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影碧波,蝶舞江畔:宁波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及一期建筑设计
2019-10-17邵玉婷初腾飞陆文晖SHAOYutingCHUTengfeiLUWenhui
邵玉婷,初腾飞,陆文晖/SHAO Yuting, CHU Tengfei, LU Wenhui
宁波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下简称奥体中心)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是一座多功能复合的地标性体育中心。项目用地54.78hm2,总建筑面积29 万m2,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建设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体育休闲公园,二期建设体育场、国际体育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交流中心)。奥体中心同时地处姚江新区启动区,起到带动新城发展的作用,建成后将高度融合竞技体育、休闲健身、商务办公、会展演出、集会庆典等功能。
为了创作一个真正属于宁波的体育中心,首先探寻宁波的城市文化。宁波是一座海港之城,城因港兴,海港文化造就了开放、开拓、创新的城市精神。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宁波奥体中心应与这座城市保持相同的精神高度,甚至要对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加强和集中展示。海港被来往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网罗包围,在奥体中心内构建出其中一个场景,重现这种交织的画面感。通过这幅画面,历史与未来重合在一个时空里。
1 场景构建
海港中最常见穿梭往来的航船,不同于陆地上的物体,航船体量大、可移动,像是造型独特的海上建筑。体育场具有超大体量和空间感,与深海邮轮的形象匹配,视觉地位突出,在建筑群体中起到统领作用。
航船形态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这只巨大的、白色的“帆影”朝向宽阔的江面缓缓开动,动态造型与体育建筑的气质高度一致。
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交流中心等单体与体育场规模、形体差距很大却又关系紧密;这几个单体彼此之间具有相似性,选取不同于体育场的元素统一进行形体处理。巨轮背后翻起层层碧波,四散开去。三馆与交流中心的建筑外形提取自水波的流线,衬托作为“帆影”的体育场。“碧波”与“帆影”一体共生,与江面构成一幅完整的长卷。
1 宁波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期远景,夕阳下的体育建筑以巨构的形态回应着城市新区的尺度关系
2 项目二期总体规划鸟瞰
3 项目二期规划总平面
4 项目二期总体规划要素:汇聚、渗透、吸纳
奥体中心位于姚江北岸,与梁祝公园景区隔江相望。江水的南岸是古老的传说,北岸是现代城市文明,采用“蝶舞”的规划立意,破解二者间的巨大差异。宏观上,所有建筑、景观都构筑在平面的“蝶舞”之上,“蝶舞”为这幅场景铺底,增添了故事性,并形成冲突,强化历史文脉的现代记忆。
至此,一幅当代海港场景逐渐生动,建筑群体如一只乘风破浪、驶向未来的邮轮,呈现出帆影碧波、川流不息的壮丽景象。
2 规划设计
用地西北侧、东北侧均有城市高架桥,对奥体中心形成环抱、舒缓的远眺视线;南侧为姚江,奥体中心成为沿江的重要景观节点;体育场则是两种景观视线的核心。
甬江、姚江、奉化江汇合流入东海,形成繁华的三江口,也形成 “三江汇聚,海纳百川”的城市特质。在规划布局上,奥体中心以汇聚、渗透、吸纳为规划要素,考虑到交通、噪音、视觉效果等多重因素,将体育场放置在南侧最靠近江面的位置,得到360°的展示面,采用向心性布局,三馆一中心朝向体育场布置。
整个用地被云飞路、开元路划分成三块,体育场位于南侧地块,体育馆、游泳馆位于东北侧地块,综合训练馆和交流中心位于西北侧地块,各馆之间形成视觉通廊。体育场朝向江湾并做大悬挑、大开口处理,构筑起一座传承江南水乡社戏记忆的城市舞台。滨江景观通过奥体中心牵引、吸纳、贯穿到场地,并进一步延续渗透到城市腹地。
空间形态采用纵横结合的逻辑。交流中心为建筑群提供标志性的规划制高点,总体布置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为避免地块被城市道路分离碎化,用架空室外平台将各个建筑连接,作为二层主要步行系统。在建筑与城市道路间分布若干集散广场。赛时大量人流通过二层平台疏解到集散广场,继而通过公共交通系统离开奥体中心。
3 功能复合
依据宁波当地体育发展情况及未来体育设施需求,确定各单体规模、等级、功能要求,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非赛时运营需求。
体育馆为12,300 座甲级特大型场馆,可承办多种球类、体操等项目的国家级及国际级赛事,同时复合演艺、会展等功能。比赛场地上空钢结构预留运营点位荷载,运动员区域集中设置在主场地一侧,演艺时转换为后台区域。比赛场地、热身场地兼作会展用途,两个场地间设卷帘门,方便同时布展。馆内引入斗屏、音响、包厢、扶梯、开放式餐饮售卖、预留广告位等,为体育、演艺、会展提供支撑。
