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心向安 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2019-10-17张爱玲赵柔嘉

中国安全生产 2019年3期
关键词:应急

文、图/本刊记者 张爱玲 赵柔嘉

策划人语:

三月的北京,春韵方起,奋进的脚步正在疾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顺利召开,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汇聚北京,共商新时代改革发展大计;2000余名全国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两会”谋划了今年的发展蓝图,向全社会传递近14亿中国人民坚定的信心和强大的力量。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明确了方向。《政府工作报告》肯定了去年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改革和加强应急管理,及时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数量继续下降。”但也指出,“去年还发生了多起公共安全事件和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教训极其深刻,做好今年的工作,要健全国家应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安全生产,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今年的两会上,围绕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的话题,代表委员们积极献策,畅所欲言,为做好应急管理改革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资源。

本刊记者深入两会代表驻地,寻找这些安全生产的追梦人,传递他们为实现中国梦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坚定信心,倾听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宝贵建议,展示他们为谱写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急管理事业新篇章的新作为。

煤矿安全

推进煤矿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研发应用

机器人采煤,将不再遥远。

全国政协委员,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玉治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广大煤矿企业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产学研用相协同,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大型煤矿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达96%,已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45个,不仅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工人繁重体力劳动和安全问题,而且还解决了煤矿行业招工难、人员老化等问题。

黄玉治认为,煤矿智能装备、机器人的研发应用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缺乏统一规划,煤矿智能装备、机器人研发应用刚刚起步,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相关规范和标准还未建立,煤矿、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尚未形成合力,缺少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关键技术问题尚未攻克,受限于煤矿井下复杂的开采条件、恶劣的作业环境、动态变化的工作地点等因素,目前机器人技术难以在井下直接应用,探测识别、能源动力、导航、通信、可靠性、智能决策等“卡脖子”关键技术尚未攻克。此外,缺乏相关政策支持。煤矿智能装备、机器人研发应用基础薄弱,针对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瓶颈技术开展攻关和应用示范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撑,在资金、税收、产品销售补贴等方面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煤矿企业、科研机构、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生产企业对研发应用积极性不高。

黄玉治建议,国家要制定煤矿智能装备、机器人研发应用专题规划,并列入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建立健全煤矿机器人产业标准和认证体系。还要加强基础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将煤矿智能装备、机器人研发应用纳入国家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支持煤炭行业智能装备、机器人示范工程建设,将智能化无人(少人)示范矿井纳入国家试点示范项目。同时,还要加大对煤矿机器人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将煤矿机器人纳入《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所得税优惠目录》和首台套免税等措施,并将煤矿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使用范围。

推进煤矿“四化”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杜儿坪矿掘进一队副队长董林告诉记者,山西煤炭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通知要求,大力推进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山西省煤炭厅制定下发《关于推进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意见》,组织召开山西省煤矿“四化”建设工作座谈会,开展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调研督导,积极推动煤矿无人值守建设。特别是积极开展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研究,大力推动煤矿综采工作面力争实现可视化、自动化开采,通过开展综采工作面自动化升级改造,减少了作业人员,提升了安全系数,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作业环境,为实现山西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目前山西省28座矿井的35个综采工作面进行了自动化改造;262个井下变电所、106个水泵房实现无人值守。阳煤集团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统筹规划,推广应用、研究改进电液控及自动化装备39套,并在全国煤矿自动化建设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董林认为,煤矿企业在“四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行业领域内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系统平台。智能化煤矿建设是一个多系统、多层次、多技术、多专业、多领域、多工种相互交织关联,相互匹配融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现阶段,智能化煤矿建设子系统之间各自为阵,生产厂家参差不齐,技术协议、通讯接口不统一,技术相互保密,信息不能共享,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系统平台,从而造成各子系统数据的介入、集成、处理、传输出现困难。

其次,当前智能化技术对环境和工艺的适应性差,部分关键技术还没有得到解决。煤矸识别技术还不成熟,煤矸量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误操作造成设备故障;以煤岩分界识别为重点的采煤机智能化截割技术还没有突破,不能适应复杂地质条件;采煤机精确定位和工作面设备自动找直、自动水平控制技术还没有达到精确控制,不能适应现阶段采煤工艺要求,与智能化相比还相差甚远。

