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部“共谋”与内部论争
——重读茅盾《清明前后》

2019-10-17

关键词:茅盾重庆

李 冉

1940年10月,茅盾在延安接受党中央关于到国统区发挥特殊作用的任务后赶赴重庆。茅盾抵渝后的第一项任务是复刊原来由自己任主编的《文艺阵地》。《文艺阵地》复刊号第一期刊载了茅盾的散文《风景谈》。《风景谈》以赞美、明媚、轻快的笔调描绘了解放区的梯田、丛林、粮食,讴歌那里的人有一种振奋精神,茅盾热情洋溢地赞美解放区的军民新气象,他写道:“我看呆了,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1)茅盾:《风景谈》,《茅盾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6页。几个月后,震惊中外的“皖南事件”发生,茅盾在党的安排下离开重庆,几经辗转于1942年12月回到重庆。此后,茅盾先后担任郭沫若主持的 “ 文化工作委员会” 常务委员、 “ 中华全国抗敌作家协会” 主席、 全国文协理事、《文艺阵地》《文哨》《国讯文艺丛书》等文艺刊物主编。剧本《清明前后》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在《〈清明前后〉后记》中,茅盾这样描述创作动机:

朋友们的用意我是懂的。“你使枪使了这么多年,也不过如此,何不换把刀试试呢?”朋友们的希望期待之心,我是了解的。一个人纵使无能,仍然应当有进取之心;因此,我就决定要学着使一回刀。(2)茅盾:《〈清明前后〉后记》,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72页。

事实上,朋友们的邀约只是促使茅盾创作话剧的直接原因,《清明前后》的最终形成是多方面“共谋”的结果。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部分知名戏剧团体和文艺、演艺界人士,也陆续到达重庆,以各种形式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元旦,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决定每年10月10日举行戏剧节。1938年6月武汉保卫战打响,文化人陪国民党的首脑机关进驻到重庆,原来抗敌协会约定的戏剧节就落到了重庆。1938年的10月10日,重庆举办了第一届戏剧节,除演出话剧外还有平剧及各地方剧,可谓盛况空前。茅盾专门着文《祝第一届戏剧节》(3)茅盾:《祝第一届戏剧节》,《申报》(香港版),1938年10月10日第四版。这篇文章为新发现佚文,未收入《茅盾全集》,详见金传胜:《茅盾佚文〈祝第一届戏剧节〉》,《文汇读书周报》,2019年6月10日。,集中回顾总结了1937年以来的戏剧运动。他写道:

一年以来,我们的打先锋的话剧运动者,显然是朝两个目标,同时努力。这两个目标,一是求话剧本身的发展,扩大它的观众的圈子;又一便是改良旧剧,在“运用旧形式”的法则下,要把旧剧提高到适合于时代的需要,成为动员民众教育民众的工具。这两个目标,本来是戏剧运动者多年工作的对象,但在“八一三”以后,现实逼迫他们非赶快完成这任务不可,而且现实也提供了从来未有完成这任务的环境。(4)茅盾:《祝第一届戏剧节》,《申报》(香港版),1938年10月10日第四版。

茅盾直言,扩大话剧发展圈子和改良旧剧本是为了动员民众、教育民众,而战争的全面爆发使得这一任务须尽快完成。值得注意的是,茅盾在这篇文章里回答了战时戏剧的艺术性与功用性问题,他反驳一部分人认为《放下你的鞭子》根本不是戏剧、没有艺术性的观点,指出《放下你的鞭子》来源于大众生活,是艺术武器的一种形式,并不低级。他还讽刺这类人是“高供在自己的‘沙发’里,不和民众接近的所谓‘纯艺术家’”。这篇文章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茅盾抗战时期的戏剧观和解读《清明前后》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一届戏剧节的顺利举办为雾季公演准备了基础和条件。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南方局的领导下,重庆文艺界利用雾季不利于日本空袭的自然优势,举办首届“雾季公演”。演出持续23天,25支演出队同时演出。到1945年,重庆“雾季公演”在日机轰炸的间隙中坚持了4届。“雾季公演”创造了重庆话剧运动乃至中国话剧史的黄金时代。1941年,国统区抗日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左翼剧作家阳翰笙向周恩来提出组织民间剧团、利用戏剧来反击蒋介石法西斯专政计划。周恩来表示赞同,并在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化组会议上提出:重庆这个城市中,人民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必须想个办法,在重庆这个城市中,冲破国民党的严禁和封锁。在文艺形式中,话剧比较易于结合现实斗争,能直接和群众交流,而且观众又多是年轻人,影响比较大。(5)石雅娟、吴京波:《中国抗战文艺活动纪事(连载)》,《新文化史料》,1997年第2期。茅盾在《见闻杂记》中写道:“二十九年我到重庆刚赶上了雾季”,“重庆雾季自每年十一月开始,至翌年四月而终结,约有半年之久”。(6)茅盾:《“雾重庆”拾零》,《见闻杂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

