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现场实操式研训,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以中班益智区“骰子游戏”为例
2019-10-17江苏省泰兴市育红幼儿园陈彩霞
江苏省泰兴市育红幼儿园 陈彩霞
多年来我园始终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幼儿园整体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年轻教师人数的增加,我们的教研形式也需要更新,除了保留以往的集体教研、专题培训外,我们还以年级组为单位,将青年教师分成了由各年级组组长负责带领的“五人研训小组”。“五人研训小组”的成员所执教的是同一年龄段的班级,比较有共性的话题。且班级和班级之间的距离近,有利于现场研训活动随时开展,具有聚焦现场、及时研训、解决当下实际问题的特点。
在中班教研组一次常规性的观察记录分享交流活动中,教研组长徐老师偶然发现年轻老师们的一个共性问题:几乎不涉足数学类游戏的观察分析。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一学期来关于“幼儿数学学习”的观察记录寥寥无几。教师们表示,观察与解读幼儿数学学习的能力是自己能力结构中的短板。针对这一问题,徐老师带领教研组成员进行了一次益智区活动的现场观摩研讨。
一、选现场定目标
具有典型特征的游戏现场,可以帮助年轻教师更准确、快速地进入教研。所以,选定有价值的研讨现场是关键的一步。徐老师带领教研组成员进行了班级走访,发现中二班的益智区环境创设相对科学合理,材料提供比较丰富。近一段时间,该班级的幼儿都在进行骰子排序活动。骰子有两种:一种六个面分别是1~6的点子,称之为“1号骰子”;另一种是5~10的点子,称之为“2号骰子”。这些骰子上的点子排列很有规则,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感知相邻两个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各成员在徐老师的指导下,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确定出骰子游戏的观察要点:1.幼儿对于10以内相邻两数多1少1关系的理解。2.幼儿操作过程中与同伴、成人互动的有效性。3.幼儿对于材料的把握情况以及带有个人风格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看现场做记录
区域游戏活动时间,孩子们来到自己选择的区域开始了游戏活动。徐老师和其他四位教师来到益智区各选择一位幼儿开始进行现场行为观察记录。
张老师观察记录(一):民民迅速地找到1号骰子,拿到后旋转骰子,目测一下就很准确地把要找的点数朝上放好,很快1~6的骰子已经排列整齐。他继续翻找2号骰子,在手中旋转找到“7”排在“6”的后面。教师指着“7”问:“这是几?”“7。”“没看到你数,怎么知道是7?”“它比6多1个点子,多的在中间。”他手指点着“7”中间位置的红点说。“那7比6多几?”“1 个。”“6比 7 少几?”“少 1 个呀!”一会儿时间他就完成了递增排序,并且自觉地边说着“1、2、3、4、5、6、7、8、9、10”边用手指着相应的骰子检查了一下。老师说:“你能从多到少再排一排吗?”他以递增排列同样的速度完成了任务,并且习惯性地检查验证了一遍。
蒋老师观察记录(二):晨晨一直很专注地看着教师与民民的互动。在民民完成递减排序后,晨晨说:“我也要玩!”他把7放在6后面时,很自豪地说:“我都不要数,就知道是7。”但在找8的点子时却逐一点数起来,教师说:“你怎么知道那是7个点子?”“7比6多1嘛!”“那8比7多多少?”“也多1。”“你能一下子就找到8吗?”“我能一下子就找到9,9比8多1个点子,在这儿!”“那10呢?”“这就是10,这里是多的点子”。“10比 9多几?”“1呀,不在这儿吗?”“10比9多1,9比10多还是少?”“9少,10多,9比10少1。”在找9时,教师问:“你怎么不拿这个(1号骰子)?”他说:“这个(1号)点子少,要拿多的才有9。”教师指着8的点子说:“看看8的点子是什么样子的,左边几个,右边几个?再找找看,还有哪个骰子上有8。”他一下子拿了好几个“8”,说:“太容易了!”他一嘴里念叨着10、9、8、7、6、5、4、3、2、1,完成了递减排序。
窦老师观察记录(三):鸿鸿慢慢地排着1~6的点子,偶有停顿,若有所思。他很关心老师、民民、晨晨的互动情况,不时探过头看看。排到7时,他手指在6个点子上点了一下,随即拿了一个骰子,7个点子朝上放在 6 后面。教师问:“这是几?”“7。”“你怎么知道是7的?”“它比6多1个点子,(多的点子)在中间。”“那7比6多几呢?”“嘿嘿!”他挠头笑着。教师说:“7比6多1个点子,就是7比6多1呀。”在接下来的操作过程中,鸿鸿表现得比较迟疑,不发一点声音,也不像是在通过目测数群确认点子的数量,只是“看”着点子。教师说:“大声点数,让自己听见,让老师听见。”他嘿嘿地笑,不肯出声。7后面排了9,9后面排的是8,再接着是10。教师指着8个点子问:“这是几?”他看了一会儿,说:“这是8。”教师指9问:“这个呢?”“它(9)不是比它(8)多1个点子吗?多的点子不是在这儿吗?”他反问教师。教师问:“是几呢?”他又看着骰子说:“是9。”“9比8多1个点子,9和8哪个应该排在后面呢?”鸿鸿一边挠头,一边调整骰子的位置。“5、6、7、8、9、10,一个一个检查一下,看看这(10)是几的点子,手指点着点子一个一个数,数出声音来让我们听到,好吗?”教师说。“好吧!”他小声数着,忙活半天后排好了。
