有什么样的行为,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健康如此,人的生命亦是如此。
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中医科大夫,王春勇教授每天要接诊90—100人,一年大概要接诊3万人次。面对被病痛缠绕、心急如焚的患者,他说:“如果我们有时间、有精力去揭开每个患者疾病的背后,就会发现每个患者背后都有一个痛彻心扉、能让人深刻变化的故事,其实让我说就是生命扭曲的故事。被社会环境、社会压力、人际关系所扭曲,导致的健康失衡。我们除了靠药物,还有没有更好的东西提供给患者,为他们的健康提供有效的支撑?”他从眼镜后面投射出来的目光,温和而睿智;他的语调平实,但是从容、清晰而恳挚。
“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王春勇教授告诉记者,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医,他必然也是一个顶尖的心理治疗师。除了用药物给予患者帮助,还能够在中医文化、心理层面上给出有效的指导,这种对患者全方位的关怀,真真切切地有效提高疾病的康复速度和效率。
王春勇教授曾治愈过一名高血压患者,博士毕业,因工作需要,她经常写文章、做研究,情绪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躁状态。发病前家里的亲人又病倒了并不久于人世,跟母亲、丈夫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在患者检索医学文献知道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后,更是焦躁不安。面对这样的患者,单纯给她吃药物降压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她的症状来源于她不安的内心和繁杂的生活。因此,王春勇教授要求这位患者每次复诊时把纠结事件和烦躁心情写成小纸条,像科研数据一样罗列清楚。根据这些线索逐条梳理躯体症状、心理状态和社会事件,王春勇教授用他春风化雨般的共情力和深入浅出的叙事疗法,引用传统智慧分别给予患者恰当的指导。经过不到3个月药物和心理的综合治疗,患者的血压得到非常好的控制,晚上也能够正常睡觉,而且已经可以不服用任何药物了。
王春勇教授说:“这个病例是非常典型的,我们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去给她支持,这个血压就解决了,关键是患者未来也不需要长期吃药。我们认为吃药的目标就是不吃药,患者自己管理不好自己的时候,寻求医生的帮助,医生帮助的目标是要患者自己能管好自己,协助患者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自己管理好自己,就可以少用药,或者不用药来保持自己健康的身体。中医是用药物帮助患者平衡身体,用药物调整以后身体回归自然的平稳运行状态,患者能自己调控自己了,疾病就好了。”
中医文化的核心,就是学习传统的智慧,学习中医恬淡虚无的思想,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道家保养自己精气神的方法,佛家的戒定慧的智慧,用这些有益身心的文化来指导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的医学有了传统文化的支持,有了医疗技术的支撑,有了社会道德的帮扶,个体在生理、社会、心理状态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状态,才能把健康把握在自己手里,个体才能真正地获得生命自由。
中医药传承任重道远
中医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根据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代表中国形象的三大文化元素分别是中医、武术和美食,其中中医位列第一。
2017年7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代表中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医“出海”发扬光大。
王春勇教授表示,作为中华文化,中医药的传播将影响各国人民的健康观念;作为生命科学,中医药的推广将影响各国人民的健康方式。这都将有助于重塑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价值判断,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传统中医药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屠呦呦在《肘后备急方》中寻得灵感,先驱性地发明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并成为疟疾标准治疗方案,全球数亿人为之受益。起源于中国的拔火罐已经有大约3000年的历史,拔火罐在古典籍中亦称为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角法记载。国内外地区均已被广泛应用,我们熟知的游泳健将迈克尔·菲尔普斯、体操运动员克里斯·布鲁克斯、加拿大歌手贾斯汀·比伯等名人都通过拔火罐来治疗疾病。中医针灸甚至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证明在近百种疾病治疗中安全有效。目前103个会员国认为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国家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王春勇教授在临床治疗中也依据经典采用针灸治疗肩周炎、腱鞘炎、足跟疼痛、坐骨神经疼痛,疗效常常是立竿见影,正如《黄帝内经》原文所讲:“刺之道,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用自己每天的医疗实践见证古代的经典在当代的生命活力。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在社会和政府层面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普及,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王春勇教授身体力行,多年来致力于中医防治慢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与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宣传工作,多次在医院、学校、社区等举办中医情绪与健康、中医文化促进健康、中医防治慢性病策略、人文中医对疾病的关怀等为主题的健康宣教讲座。2015年,他还获得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健康中国行”北京市健康科普大赛优秀健康科普文章奖。