1941年,周恩来在重庆会晤美国知名作家海明威后,就一直在思考文化阵地上扩大影响的斗争方式。1945年1月,周恩来由延安飞抵重庆,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再度进行谈判。他给茅盾带来一封毛泽东的亲笔信:

雁冰兄:

别去忽又好几年了,听说近来多病,不知好一些否?回想在延时,畅谈时间不多,未能多获教益。为了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自然科学家必须做,时以为憾。很想和你见面,不知有此机会否?

敬祝

健康!

这样一封信使让茅盾十分感动。1月下旬,《文艺界时局进言》在《新华日报》发表,包括茅盾在内的很多文艺界进步人士在《进言》上签名,要求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实行民主,团结抗日。

“第一届戏剧节”“雾季公演”、周恩来对文艺阵地斗争方式的思考、毛泽东的亲笔信以及茅盾的戏剧观等等,都为下一步剧本创作提供了直接契机和强大动力。1944年清明节前不久,国民党财政部宣布黄金自每两二万元提价至三万五千元。事先获得消息的主管人员及官僚政客乘机抢购以获暴利,案发后全国舆论哗然。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抢购黄金案”。茅盾读了报上的新闻非常气愤。他用剪刀把这篇新闻剪下来反复看。7月,适逢茅盾五十岁寿辰和创作25周年,共产党在重庆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新华日报》连续编发祝寿专刊,其中《中国文化界的光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祝茅盾先生五十寿辰》一文从政治、创作、文艺三方面对茅盾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高度肯定,称他是“永远前进的主将”“光辉的旗帜”。重庆文化界还专门举行庆祝大会及茶话会,王若飞、沈钧儒、柳亚子、叶圣陶、陈白尘等各界七百多人参加了活动。与此同时,数十篇祝贺文章相继问世,如潘汉年的《人民的立场、严肃的态度》、张恨水的《一段旅途回忆》、柳亚子的《祝茅盾先生五十双寿》、叶圣陶的《浅谈雁冰兄的文学工作》、吴组缃的《雁冰先生印象纪》、叶以群的《雁冰先生生活点滴》、沙汀的《感谢》等等,大家从为人、革命工作、文艺创作等方面高度赞扬茅盾。

同年7月,中国艺术剧社改组,宋之的任总干事,他极力邀请茅盾写个剧本。在回顾请茅盾写剧本的原因时,宋之的这样写道:“很久以来,在我的演剧生活中,我就有了一个念头:我想演出茅盾先生的一个剧本。我所以会有这种念头,是因为我们当时正向着所谓‘内心的真实性’这样表演的路子上走;而我认为,在现代的文学家里,心理描写,茅盾先生是最擅长的一位。”(7)宋之的:《〈清明前后〉演出前后》,《生活报》,1948年7月11日。茅盾怕自己不懂戏剧技巧,宋之的说“技巧之类由我们安排好了”。原本就对“抢购黄金案”气愤不已的茅盾本想以此写一个电影纪录片那样的杂记一类的作品,但因为朋友邀约,决定以此题材创作自己的第一个剧本。抗战全面爆发以来,茅盾写了四部长篇小说,都没有详细的大纲,而为了这个剧本却写了两万七千字的大纲。他带着这个“大纲”去拜访著名剧作家曹禺、吴祖光,两位剧作家都给予热情鼓励,同时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在创作过程中,茅盾怀疑自己的剧本是否适合演出。曹禺鼓励他:“西洋戏剧史上不乏不适宜演出的好剧本,譬如萧伯纳的有些剧本就是。茅公,您写小说是大手笔,写剧本也会成功的!”之后,剧本《清明前后》开始在重庆《大公晚报》副刊上连载。8月中旬,茅盾第二幕刚刚完成,日本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但他没有停笔,坚持完成了创作。

2006年3月,随着《茅盾全集补遗》的出版,《清明前后》的两个大纲也公诸于众。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清明前后》的构思、创作及丰富内涵提供了重要参考。从大纲一可以得知,茅盾起初将《清明前后》命名为《黄金潮》。但在成文的过程中,茅盾舍弃“黄金潮”改用“清明前后”。剧本开始的一段“开场白”指出剧中的故事是“大时代的小插曲”(8)茅盾:《清明前后》,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怎见得是大时代呢?请看“清明前后”在欧亚美三洲发生的一些事情,——人类未来的命运,至少是此后二十年三十年中间能否享有和平,都要从这些事件的发展来决定。(9)茅盾:《清明前后》,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略)

