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10-17王俊覃艳如
王俊,覃艳如
(南丹县人民医院 五官科,广西 南丹 547200)
0 引言
慢性鼻窦炎发生率在临床上呈日益上升趋势,具有病程迁延等特点,极其容易反复性发作,为此在临床上选择合适方法治疗十分重要;经临床不断研究发现该病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其中以流感杆菌、链球菌等致病细菌最为常见,患者可伴有鼻塞、头痛、流浓鼻涕及嗅觉减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若不尽早实施治疗,能够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且引起严重并发症[1];我院为了探讨慢性鼻窦炎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2015年0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见正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8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5年04月至2018年12月,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给予鼻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眼睑肿胀、鼻腔粘连、继发性出血)、复发率。
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35-71岁,平均(50.15 1.85)岁。
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36-71岁,平均(50.19 1.88)岁。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对比意义。
纳入标准[2]:①均符合慢性鼻窦炎的诊断标准,经相关检查确诊;②存在不同程度的头痛、流浓鼻涕、鼻塞等一系列临床表现;③认知功能正常;④无过敏史。
排除标准[3]:①合并感染等疾病;②认知功能障碍;③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给予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先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随后采用息肉切除器切除病灶组织,且保持病变鼻窦的开放,切除息肉过程中应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及黏膜,手术治疗结束后采用凡士林纱布填塞鼻腔。
观察组方法--鼻内镜手术治疗,先对患者进行基础性治疗,如给予抗生素、糖尿病激素类药物,再进行局部麻醉,待麻药发挥作用后在鼻内镜下切除鼻腔息肉,再切除钩突组织,继而让筛泡完全暴露,最后开放筛窦及上颌窦,且保留中鼻甲组织,再采用明胶海绵填塞鼻腔。
1.3 观察指标
观察及评估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眼睑肿胀、鼻腔粘连、继发性出血)、复发率。
总有效率[4]:显效--经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鼻窦口开放良好,无脓性分泌物出现;有效--临床临床逐渐缓解,但黏膜部位存在轻微水肿及肥厚等情况;无效--临床症状改善比例低于10 %。
1.4 统计学标准
选择SPSS 21.00软件分析;以P<0.05表示统计学存在对比价值。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n,%)
2.2 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观察(n,%)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是由副鼻窦感染所引起,患者可伴有鼻痒、夜鼾及鼻塞等一系列临床表现,该病的发生不仅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并且还能降低生活质量[5-7];以往临床上选择传统根治性手术治疗,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同样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损伤,且术后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不利于病情康复,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我院建议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并发症少、对组织伤害小等优势,并且还能在切除病灶组织的同时保留鼻腔的生理功能,为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8-9];在表1中可看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44 %、复发率0.00 %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王晓峰[10]学者研究结果一致,即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存在明显差异(P<0.05);由此说明选择鼻内镜手术治疗更加可靠,不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总而言之,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少,值得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