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巴楚县跳蚤叮咬人病例与综合防治措施

2019-10-17郭会玲刘志强陈世军努尔库尔玛那里沈辰峰金映红

草食家畜 2019年5期
关键词:结亲跳蚤尾部

郭会玲,刘志强,陈世军,努尔·库尔玛那里,韩 涛,王 杰,沈辰峰,金映红,薛 晶

(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11)

2018年6月,新疆畜牧科学院结亲干部职工在巴楚县色力布亚镇阿勒台开斯克(12)村和拜什吐普村(15)村结亲户家居住期间陆续被不明虫体侵袭,被叮咬人员的皮肤出现丘疹隆起、奇痒难耐、红肿疼痛,严重者出现发热、不安、失眠等全身症状。患者经治疗后皮肤损伤消失,病程数日。此病严重影响南疆结亲和驻村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给他们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为尽快查明该病的病因,本团队借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时机对该病原进行了采集和生物学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采集

采用蟑螂粘板捕获跳蚤,粘板大小15.4×9.2 cm,在房间四角及中心放置5张,24 h后以蚤数/张计算蚤密度。选取4户村民家,共放置20张,

1.2 病患调查

对3批结亲人员(37人、38人和42人)共计117人进行问诊调查,记录结果。

1.3 病原鉴定

将采集的跳蚤制成封片,制作过程参见于心等《新疆蚤目志》[1],在解剖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鉴定。

2 结果

2.1 病原采集

采用蟑螂粘板[3,4,5]捕获跳蚤 67 只,蚤密度平均为 3.4 只/张。

2.2 病患调查

共对117人进行了问诊调查,其中有87人被叮咬,受侵害率为74.35%。

被叮咬人员主要临床表现为叮咬部位出现红色疹块(疙瘩);红疹多成排连串,奇痒、肿胀伴轻微疼痛[6,7,8];部分红疹顶部可见小水疱,抓挠后有液体流出;破溃部结痂自愈时间长,且愈后患处长期留有黑疤。被叮咬部位发生频率依次为四肢(特别是袖口手腕处和裤腿口脚腕处)、腹部(环腰带周边部位)、颈部、面部、胸部、腋下等。

2.3 病原鉴定

将采集的跳蚤制作封片,在解剖显微镜下形态学鉴定为人蚤(Pulex irritans Linnaeus,1738)[2]。

雄虫:长1.8~2.2 mm,体色棕黑,尾部上翘;下唇须4节,约达前足基节的4/5处;眼发达,眼下方眼鬃1根。上抱器呈Y状,柄突向体前侧方倾斜,末端略有膨大;不动突前叶较直,向前上方延伸;不动突后叶有2个突起,两者相并成钳状;可动突像一个弯曲的谷穗,罩在不动突的后叶上,可动突上具有很多刺鬃;臀板位于可动突前叶的后部,臀板上具14个杯陷;臀板与可动突形成一个明显的“V”形缺刻;雄茎囊发达,大头棒状,位于上抱器的前下方,雄茎杆内突中片发达,在抱器柄突前方形成一个大圈,见图1。

雌虫:长3~6 mm,体色深黄;尾部光滑,向下弯曲。受精囊头部较大,圆形,中部色淡,四周色深;受精囊尾部色淡,呈腊肠状,向后、向下,再向前延伸,呈钩状,见图2。

图1 雄虫尾部及抱器

图2 雌虫尾部及受精囊

3 讨论

巴楚县色力布亚镇12村和15村村民以维吾尔族居多,占98%以上,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畜科院结亲职工分散在不同的结亲户家中居住。经走访调查发现,被叮咬者居住的农户家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1)饲养家畜,以牛羊为主;(2)人居住的房屋与家畜圈舍距离近,有的甚至只有一墙之隔;(3)环境卫生较差,饲喂草料到处散落,家畜粪便随意堆放,为跳蚤孽生提供了环境条件。

据村民反映,该地区一年四季都有跳蚤咬人的病例出现,但养殖户和有关部门都没有加以重视,家畜也未采取药浴或其他驱虫措施,致使跳蚤问题长期存在。

4 结论与防控措施

通过现场调查,病原采集及形态学鉴定,确定了南疆巴楚县色力布亚镇叮咬人的为跳蚤(人蚤)。对当地居民和结亲干部进行的跳蚤防控知识培训以及采取的相关防控措施[9,10]收效显著。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宣传,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扎紧领口、袖口及裤脚,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防止跳蚤叮咬;清扫房屋,定期预防性喷洒驱虫药物。

(2)现场喷洒药物,环境灭蚤,使用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专利产品“杀虫油剂”,该合剂主要成分为1.5%氯氰菊酯与5%残杀威,为喷雾剂型,使用方法是重点对羊体、圈舍、房屋死角,往返喷雾2~3次。

(3)环境治理,防止跳蚤孳生。应在人的住房和家畜圈舍间设置物理隔离,要间隔一定的距离;保持家畜圈舍卫生、清洁、干燥,及时清理圈舍及周围的粪便、污物,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集中堆放发酵腐熟);粪堆表面喷洒杀虫剂,消灭环境中的幼虫和成虫。

猜你喜欢

结亲跳蚤尾部
船舶尾部响应特性试验与计算
阳高蔬菜 结亲“山西农大”
我不是跳蚤侠
军户农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
斗跳蚤
海洋大探险
跳蚤
新疆体育杂志社“结亲周”小记
为什么跳蚤能跳得很高
弯式尾部接头注塑模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