然而在大时代的这一个“清明前后”,哄动了山城的上中下社会的,还有一件事呢,——这一件事,说它大罢,在某些人眼中看来不算大;说它小呢,无奈千万的人民眼巴巴地望着。这部剧本所写的,就是这一件事中几位“可敬的人”以及二三可怜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10)茅盾:《清明前后》,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无论是改名还是“开场白”都传递出这样的构思:抢购黄金案不是围绕黄金抢购事件展开的个体冲突,而是政治、金融、工业、民生等多种复杂矛盾的交织,透过这些复杂的交织我们似乎发现,小说《子夜》所展示的20世纪中国商界波澜壮阔的图景在《清明前后》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铺展。不妨来看大纲一所设定的故事背景:

甲工业家,织布厂,贿赂未送,官不提货,长中发不出薪,开不出伙食,多方借比期,借到时适黄金提价消息泄露,甲受怂恿,议购黄金。既而翻案,甲债务在身,只得一走了之。(甲向某丑借比期,多方恳托,既允,丑除预扣利息,又要以七折付款,谓告你一秘密,可发财,因暗示金价将提。丑为某大亨之亲信,甲所借得之款,本非丑所有,丑仅居间说项而已。)

原棉将尽,正有从倒运棉或布之说。乙工业家为纱厂主,负债达数万万而乙不以为意,豪华如往时,意气洋洋,时则正神往于萨凡奇之扬子江水电大计划,时时高谈阔论,坐待乐园来到。乙受寅之影响。(11)《茅盾全集补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由这两段可知,原本设置的剧中主要人物为工业家织布厂主甲和工业家纱厂主,到了大纲第7段这一设置发生了改变:“工业家甲:似应改为钢铁厂及机器厂主人。而本预定为钢铁厂主之丙则取消之。”(12)《茅盾全集补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在《子夜》中,民族工业家吴荪甫经营的正是丝厂,有研究者认为,《子夜》中的丝厂“映衬”了当时上海的美亚绸厂。(13)妥佳宁:《从汪蒋之争到“回答托派”:茅盾对〈子夜〉主题的改写》,《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63页。《子夜》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上海,作为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上海也最早受到资本主义入侵,传统手工纺织业逐渐被机器生产取代,上海随之成为近代最发达的纺织业中心。小说展现了这样一个现实: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争斗中,最终只会走向失败。剧本提到,“更新机器厂”在二十八——九年的“工业繁荣”时期得到些扩充,抗战全面爆发后被迫从上海迁到重庆,“三十年以后工业下坡路的困难境地中支撑到二三年之久”,某种意义上,“更新机器厂”正是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工业的缩影。

在描述民族工业和买办资产阶级的的斗争过程中,剧本中反复出现“萨凡奇计划”,事实上,该计划并非作者杜撰。萨凡奇,美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萨凡奇提出要在美国西部的哥伦比亚河上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大古力坝。1938年,这一设想得到罗斯福政府支持,建成的大古力坝水电站在“二战”期间提供了大量电力,也为美国西部带来繁荣。1944年,中国战时生产顾问、美国经济学家潘提出了在三峡修建水力发电站的长的“潘计划”。这份报告引起萨凡奇的极大兴趣。萨凡奇在中国同行的帮助下到四川长寿县实地勘查后,提出《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这一计划包括水库、拦河坝、溢水堰、泄水道、引水道、厂房、尾水道、船闸,萨凡奇的这个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方案,在当时被视为水利工程的一大创举。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在重庆引起轰动。一时间,大后方掀起了一阵“萨凡奇旋风”。《清明前后》第一幕的说明中这样写道:“美国的老博士萨凡奇来了中一趟而且发表了《扬子江水利工程计划》以后,这位余为民也突然变成工程专家,到处为萨凡奇计划敲锣打鼓了。诸如此类的事情,这里也说不尽。”(14)茅盾:《〈清明前后〉后记》,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1页。

玛丽 (回头横目嗔了余一眼)嗳,林总经理,您说,这块地方会不会淹在水里呀?

林永清 (自有心事,突然被问,摸不着头绪)哦,水淹到这里么?

余为民 (眉飞色舞,抢前一步)这是包括在萨凡奇的伟大计划之内的……

玛丽 (不许余说)啧啧,您休息休息,好么?(媚笑,又对林)嗳,说是一个外国人“哈个”,打算在——哦,三峡罢,起一道这么大这么高的水闸,水没有出路,这里就该淹了,嗳,林总经理,您听见过这句话么?