最后,投入成本较高是制约智能化工作面发展的主要难题。在正常工作面综采设备的投入成本基础上,还要一次性投入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费用,在1000~2500万元之间;智能化煤矿建设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且智能化系统大多为进口设备,配件价格普遍较高,修理费用较高;由于智能化系统复杂,所需的设备、传感器、摄像仪、缆线等种类多,数量大,在井下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容易损坏,导致初期安装和日常维护投入人员多,维护工作量大。

董林建议,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智能矿山和智能化综采工作建设标准。目前,智能化煤矿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装备制造企业、科研单位与用户没有深度合作,资源得不到共享,各厂商都按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进行设计,造成装备与控制、通讯不能有效配套融合。建议从国家层面明确牵头部门,联合企业、装备制造商、科研院所等共同研究制定智能矿山和智能化综采工作建设标准。

从国家层面统一智能化煤矿系统建设技术规范。现阶段,智能化工作面子系统之间各自为阵,存在数据存储格式不一致、通信接口技术不统一、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不配件价格普遍较高,修理费用较高;由于智能化系统复杂,所需的设备、传感器、摄像仪、缆线等种类多,数量大,在井下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容易损坏,导致初期安装和日常维护投入人员多,维护工作量大。

安全生产,首先是政治担当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炜告诉记者:“作为矿山开采业,安全生产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安全生产是企业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效益。”

李炜向记者介绍了神火集团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全生产,首先是一个政治担当,所以我们企业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一年来,我们企业也一直秉承着安全生产零工亡这样一个目标,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二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的职工都承担着安全生产的责任。所以安全生产的责任要明确并且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责任考核,层层传递,达成一个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三是要大力建设矿井的四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这几方面是安全生产保障的基础,通过加大投入建设四化,实现矿井的科技保安,技术保安,从而达到本质安全。最后是加强安全职业技能培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我们煤矿来说,提高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也是当务之急。”李炜表示,“煤炭开采业的用工成本也比较高,除了减人提效以外,员工的技术素质也决定了安全保障的水平。”

李炜建议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确保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能够真正地在企业落地,从而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在谈到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的变化,李炜坦言:“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原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功能和责任并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加强。从前,我们在防灾救灾减灾方面和安全生产工作结合得不够紧密,应该说他们本就是一体的,统一到应急管理部之后结合得更加系统全面了,这也有效提升了我们企业的应急管理的能力。”

防范新风险 加大安全技术投入

全国人大代表、阳煤一矿机电工区机电队技术员姚武江告诉记者,今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全国煤矿同比实现了事故总量、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和百万吨死亡率“四个下降”,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93,首次降至0.1以下,创历史最高水平。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防范化解当前煤矿安全风险任务的艰巨性和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

姚武江建议,当前煤矿安全生产还处于爬坡期、过坎期,必须增强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努力开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但是煤炭行业不断尝试新采煤工艺、新技术装备,新安全设施,这给安全管控带来了新的变化,对于变化过程中的风险管控,要积极推动风险辨识管控向区队、班组延伸。

对采深超千米的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等问题,要提高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姚武江认为,最应该解决的是安全技术投入,随着采深的增加,技术障碍和现阶段无能力处理的问题会层出不穷。安全设备厂商参差不齐,用于煤矿的部分安全设备或仪器在使用时可靠但不灵敏,有的是灵敏但不可靠,但是他们的售价却和一些国内质量领先的设备相差不多,怎样才能让企业以最合理的价格买来最优质的设备呢。

姚武江建议,首先应该从国家层面严格要求生产厂商,提高矿用设备的生产标准,严把质量关,做到精益求精。为了煤矿设备的安全可靠,建议在制定行业质量标准时,凡是达到煤矿标准之后,还需从配件承受能力、使用寿命等多角度出发细化等级标准,并作为设备招标时的一项重要参数。在招标时,引入第三方评估,评估方以使用设备的实际矿井需求进行实际评估、现场鉴定和项目负责,从而保障安全设备的可靠、灵敏。

防灾减灾

应急管理 堰塞湖处置成效显著

“看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心里特别难受。我和我们的科研团队不一定能直接从灾害现场救出多少人,但可以研究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做出预测预警;灾害发生后,通过研究分析灾害性质,治理灾害并防止发生次生灾害,提供相对安全的人居环境,让更多的人免受灾害危害。”这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对自己工作的评价。

崔鹏,中国泥石流第一院士,为了守护一方百姓的安全,他日日夜夜和山地灾害打交道,转眼已30余年。这30余年来,他也为中国山地灾害研究与减灾做出了突出贡献。山地灾害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有29个省区、770多个县面临着这种灾害的威胁。怀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1985年夏,崔鹏从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毕业后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减灾研究之路,并成为我国第一位“泥石流院士”。