游泳馆为3300 座乙级大型场馆,可进行全国性的游泳或跳水比赛。跳水池深5.5~6m,平时用作潜水培训,热身池日常向公众开放。看台顶部设置包厢,平时可用作办公、培训等。利用空间高度,热身池上方布置健身区,通过玻璃外幕墙引入良好景观。
综合训练馆为300 座乙级小型场馆,分为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训练基地两部分,二者功能独立又相互联系。全民健身中心集健身、培训、射击决赛于一体,首层羽毛球厅可转换为会展空间;体育训练基地为射击训练以及预赛场地、运动员生活区,运动员区可转换为小型酒店。
各馆功能需求不同,结合造型、结构、照明、消防、通风等要求,综合确定建筑高度。体育馆建筑高度37m,比赛大厅净高30m,训练厅净高22m;游泳馆建筑高度31m,比赛大厅净高23m,训练厅净高7m;综合训练馆建筑高度34m,比赛大厅净高12m;各馆二层与室外平台平接,层高7.2m,便于赛后商业改造。
5 游泳馆近景
6 综合训练馆近景
7 建筑表皮参数化分析
4 流线组织
体育建筑流线主要指赛时流线,分为观众流线、持证人员流线,其中持证人员流线包括贵宾流线、技术官员流线、运动员流线、媒体流线等。观众流线与持证人员流线不能交叉,需要建立两套独立的流线系统。
二层室外平台与园区首层地面形成赛时立体式交通,二层室外平台为观众的主要步行系统,园区首层地面为持证人员交通系统。赛时观众从集散广场进入园区,上到室外平台进而到达各场馆二层的观众入口,再去往观众看台。各场馆首层为不同持证人员各自设置入口,持证人员通过园区首层车行入口进入奥体中心,在各自入口附近下车后进入场馆首层。贵宾、运动员、媒体等持证人员需要在首层及二层活动,在其各自功能分区内设置独立竖向交通,满足去往场地、功能用房、看台的不同使用需要。
5 表皮参数化
为了塑造扬帆远航、破浪而行的意境,在外立面设计中运用参数化设计手段,实现金属幕墙“波光粼粼”的质感。
通过对菱形分板、方形分板、三角分板的比较,菱形分板优势突出:(1)相较矩形分板方式,菱形分板最接近建筑方案效果;(2)相较三角分板方式,菱形分板的板块角点对缝处施工效果最好;(3)菱形分板龙骨层用料较少,对开窗有利。
最后确定选用板宽1500~1600mm 菱形板,把控制双曲板的数量控制在总量的20%左右,实现建筑效果并有效控制成本。
运用参数化设计,在立面不同位置进行分格角点的对缝比较,最终选择了分格角点落在人视高度转折线处的方案,可以平衡人视效果与整体分格效果。
为金属表皮增加虚实变化,局部开玻璃窗洞,对开洞样式和大小进行推敲。在比较菱形窗和三角形窗不同效果后,选择更为灵动的三角形窗。建筑师进一步对窗洞尺寸进行推敲,由实到虚逐渐变化。确定开窗洞规则:三角洞口缩放系数为0.6、0.5、0.4、0.3、0.2,其中0.3、0.2 两种模数用于虚实过渡。
6 赛场氛围营造
将室内空间视为船体内部,提取船木、船帆作为设计元素,应用到观众大厅、比赛大厅等主要公共空间。为了表达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每个场馆采用不同主题色进行定义,体育馆为橙色,游泳馆为蓝色,综合训练馆为绿色和黄色。观众从室外进入各馆,像从水波进到船体内部,通过不同的主题色又可以立刻分辨出身处哪座“船舱”。
体育建筑内部通过功能组织易形成序列感,各馆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空间处理,营造不同的赛场气氛。
体育馆西南侧口部为高大的玻璃幕墙,室内是观众汇集的场所,四层设一处400m2的观景平台,观众可以在这里驻足,透过玻璃幕墙眺望江景或未来的体育场。观众进到比赛大厅后,立时切换到竞技氛围,暗色墙面和顶面作为背景,用橙色、白色对座椅进行跳色处理,从看台后部到场地周围橙色逐渐密集,突出作为焦点的比赛场地。
为了打破游泳馆比赛大厅过于方正的空间格局,钢结构下方悬挂一片白色风帆般的吊顶,并为跳塔设计跃动感的造型,表面用清水混凝土饰面,仿佛水岸雕塑;看台顶部的包厢区与比赛大厅咬合,形成不规则界面。
综合训练馆选择以射击项目为主题表现空间气氛。室内按不同场地功能划分各自独立空间,根据层高需求相互交错,搭配木纹装饰板、大面积的运动地板、清水混凝土装饰板等,营造出射击运动所需要的冷静、安静的环境。
7 结语
宁波奥体中心自2014 年方案招标至2019 年一期建设完成,历时整整5 年,并于2019 年9 月全面投入运营。由CCDI 进行全程、全专业、全专项设计,建设过程凝聚了建设方、施工方及众多相关单位的无数心血。我们期待宁波奥体中心成为中国新一代体育建筑的范本,能够在各个方面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项目信息
业主:宁波奥体中心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
建筑设计:CCDI悉地国际
建筑设计团队:初腾飞,邵玉婷,温树彬,曹阳,杜乐,龙隽,刘子熠,刘红娟,唐晓光,彭开宇
总建筑面积(一期):186,500m2
各场馆建筑面积:体育馆 48,800m2(坐席12,300),游泳馆32,300m2(坐席3300),综合训练馆54,300m2
设计时间:2014-2017年
竣工时间(一期):2019年
8 体育馆观众大厅实景
9 游泳馆训练厅实景
10 体育馆竞赛大厅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