林永清 (不禁失声而笑)我倒不大清楚,还是请为民兄发表高见吧。

〔陈克明本在冷眼旁观,这时也走过来了,嘴角上缀着冷冷的微笑。〕

玛丽 (有点失望)哦!(走向沙发)那么,各位都请坐罢。(扬声叫:来人呀,倒茶!)嗨,要是水淹到这里,成什么话!(佯嗔,顾视余)鬼才相信你的胡说八道!

余为民 (受冤深重似的,柔声)我不过转述人家的话。人家还写了这么厚的一本报告呢!(兴奋起来了)哎,伟大,伟大!按这个计划,中国的工业就得全盘重新布置过了!

玛丽 (装作不理余,向林笑)噢,伟大!淹了那么多地方,还说是伟大!

余为民 (叫屈)啊喲,我的主任夫人,您总得也看看——

陈克明(忍俊不住)怎样全盘重新布置呢?

余为民 (认为有人请教,大为高兴)这个,说来话长,总而言之,是伟大!是破天荒的革命!(转脸对林)咳,永清兄,按这个计划,兄弟已经决心来组织一个“工业复员研究会”,而这研究会的开宗明义第一事——

林永清 (讥讽地微笑)筹集一笔经费?

余为民 (正合脾胃)对!开宗明义第一事,印这么十万册的《萨凡奇计划报告》,嗳,永清兄,十万册呢,当然要有大大一笔经费。

玛丽 (不耐烦地)噢,原来是印书。(盈盈起立)我还当是募了捐来给那些水淹了的人家搬家呢。

……(略)

余为民 “可不是,按计划(指“萨凡奇计划”——笔者注),长江就得翻身。长江得乖乖地换一条路走一段了。伟大!空前的伟大!(看见众人被自己的大话所怔,更得意了)这是民族的千年万年大计。所以,永清兄,对于目今所谓工业的衰落,兄弟以为不足轻重!反正得重新全盘布置过呵!”

林永清 (心事很重,似听非听,冷冷地笑)哦!

陈克明 (鄙夷地)千年万年!您是打着千里镜。我们凡人只问今年合明年。咳,请教,这萨凡奇计划几时动手,几时完成!(冷笑)恐怕还不过这么一句话罢哩!而您就叫大家饿着肚子笼了手望着云端里空等!(15)茅盾:《〈清明前后〉后记》,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89-91页。

通过这段极具讽刺意味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茅盾对买办资产阶级将“萨凡奇计划”视为拯救民族工业大计的看法十分鄙夷。1945年初,抗日战争胜利在望,国民政府原则上同意了萨凡奇的三峡计划,并令资源委员会着手筹备。但作者认为在战时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国民政府希冀通过“萨凡奇计划”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和刺激生产是不符实际的。事实证明,在“萨凡奇计划”准备工作进行后不久,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根本无力支撑这一巨大工程。194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宣布“三峡工程暂告停顿”。至此,“萨凡奇计划”作为“实业”救国计划也正如茅盾当初所料宣告破产。剧本中,作者反复强调“只有政治改革,工业才有希望”(16)茅盾:《清明前后》,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69页。。不妨把《清明前后》与《子夜》作比较,从题材上看,《子夜》和《清明前后》均把视角投向民族资产阶级,但《子夜》通过对军事、金融、阶级的宏大描绘,完成了对时代的整体把握。事实上,1939年茅盾在新疆学院演讲时曾对《子夜》的主题做过阐述:“这样一部小说,当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个问题,即是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17)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战时青年月刊》,第2卷第3期,1939 年。此时距离《子夜》完稿已过去7年,很难说这一解读是否完全符合《子夜》的创作动机,却或多或少影响了《清明前后》的创作。刘西渭曾直接指出,《清明前后》“是《子夜》的续篇”(18)刘西渭:《〈清明前后〉》,《文艺复兴》,第1卷第1期,1946年1月10日。。相较于《子夜》,《清明前后》仍以所谓“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的冲突为主线,呈现实业与金融的对立。但《清明前后》没有试图回答“民族资产阶级”是否能够战胜“买办”这样的阶级话语,而是将矛头直指政治,喊出“政治不民主,工业就没有出路”的口号。后来的评论界认为《清明前后》将金融、实业的矛盾简单归结到政治上面,是“公式化”的写法。不过,这种把《清明前后》简单定义为“公式化”的评论是限制了它的艺术成就。“因为黄金抢购案”“萨凡奇计划”以及剧中人物性格等的设置都经过作者充分的建构与思考,那种借助审美话语方式全盘否定《清明前后》的做法,或多或少流露出评论者对意识形态束缚的反抗。正如陈平原指出:“《清明前后》作为小说化的戏剧,有它突出的优点,视野广阔,主题深邃,人格性格鲜明,风格朴实浑厚。”(19)陈平原:《〈清明前后〉小说化的戏剧》,中国茅盾研究学会:《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75页。