徐老师观察记录(四):轩轩顺利地完成1~6的排序,到篓子里翻找骰子时,时间较长。他拿到2号骰子旋转,点数看到的每一面,数到7时,没有排在6的后面,却把骰子放回篓子。教师问:“你在找几啊?”他把双手拿出来边掰手指头边大声说:“1、2、3、4、5、6、7,我找7。”找到“7”后,轩轩再次掰手指头,确认自己找的确实是它,就放在6的后面。再掰手指点数1、2、3、4、5、6、7、8,知道7后面是8,拿一个骰子,旋转着,到了“8”时却又旋转骰子到9的一面,点数1、2、3、4、5、6、7、8,放到7后面。教师问:“这是几?”“8。”“数数是不是 8?”他逐一点数后说:“是 9。”随手把骰子放进了篓子里,再去找“8”。期间教师看了一眼旁边幼儿的操作情况,回头看到他把10排在8的后面,9排在10的后面。问:“8后面应该排几?”他掰手指,知道8后面是9,扬手要把“10”扔进篓子。教师说:“别扔,看看别的面有没有9个点子。”他旋转着骰子,不点数了,不时看教师一眼,眼神中流露出迟疑、退缩。教师喊来很快完成任务的民民和他一起玩。民民一边指着骰子上的点子一边说:“这是8,这是9,9比8多1,(多的点子)在中间,就是这儿。10比9多的点子在下面。看,这儿。”在民民的帮助下,轩轩完成了1~10的排序。
周老师观察记录(五):因为几个人合用一个篓子,拿骰子不方便,乐乐索性抓了一把骰子放在自己面前。他边排边出声点数,手边的用完了,又到里面拿了几个骰子放在自己面前。在进行6~10的排序时,他准确地从篓子里挑出2号骰子。排到8时,他数到9个点子的一面,没有再旋转骰子寻找8的点子,而是把8的位置空着,把9放在空位后面,再拿骰子逐面点数找8,把8放在7和9之间的空档,再找到10的点子,朝上放在9的后面。
三、读行为 懂孩子
主持人:刚才在观察活动开始前,各位老师都有自己主要的观察对象并做了相应的观察记录。但是我发现你们在观察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单单只观察一个孩子,对在这个区域里活动的其他孩子也有所关注。因为在同一个区域活动,孩子们其实是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每个人的行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互相影响的。现在请大家结合《指南》对你所观察的幼儿行为进行分析和解读。
窦老师:《指南》数学认知目标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的关系”中提出:4~5岁的幼儿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5比4多1,2和3合在一起是5。从表面看,鸿鸿似乎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列中后面的数比前面的多1”的规律,其实是基于对同伴语言和行为的机械模仿,但是“7比6多1个点子,点子在这儿”这话让他对8、9、10点子的排列方式进行了观察。这是比较可贵的一步,是理解相邻数多1少1关系的开始。
蒋老师:民民能够目测数群。晨晨通过观察民民和教师互动、观察点子的排列方式,对同伴行为和自己的操作方式进行反思,在重新建构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调整了自己的操作方式。他和民民一样能够熟练地掌握10以内相邻数多1少1的关系。
张老师:轩轩虽然会进行1~10的数数,但是对6~10的数序没有真正内化,需要通过动作和反复唱数来帮助回忆数序。他在活动中自信心不强,遇到困难容易退缩。
周老师:乐乐数到9个点子的一面,没有再旋转骰子寻找8的点子,而是把8的位置空着,把9放在空位后面,再拿骰子逐面点数找8,把8放在7和9之间的空档,再找到10的点子,朝上放在9的后面。说明乐乐不仅对数字之间的关系掌握得比较熟练,而且做事有一定的计划性。
主持人:大家参照《指南》对几个孩子的数概念发展情况做了比较具体客观的分析,幼儿都能依靠目测点子准确进行1~6的排序,但对7~10排序掌握情况有差异。其中张老师、周老师分别还提到了轩轩在活动中自信心不强,乐乐做事有一定的计划性。也就是说,在益智区玩骰子的游戏中幼儿的核心经验在数学领域,但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已有经验的过程,也表现出他们在各个领域学习与发展的水平。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体现呢?