凝聚着中华文化精髓的中医药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如何才能使中国医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延续、深化、补充和提高,王春勇教授说:“传承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基础。”在近20年的从医经历中,他始终坚守着“大医精诚”的理念,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做好中医药学术传承工作,弘扬工匠精神,做“活”中医药文化。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教授,从五年制本科生、八年制研究生,到留学生,他培养出了一批批以守护健康、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医者,并于2019年9月获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优秀教师”奖。
王春勇教授为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Mike Fetters做针灸治疗
王春勇教授致力于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治病救人始终,将极富特色的中医疗法传授给青年乃至海外中医,通过言传身带培养中医药后继者。尤其是王春勇博士的情绪治疗法,在美国、新加坡、中东甚至欧洲国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掀起一股“中医热潮”。在中东和欧洲侨居多年的华侨李吉博士是一名文化研究者,他折服于中医药学中所散发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钦佩王春勇教授从容智慧的人格魅力,专程回到祖国,拜王春勇教授为师,以师承的方式,从事中医药研究。李吉博士说:“越是离开故土的华人,越是对中国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中医文化的传承使得中国文化更灿烂、更绚丽,而王春勇教授的传授,使这份文化更充满人性和温情,关键对自身和家人的健康还很实用!”
“作为中医医生,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祖先留下的医学充分自信,热爱它、学习它,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其次,要发挥工匠精神,长期浸染在这个行业中,精益求精、不断求索。更重要的是要有时代使命感,要敢于担当,对那些现代医学已经竭尽全力救治上难以控制的病情、患者,大胆而谨慎地尝试传统的救治方案,这就是守护。守护自己的学术阵地,传承祖先的文明,创造性地应用古代智慧于当代。以古人之规矩,开今人之生面。”王春勇教授的语气中透露着坚定:“我想,这就是传承。”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
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学习各国的东西,是为了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学习西医的人,其中一部分又要学中医,以便运用近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整理和研究我国旧有的中医中药,以便使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在这里,毛泽东最先指出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内涵。
中医药与西医药确实基于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但并非相互隔绝、不可通约,而是能够相互借鉴、彼此协助的。王春勇教授向记者介绍,中医西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可以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在治癌方面,中医有不少思路已经被西医所证实,比如“清热解毒”,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癌症与炎症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已证明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有抗癌潜力。
而要擦亮中医文化瑰宝,就要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医学史上,有很多中医药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启示的案例。比如说,针对抗生素使用过程中释放内毒素的问题,已故急救医学专家王今达通过优化清代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组方,历时30年成功研制血必净注射液,这项中国原创研究最近登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事实上,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陈竺找到治疗白血病的砒霜疗法,都是把中医药和西医药结合起来,既实现了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突破。
王春勇教授认为,要牢牢把握住中西医结合的契机,就是要产生新的理论,培养新的探索者。建立“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是其中关键。在中医文化中,讲究人的“传习浸染”也就是新老知识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的浸染。“我们中西医结合创新所需要的人才,必是拥有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在传统文化环境熏陶下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而又具备现代医学技能的全方位人才。”
“健康无国界,中西医结合必能照亮世界。”王春勇教授对未来充满希望,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只有在传承和创新两端齐发力,坚持中西医并重,共同擦亮中医文化瑰宝,才能为健康中国助力,为全球卫生治理贡献“中国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