参与堰塞湖险情的成功处置

去年10月以来,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先后发生四次分别由山体滑坡和冰川泥石流导致的堰塞湖险情,堰塞湖周围地质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处置比较难。山体滑坡的成因与岩土类型、地质构造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文气象条件等众多原因有关,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融冰水、地表水的冲刷、河流对谷坡坡脚的不断冲蚀等。

灾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牵头,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先后进行9次联合会商,并组成联合工作组连夜赶赴现场,随后又增派应急部副部长郑国光、水利部副部长兼应急部副部长叶建春率领地质、水利、工程、爆破等专家赶赴现场,指导协助地方开展疏散群众、监测预警、救援抢险等各项工作。

崔鹏就是赴现场的其中一位泥石流专家。崔鹏告诉记者,“堰塞湖是一个典型的灾害链,从滑坡开始到运动至河谷就会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内水位抬升会在库区造成淹没灾害,堵塞坝泄流或者溃决后可能形成洪水对下流造成影响。在堰塞湖处置过程中,尤其是白格堰塞湖处置中,将堰塞湖成功地下挖了15米,通过开挖泄流槽方式成功引导堰塞湖水过流,这就减小了堰塞湖自然溃决造成巨大洪水的风险,大大降低了堰塞湖泄流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有效减小上游淹没范围和下游洪水量级,较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全程没有发现人员伤亡,创造了人工干预堰塞湖泄流的成功范例。”

崔鹏表示,堰塞湖的成功处置,体现了我国新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重大灾害应急处置中统筹协调和高效处置的作用,是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首战告捷的成效。堰塞湖灾害链涉及地质和水利两方面的问题,原来分别归属国土资源和水利等多个部门,在应急管理部的统筹下,不仅协调了国土、水利、安能、部队等涉灾各个部门的力量直接参与堰塞湖的处置,而且能够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有效联动,还协调了交通、住建等部门来共同开展风险防范的组织安排,富有成效地完成了白格堰塞湖重大险情处置任务,避免了人员伤亡。“面对我国自然灾害呈大规模、高频率、群发性、风险持续增加的趋势,中央部署防灾减灾‘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改革,就需要有应急管理部这样一个综合部门来进行综合协调和应急保障,提高灾害应急处置成效,最大程度地在灾害来临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崔鹏如是说。

堰塞湖险情防灾减灾的科技短板

崔鹏告诉记者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的处置,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思考的空间,他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我国目前有针对性的应急排险设备和装备不足。在处置堰塞湖过程中缺少专业应急排险装备,现场使用的多是建筑工程装备,急需研发专业的应急排险工程装备。

其次,应急管理的保障能力亟待提高。如交通保障能力的提高,在处置堰塞湖的过程中,由于交通等方面的保障能力不够,重要的工程设备有的是边开路边运输,有的是从水路运过来,耗时较长,大大降低了防灾减灾的时效性。若交通等保障能力提高,应急救援和排险装备能够更及时运送到堰塞坝上,那么堰塞湖就不仅仅可以下挖15米,甚至20米、30米。每多下挖1米,堰塞湖的水位就会降低1米,库容和风险就会减小一份,由泄流引起的径流量也会减小,甚至峰值流量都会降低很多,这样就能大大减少上游淹没区和下游洪水风险。

最后,灾害应急处置中的监测仪器设备也存在一定缺口。崔院士遗憾地告诉记者,他曾建议在堰塞湖泄流处置过程中实时监测堰塞坝的侵蚀发展过程和过坝径流过程,但是由于缺乏极端环境下的专业监测装备,如长滞空无人机等,只能取得堰塞湖泄流的影像数据,而没有更精确的过程数据。如果有合适的监测装备,把溃口的发展和径流过程数据记录下来,就能进一步分析数据,完善修订堰塞湖泄流径流计算模型,使得过流洪水计算得更加准确,这将有助于下游风险的精准评估和更加科学地部署下游避险工作,更精确地来防范灾害。

地震预警管理 需建立法律制度

地震预警是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计划于2022年左右在全国形成地震预警产出能力。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认为,地震预警除了需要具备较高密度的地震监测预警台网、快速有效的信息发布系统等技术支撑之外,还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为其提供法治保障。