除了重庆的遭遇,茅盾还在《〈清明前后〉后记》中特别提到了他在新疆的经历:“然而,值得告诉大家,而且共申庆祝的,便是《清明前后》有幸得到为赵丹、徐韬、王为一、朱今明四位先生从魔鬼手中逃命出来再献身剧坛的第一次劳作。想起他们在新疆所遭遇的冤狱,又是悲愤交加;但是,上帝的还给上帝,魔鬼的仍归魔鬼,今天我们在破涕为笑之余,欢迎我们剧坛的光辉卓越的战士,那末,我这不成材的习作便算是欢迎他们四位的‘秀才人情’,并以纪念我们同在乌鲁木齐那段时间罢。”(20)茅盾:《清明前后》,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页。这段话清楚地表明,《清明前后》的创作与茅盾、赵丹等人在乌鲁木齐的经历相关。那么,茅盾在新疆乌鲁木齐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与赵丹等人的这段经历又对他创作《清明前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1938年12月,茅盾在老友新疆学院院长杜重远的再三邀请下,离开香港前往新疆。中途遭到伪进步分子新疆督办盛世才的拖延,直至1939年3月11日下午才抵达迪化(乌鲁木齐)市郊。其实,茅盾动身前也曾犹豫不决,但杜重远向他介绍盛世才如何开明,如何实施“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又言盛世才与苏联、延安均建立了良好关系,云云。茅盾考虑到这样能在新疆开辟一条民主阵线,唤起民众抗日热忱,应当是一件富有意义的事情,才决定前往。但是当茅盾到达新疆得知盛世才其人其事后大失所望。1937年12月,盛世才在途径新疆回国的康生等人授意下,以“托派”罪名逮捕了之前由苏联派往新疆工作的中共党员俞秀松,后俞秀松被押往苏联,1939年被判处死刑。而俞秀松不仅与茅盾同为中共早期创建者,曾化名王寿成担任新疆学院院长。事以至此,茅盾只得一边韬光养晦,一边寻找脱身良机。虽然身处险境,茅盾还是在新疆学院做了不少实事,其中之一就是对新疆戏剧活动的推动。当时,新疆的话剧艺术刚刚破土而出,新疆学院是戏剧活动最活跃的地方。茅盾教学之余带领学生成立戏剧研究会,并鼓励和指导他们集体创作了报告剧《新新疆进行曲》,获得强烈反响。《〈清明前后〉后记》中特意提到的新疆经历,不啻为对《清明前后》创作的某种呼应。

《清明前后》剧本仅完成三幕便交给剧社进行排演,刚开始演员都非常兴奋。但当他们读完剧本召开第一次会议时就把剧本退回来了,并以“生病了”“家中有事参加不了”作为托辞。为了避见总干事宋之的,有的演员甚至躲到重庆南温泉或北温泉游览。宋之的设法找到他们,他们委婉地说:“茅盾先生的剧本,我也不敢批评,不过我怕我演不好!”或者说:“角色不太合适。”最后,他们亮了底牌:脚本缺乏“表演的戏剧性”,“我们并不是在舞台上举行演讲会”。(21)宋之的:《〈清明前后〉演出前后》,《生活报》,1948年7月11日。经过宋之的多方斡旋,加上周恩来的重视,参演人员得以确定。赵丹任导演,朱今明任舞台监督,王为一、秦怡、孙坚白、顾而已、夏天、王苹、赵韫如等参演,堪称名角如云。人员确定下来后,导演赵丹多次登门拜访茅盾,为增强戏剧效果改动剧本去征求茅盾的意见,茅盾也全力支持。但排练始终不太顺利,离上演仅剩几天的时候演员们还向宋之的建议:“最好不要演这个戏”,“我们失败了不要紧,我们在别的戏里可以补过来的,但剧社的经济,剧社赔的起吗?”(22)宋之的:《〈清明前后〉演出前后》,《生活报》,1948年7月11日。宋之的虽然也认为《清明前后》可能会赔本,但他这出戏政治性强,演出意义很大。且当时同行公认的好戏——夏衍的《芳草天涯》亦在排演中,因此即便《清明前后》赔本,《芳草天涯》也会赚回来。上演前,专家们赶来看戏,看完都很泄气,认为“这难道算是一个戏吗?”审查的官员十分高兴,觉得“要砸了”。