窦老师: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表达和倾听能力。晨晨在教师与民民的交流中认真倾听,掌握了观察点子排列顺序进行排序的策略,两人在完成自己的操作后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鸿鸿在排序过程中也对教师与民民、晨晨的互动以及他们与材料的互动耳闻目睹,并且运用到了排序活动中。
蒋老师:在健康领域也有体现,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比较稳定,鸿鸿几次排错了也没有大的情绪起伏。这间接说明中二班师幼关系的平等、和谐,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尝试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主持人:益智区的游戏虽然侧重点在数学和科学领域,但是孩子在每个区域的发展基本上是全面的,所以我们在分析解读幼儿行为时也要兼顾到其他领域。那么除了分析幼儿的发展现状,我们还需要分析其他哪些因素?
张老师:还有幼儿的学习品质和学习特点。乐乐操作活动中计划性强。民民“手脚”快,完成任务后能够自查自纠。晨晨一点就透,善于向同伴学习。他们都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窦老师:材料会影响幼儿的操作结果,我们还应该对材料进行分析。民民、晨晨、乐乐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充分了解材料的特点,知道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材料。这让他们减少甚至杜绝了操作中的无效动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乐乐工作目的明确,有统筹意识,能够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做好准备工作。他驾轻就熟地摆弄骰子,把它们放到该放的地方,犹如一位指挥官在点兵点将。对材料的特点缺乏了解,给轩轩和鸿鸿的操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主持人:说得非常好,环境和材料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我们每次的观察分析都要考虑环境和材料是否适宜。
四、选策略 促发展
主持人:的确,在玩骰子的游戏中每个幼儿表现出来的数学认知,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对材料的熟练程度都各有特点。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在这个区域里进行策略支持呢?
张老师:《指南》中关于数学认知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中提出:“4~5岁的幼儿对环境中各种数字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我们可以在一日活动中渗透计数要求,如吃饼干时按数自取,拍球和踢毽子边玩边计数等。
蒋老师:提供1~10的数卡、扑克牌等材料,引导轩轩、鸿鸿玩“排队”游戏,鼓励鸿鸿像轩轩一样手口一致,大声点数、回忆、巩固数序、促进数序内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实物卡、点卡排序活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物、点子,感知10以内相邻数多1、少1的关系。在熟练掌握数序的基础上,进行骰子排序活动。
窦老师:提供排列方式多样的6~10实物卡或点卡,引导乐乐从学习目测接数,说出总数,逐渐过渡到目测数群,说出总数。还可投放形式多样的材料,引导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知10以内相邻数之间多1少1关系,练习正逆排序,如找相邻数、填空格、做日历等。
周老师:其实5个幼儿,每一个人在活动中都有亮点,有自己的策略。教师可以组织游戏经验分享活动,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的操作过程,并用语言进行表述。在幼儿“讷于言”时,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如问:你是不是先……再……
主持人:在益智区的游戏活动中我们应该针对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调整玩具材料和活动要求,还可以录制游戏视频,在游戏后组织大家进行经验分享,引导幼儿通过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优化学习。例如:轩轩一边排序一边数数有什么好处?乐乐在骰子上没有找到8的点子,为什么不把它扔到玩具筐里?他把7后面的位置空下来是什么意思?除了一个一个地数,我们还学习过哪些更快的数数方法?请晨晨说说他是如何学习别人的,让幼儿了解借鉴他人的学习经验可以让自己很快地得到进步。
五、再提升 回现场
为了让研训成果得到巩固,帮助教师们彻底摆脱“数学观察无力症”,徐老师趁热打铁,又带领大家系统地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黄瑾教授主编的《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每个核心经验包括哪些要点、儿童的核心经验学习路径以及如何有效支持和促进儿童获得核心经验等。接着,教研组的教师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选现场、看现场、研现场的教研活动。年轻的教师们欣喜地发现:以前看不到幼儿数学学习的发生,现在觉得数学学习在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们有课改的热情没有课改的方向,有进取的信心没有进取的方法。“五人研训小组”把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教师组织起来,由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老教师带领,将教研活动落实在日常工作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研活动随时生发,更接地气。聚焦幼儿现场的研讨既关注到幼儿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又不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为全园教研和大组研讨学习提供了支撑。不仅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促进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