刘春平认为,地震预警作为近年来新发展的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尚无法律制度对其系统的规划建设、信息产出和信息发布等关键问题进行管理和规范。现行的《防震减灾法》当中并无关于地震预警的内容,《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三条只对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预警作出一般性规定,难以适用于地震预警。为有效发挥地震预警的作用,实现地震预警有法可依,做好与有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应当加快建立地震预警管理法律制度。同时考虑到地震预警信息的特殊性,应当通过立法明确其发布主体、发布权限和发布流程等,明确信息来源和标准的唯一性、排他性,以建立地震预警信息的权威性,降低震后社会恐慌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稳定。此外,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在几秒到数十秒的时间内迅速高效地采取应急行动,是地震预警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目标的决定性环节。这就需要建立地震预警相关法律制度,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根据地震预警信息采取科学有效应急处置与避险措施及有关职责或义务,如人员密集场所、重要工程设施等特殊群体和特殊行业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置措施等,以达到预防与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刘春平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健全地震预警管理法律制度,对全国地震预警系统规划建设作出规定,统一地震预警信息产出和发布管理,实现地震预警技术合法应用,为发挥减灾实效提供法治保障。

应急救援

科普园 矿山废地再现第二春

按照首都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非煤矿山将基本退出。这些矿山的退出,将会产生大量的矿山废地。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废地,使之变废为宝就成为一道摆在现实面前的难题。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兴凯建议利用这些矿山废地建设国家安全、健康、生态、应急科普园(以下简称科普园),如此不仅节省矿山废地复垦的大量投资,而且解决矿山退出后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

张兴凯向记者介绍了建设国家安全、健康、生态、应急科普园的设计规划。首先确定科普园基本功能。一方面,科普园是针对安全、健康、生态保护、应急的全民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科普基地。建设面向广大市民、特别是面向婴幼儿和中小学生的教育、培训、实训、体验、演练、实验等项目,设计建设“安全、健康、生态保护、应急的科普教育、仿真训练、休闲体验和科技创新”等的国家安全健康生态应急科普园的基本功能。最终目标是建成一个使孩子们在娱乐中接受安全、健康、生态保护、应急的知识和教育的场所,以及具有鲜明的安全、健康、生态保护、应急科技创新的场所。

另一方面是构想的建设内容为“一馆五园两区三中心”。“一馆”为:安全健康生态应急科普教育馆,面向公众和婴幼儿、中小学生。“五园”面向公众和婴幼儿、中小学生,分别为:安全教育、仿真模拟、休闲体验园;健康教育、仿真模拟、休闲体验园;国家生态保护教育、休闲体验园;应急教育、仿真训练、休闲体验园;“地心游记”探险乐园。“两区”面向专业人员和大学学生(包括研究生),分别为:安全健康生态应急训练、实训区,安全健康生态应急科技创新区。“三中心”面向公众,分别为:康复医疗中心,建成“病有所养”的实验、示范区,探索大健康发展之路;灾后心理辅导中心,建成“在有所辅”的实验、示范区,探索大应急发展之路;住宿休闲购物中心,建成“生态购物”的实验、示范区,探索大生态发展之路。科普园的建设突出国际视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的安全、健康、生态保护、应急理念,打造特色鲜明的“主题公园式”园区,空间上形成“公园中的园区,园区中的公园”。

张兴凯表示,科普园建设符合北京市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定位。这些非煤矿山退出后,留下大量的矿山废地、露天矿坑、尾矿库及地下巷道等设施,这些设施可用于科普园建设,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并且还能解决矿山退出后一系列问题。诸如矿山退出产生的矿山废地复垦、职工下岗安置、矿山闭矿、尾矿库关闭、排土场关闭、露天矿闭坑等。此外,项目建设采用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运营的方式。由国家进行科普园的总体规划,政府投入少量的引导性建设资金,建设资金以企业投入为主。我国部分央企已经把这类园区建设作为主业,企业或投融资平台在安全健康生态应急科普、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十分踊跃。

张兴凯认为,科普园建设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工业用地性质不用转换,建设资金不成问题,地方政府和退出矿山企业欢迎,百姓期待,利国利民。

加强应急管理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我国是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为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设立。应急管理部成立一年以来,坚持边组建、边应急、边防范,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灾害事故,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对于如何加强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周世虹建议,“要加强应急管理立法、修法工作,完善应急体系机制,相关政策与应急科普工作。”他建议由应急管理部牵头,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启动《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统筹推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标准建设,为应急管理、应急救援、防灾救灾减灾等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要坚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针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分工、压实责任、量化考核标准,确保责任清晰,履职到位;建立沟通机制,强化工作交流、信息共享,整合资源和重复建设问题;赋予省以下应急管理部门一定权力,切实理顺关系,加强应急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要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全面整合现有消防救援队伍、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国家队和企业专业救援队,以及社会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形成协同应急,合成应急体系;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志愿者、退役军人参与应急救援,形成“民间自发组织、政府有效管理”的机制。