9月26日,《清明前后》正式公演。第一天的上座率只有六七成,茅盾很担心。第四天他不放心,戴了一副墨镜悄悄去察看售票情况。令他意外的是,售票处排起了双行长队! 后来他听说,从第二天起,上座率就逐日增加了,场场爆满,星期日还要加演一场。 演出气氛热烈,剧场内掌声不绝。记者在报导中称之为“罕见的现象”“盛况空前”。周恩来甚至在国共谈判中抽空观看《清明前后》的演出,指出“剧本虽然主要写的是一个民族资本家,但提出的问题有普遍的意义”。他向茅盾祝贺说:“你的笔是犀利的投枪,方向很准呀!”曹禺看完演出后立即冲入后台,“和每一个演员拥抱”,并发表谈话说:“我们话剧最主要的是要‘话’,这是我们中国舞台上第一个有‘话’的剧本。”(23)宋之的:《〈清明前后〉演出前后》,《生活报》,1948年7月11日。

不少工厂老板看了《清明前后》后非常感动,包场请他们的职员、工人来看戏。10月8日,工业家吴梅羹、胡西园、胡光尘等六人,设宴招待茅盾和演职人员。吴梅羹说:“我们工业界的人看过《清明前后》的,很多人被感动得流泪。这是因为我们工业界的困难痛苦,自己不敢讲,不能讲的,都在戏里讲了出来,全都是真实的。”(24)宋之的:《〈清明前后〉演出前后》,《生活报》,1948年7月11日。还有人希望茅盾再写一个《中秋前后》。10月11日,重庆谈判结束后毛泽东离开重庆返回延安,此时《清明前后》已经连续上演到第三个星期。这期间,国民党当局一直对《清明前后》非常不满,但由于正处在国共谈判期间,并不敢命令禁止演出。11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向各地发出一份密电:

准中央宣传部参戍艳密中央运动委员会“准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张主任道藩(25)张道藩(1897年7月12日-1968年6月12日),国民党重要官员,民国时期曾任中央宣传部长,海外部长,第一届“立法委员”。长期从事官办文化教育事业,参与控制国民党文宣与党务系统。1938年于武汉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又兼任教育部教科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电影企业公司董事长等。——本文作者注十月三十日函,为茅盾(即沈雁冰)所著之清明后前后剧本,内容多系指摘政府,暴露黑暗,而归结于中国急需变革,以暗示煽惑人民之变乱,种种影射既极明显,而污蔑又无所不至,请特加注意”等语,查此类书刊发行例应禁止,惟出版检查制度业转废止,对该剧本出版不易限制;用特电达,倘遇该剧上演及剧本流行市上时,希即密防部署暗中设法制止,免流传播毒为荷。等由准此,合行仰卷照办理,设法制止,以免流传播毒为要。(26)《“清明前后”被禁》,《消息(上海)》,1946第10期,第147页。

不过当时的茅盾并不知道这则密电。1946年4月9日,茅盾在《新华日报》上读到一则报道:“茅盾名著《清明前后》,国民党当局密令禁止,电饬各地暗中制止上演出售。”(27)《新华日报》,1946年4月9日。当即气愤不已,他指着“张道藩”的名字对妻子说:“哼!这位当面对我十分恭维,在我五十寿辰时又称我‘没有矛盾’的国民党‘党国大员’,终于在我背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破例是个人面兽心的东西!”

与此同时,共产党和左翼进步人士给予《清明前后》高度评价,他们通过各种形式赞颂《清明前后》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刘西渭认为《清明前后》在揭发社会罪恶、“道他人所不敢道”“在思想上成为社会改革者”“在精神上成为成熟读者的伴侣”“在政治上成为当局者的忌畏”等方面,与《子夜》《腐蚀》等是一脉相承的。(28)刘西渭:《〈清明前后〉》,《文艺复兴》,1946年第1卷第1期,第123页。夏丏尊少有地肯定了剧本中饱受诟病的叙述问题,指出“这种小传式的叙述大有用处,我于阅读时曾得到许多帮助”。夏同时也肯定了人物对话,认为“剧中对话句句经过锤炼,无一句草率”(29)夏丏尊:《读〈清明前后〉》,《文坛月报》,1946年第1卷,第11-14页。。黎舫引用曹禺的观点“话剧里面要有‘话’,《清明前后》才是真正的有‘话’了!”(30)黎舫:《〈清明前后〉在重庆》,《周报》(上海),第10期,第12页。认为“懂得舞台技巧的人,不一定能写出有‘话’的剧本,剧本底内容有深刻的意义却是更重要的”。黎舫还指责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对《清明前后》的污蔑,称该举动是“重庆剧坛的怪闻之一”(31)黎舫:《〈清明前后〉在重庆》,《周报》(上海),第10期,第13页。。周刚鸣(32)周钢鸣,作家,1932年参加左联,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时曾任桂林《人世间》副主编,广州《国民半月刊》主编,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香港、昆明分会常务理事等。著有歌词《救亡进行曲》,论文集《论文艺改造》、《怎样写报告文学》。认为:“作者就紧紧地把握着这战时民族工业的命运的来龙去脉,透过这壮阔的时代环境的横断面,穿插在这个‘充满了这样的矛盾,无耻,卑鄙罪恶感的地方,所发生的无耻,卑鄙与罪恶’的黄金案件,来表现中国人民,在这样一个‘矛盾,卑鄙与罪恶’的统治之下的悲惨命运。”(33)周钢鸣:《论〈清明前后〉》,《文艺生活》(桂林),1946年光复版第3期,第46-48页。周作为左联成员从现实批判意义、紧密结合人民的层面高度肯定了该剧,代表了当时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看法。

