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对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护理观察
2019-10-17张丽
张丽
(安徽省蚌埠市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内科,安徽 蚌埠 233000)
0 引言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在呼吸内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不同于通常的呼吸衰竭,无呼吸泵异常、大气道与上呼吸道梗塞,是呼吸内科患者较为常见的死亡病因之一[1-4]。本次研究选取了100例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的疗效与护理观察,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呼吸内科接收诊治的100例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50~80岁;双肺渗出41例;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为(140.38 15.62)。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50~80岁,双肺渗出40例;PaO2/FiO2为(138.13 17.21)。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低流量氧疗进行治疗,每日氧疗时间16 h,氧气吸入浓度维持在25 %~30 %,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检测在90 %及以上。对患者的呼吸频率、结膜水肿、神志意识、血气分析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记录。若出现二氧化碳潴留等情况,则对患者应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吸气峰压:12~15 cmH2O;呼气末压:4~6 cmH2O;吸气时间:0.35~0.50 s;吸入氧浓度:0.30~0.45;呼吸参数:30~50次/min;氧气流量8~10 L/min,至低氧血症纠正后,转为头罩吸氧,严重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改为气管切开或插管。
观察组患者采用鼻导管氧疗方法,氧气流量:8~10 L/min;氧气浓度为30 %(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调节),将患者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 %左右,在整个呼吸周期内保持气道压力正压,使用输液泵持续间断进行湿化治疗,每日维持时间须在5 h及以上,速度保持为4~6 mL/h(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调节,但最大不可超过10 mL/h)。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吸氧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操作难易度以及转机械通气率进行观察对比分析。
护理操作难易程度标准:应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吸氧舒适度,分数越高则代表舒适性越高,相关护理人员评价护理难易度,评分越高则表示护理负担越低。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纳入SPSS 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转机械通气情况比较
对照组的转机械通气率为62.00%,观察组为14.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转机械通气情况比较[n(%)]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吸氧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2.00%和24.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护理难易度比较
观察组的吸氧舒适度与护理难易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近些年来,入院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逐年增多,对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通常治疗方法为无创通气以及常规氧疗,但患者依从性不高且疗效较低[5-7]。而采用机械通气则较易产生通气过度或不足、气胸、肺栓塞、心理失常等并发症[8-9]。
高流量通气主要原理和作用:(1)产生气道内低水平正压,改善呼吸,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潴留。(2)使气道正压动态维持,减少呼吸功耗,缓解呼吸肌疲劳,增加肺容量,提升呼吸质量[10]。(3)输送可控高流量氧气,氧浓度可进行精确调整,大幅提升血氧饱和度[11]。(4)提供适宜的湿度,缓解粘液纤毛压力,改善其清理功能,促进气道分泌清除,显著降低痰液潴留风险[12-13]。
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主要优点:(1)见效快,操作简单。患者相对更易接受,降低护理人员工作负荷[14-15]。(2)有效缓解患者呼吸肌疲劳,增大患者有效潮气量,促进其呼吸畅通。(3)同时解决了无创通气禁忌证较多与要求患者依从性较高以及面罩吸氧的呼吸支持需要升级两种治疗方法的短处,从而缓解患者经济负担,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对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进行治疗,可较快纠正患者低氧血症,显著降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机械通气的风险,大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舒适程度,从而减轻相关护理工作的负担,值得广泛推广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