叶绍钧对《清明前后》的质疑值得关注。他指出:“剧本的主题是工业的现状与出路,而作者对于出路,只在本幕用寥寥几句话表出,认为‘政治不民主,工业就没有出路’,其全部力气,倒倾注于现状的描写上。”(34)叶绍钧:《〈清明前后〉——工业家林永清的悲剧》,《大光明》,1946年第5期,第7页。值得注意的是,“政治不民主,工业就没有出路”被相当的评论者认为是全剧最具有进步意义的论点大加褒奖。叶绍钧的这一指责说明即便在当时的进步文艺界内部,对作品的政治性和艺术性的评价标准也远未统一。老实说,叶绍钧所要求的在剧中明确指出“出路”何为,恐是当时的茅盾所无法完成的。

李健吾同样指出《清明前后》艺术性上的不足:“我们时时感到我们的小说巨匠用心在摸索他所不熟悉的道路。太小心,太拘泥,因而行动之间不免沾着。近看雕琢、远看缺乏距离。我们不怕第二幕的絮谈,怕的是才点到了题目就闭了幕。但是,第二幕本身的瑕疵,远不及它在全局占有的地位,突出,妨害视野。”(35)刘西渭:《〈清明前后〉书评》,《文艺复兴》,1946年第1卷第1期,123页。李健吾指出的也正是《清明前后》广受诟病的问题——缺乏戏剧技巧。毕竟,这是茅盾的第一次剧本创作。

前面提到,与《清明前后》同时期排练、上演的《芳草天涯》(夏衍作)曾被认为是一部难得的佳剧。与《清明前后》强烈的现实意义不同,《芳草天涯》通过反映抗日背景下小知识分子婚姻爱情生活,展开了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思考。然而就在上映后不久,《芳草天涯》开始受到批判,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40年代重庆左翼文艺界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这场论争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关于文艺的政治性与艺术性、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一场重要论战。

1945年11月10日上午,《新华日报》社组织召开了关于话剧《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的座谈会,28日《新华日报》发表了座谈会纪要,直接宣传延安的文艺路线,强调“文艺必须服从政治”。胡乔木在会上总结道:“进一步说,今天后方所要反对的主要倾向,究竟是标语口号的倾向,还是非政治性倾向?有人以为主要的倾向是标语口号,公式主义,我以为这种批评本身,就正是一种标语口号或公式主义的批评,因为它只知道反公式主义的公式,而不知道今天严重地普遍地泛滥于文艺界的倾向,乃是更有害的非政治的倾向”,“假如说《清明前后》是公式主义,我们宁可多有一些这种所谓“公式主义”,而不愿有所谓“非公式主义”的《芳草天涯》或其他莫名其妙的让人糊涂而不清醒的东西”。(36)参见张颖:《我与夏衍交往五十年》,《炎黄春秋》,2005年第11期。胡乔木将《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对照起来批评,用所谓“宁可……不要”来强调政治性,实际上是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进一步强调。早在一年前,何其芳就从延安被派往重庆落实《讲话》精神,但并不顺利。1944年春,何其芳被派往重庆宣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由于忽视了国统区的特殊环境,过分强调“文艺从属政治”“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并用这种标准衡量吴祖光的《牛郎织女》、夏衍的《法西斯细菌》、阳翰笙的《两面人》、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等,因此没有获得当时文艺界的支持。1945年1月,周恩来在听取夏衍等人关于重庆文艺方面工作的汇报后回到延安,从延安发来电报指出:“目前对大后方的文化人整风不宜扩大到党外。因大后方正在开展民主运动,应着力向国民党当局提出要求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并引导文化人与青年接近,关心劳动人民生活,使之实际上参加和推动群众性民主运动,这就是很好的整风。”而对重庆文委和《新华日报》的整风“应多从目前实际出发,顾及大后方环境”,“更加积极地进行对国民党地斗争,而防止同志们相互埋怨,相互猜疑地情绪的增涨”。(37)石曼:《周恩来的一封纠“左”电报》,石曼:《雾都剧坛风云录》,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这封电报及时缓解了矛盾,团结了大多数艺术界同志,同时,何其芳调回延安。数月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对抗战以来,特别是40年代国统区文艺界一些重要文学问题的清理、检讨,就成为中共中央确定今后文艺发展方向和路线的一项基础性的准备工作。(38)郭建玲:《“清明前后”无“芳草天涯”——1945年重庆左翼文学界的内部整肃》,《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57页。何其芳再次被派到重庆,仍负有宣传延安文艺讲话的使命,这次的突破口是他负责的《新华日报》。与此同时,胡乔木以毛泽东政治秘书的身份返回重庆,专门负责领导这项工作。参与论争的人士普遍赞扬《清明前后》“有着尖锐而又丰富的现实意义”(39)何其芳:《“清明前后”的现实意义》,《关于现实主义》,郑州:海燕书店,1950年版,第143页。,指责《芳草天涯》“将很小的恋爱问题夸张成为很大的问题”(40)何其芳:《评“芳草天涯”》,《关于现实主义》,郑州:海燕书店,1950年版,第143页。。冯雪峰、青年演员王戎等人并不赞同,他们与胡风、何其芳、邵荃麟等人就普遍的文艺思想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王戎受到胡风理论的影响,认为文艺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要求加强文艺的现实性和作家的思想力量。借由对《清明前后》《芳草天涯》的一褒一贬,这场持续数年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论争拉开序幕。

经历了40年代轰轰烈烈的演出和讨论,《清明前后》逐渐淡出学界视野,但它在茅盾心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1980年,茅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在桂林住了八、九个月,写了《霜叶功于二月花》及杂文多篇。然后又赴重庆,直至抗战胜利。在重庆期间写了若干短篇小说、杂文及剧本《清明前后》。”(41)茅盾:《茅盾自传》,《矛盾全集补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3页。茅盾没有提《腐蚀》《白杨礼赞》《见闻杂记》等流传更广的作品,只提了《清明前后》,可见其分量,或者说,茅盾本人将这篇剧作视为他在重庆时期的代表作。

50年代,公安部长罗瑞卿邀请茅盾撰写一部有关镇压反革命的电影剧本,茅盾根据档案材料完成了电影剧本《清明前后》,并交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局的同志认为题材很重要,写得也好,只是有点小说化。如果拍摄,需要分上、中、下三集。于是,剧本就暂时搁置,后来不了了之。据孔海珠回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期,茅盾为了不浪费纸张,将稿纸当作了厕纸使用,电影剧本《清明前后》就这样被“销毁”了。(42)以上内容根据林传详《茅盾根据档案写电影剧本》(《浙江档案》,1987年第10期,第10页)及孔海珠《聚散之间——上海文坛旧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整理。

《清明前后》的诞生是战争环境、政治舆论、文艺思潮、个人创作转型、突发公共事件等多个因素“共谋”的结果。当我们面对《清明前后》时必须要回到历史场域中,审视和还原它被忽略的潜在意义。茅盾以“黄金抢购案“为切入点,展现了战时重庆政府政治、工业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发出了“政治不改革,工业就没有出路”的呐喊,继《子夜》后进一步回答了托派“中国社会完成资本主义”的问题。同时由于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又被卷入40年代重庆左翼文学界的一场重要论争。这场论争上承“左联”时期的文艺斗争,下启新中国成立后的批判运动,在文学运动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学者陈平原说:“可以放掉十部八部二、三流的剧作,但不能丢开它。”(43)陈平原:《〈清明前后〉小说化的戏剧》,中国茅盾研究学会:《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75页。《清明前后》的产生虽然受到政治影响和政治包装,但它借助外部力量帮助,在政治和艺术性之间取得了一定的平衡,国民政府、共产党、话剧工作者和普通观众对话剧《清明前后》的接受,揭示出战时重庆纷繁纠葛的政治文化生态。在这种生态下,创作者与接受者相互制衡,缔造了新的书写空间和言说方式,获得了独特的艺术审美感受,这也正是今天重新审视茅盾抗战时期创作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茅盾重庆
重庆客APP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