出台应急管理经济政策,调动科研部门和企业研发先进装备,以提升民众应急能力和应急救援保障水平。加大财政投入,补充完善救援队伍应对事故灾难所需要的救援车辆、抢险救援装备、监测侦测设备、通讯指挥设备、个人防护装备、后勤保障设备等装备器材,提高救援能力。全面梳理摸清应急队伍、物资、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推进“应急一张图”建设。

此外还要大力普及应急急救知识。欧美、日韩等国家,已将医学急救知识列入学校常规教学课程,规定超过18岁的公民必须学习急救知识,警察、司机、大学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术和现场急救的培训;美国仅接受心脏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达到7000万;日本的防震救灾宣传普及程度和效果举世公认。而我国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率却不足1%,公民自救互救能力严重不足,安全避险意识不强。

周世宏认为,我国亟待加强应急急救常识培训,推广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公民的应急救援能力;把应急教育培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筹建综合性公共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护知识教育基地;将应急救援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突出民政、城建、交通、公安、卫生、供电、教师等重点人群,开展公益性安全避险应急救护培训,组织自救互救演练;将应急管理、救援知识纳入公职人员入职、晋升、党政领导干部党校培训内容;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能力。

一线安全

专利发明助力安全生产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安徽宿州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技工许启金表示,对电力部门来讲,安全主要是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电网安全。“为了保障安全,我们要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特别是高压线路电力检修工,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后才能上岗。”许启金告诉记者,他从事高压线路维修这项工作37年了,长期的一线工作实践和经验让他养成了爱钻研,爱较真的习惯,同时他也将工作中的体验和智慧转化成了一项发明——防高坠自锁器,并于2011年申请了专利,并在全公司推广使用。谈及一线工作中对安全生产的理解时,许启金说,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在线路上巡视,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设备缺陷检查,一旦发现隐患和缺陷就要检修。其中我们检修最危险的工作就是在高压线上带电工作、登高作业,保证人身安全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我认为,保证安全,需要做到三个方面——责任心、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掌握了这三点,实现安全生产就不再困难。”

实现设备“零”故障

开采煤炭,机电设备的良好运行是基础,也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如何最大限度实现设备“零故障”,这也是机电维修人员追求的最高境界。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永煤集团龙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车集煤矿机电一队主副井电工班班长游弋建议,要培育高素质人才,从技能上控制故障。高素质检修人才是单位不可缺、岗位不可空、技能不可替的专业群体,在设备检查维护保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检修工作是一项良心工作,往往在实践中,一天不检修,对运行没有很大影响,有时候一个月不检修也不影响生产,但生产安全不允许碰运气,设备出现了问题,损失是必然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建立一支高素质检修人才队伍,关键就在于能够时刻为设备把脉问诊,提前准确发现设备潜在问题,采取高质量的实施方案,高标准的补救措施,确保设备长期无病态运行高效运行。

提高员工责任心,从思想上重视故障。游弋说,如果检修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检查维修流于形式、保养处于应付,可想,运行中发生故障就是必然的。为什么飞机能够长期安全飞行,就是各个检修环节都引起重视,每一步检修都不敢马虎大意,严谨细致的操作步骤,必须100%可靠。如果我们的检修人员、岗位人员对安全生产制度都有敬畏之心,检修质量就有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游弋建议,要采购高质量设备,从源头上降低故障。高质量产品是降低故障的物质基础,设备采购是极其关键的一环。目前,一些单位常用的低价中标采购方式让一些黑心商家有了可乘之机,破坏了正常的营商环境,他们在争取短期利润的同时,却在损坏客户的长远利益,作为消费者表面看似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但实践证明,它却埋下极大隐患,使用寿命周期短、运行效率低、稳定性差、后期的维护工作量大,成本增加,严重影响设备长期安全运行。

游弋告诉记者,要利用高科技手段,从技术上预防故障。如今工业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预测、预判手段先进,远程诊断技术得以实现,它的诞生比预防性维护更高级,因为与机器的实际状况密切相关,纠错能力更强、应急措施更多、适应范围更广,在预防各类故障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实时跟踪设备运行状态,能够及早发现各类潜在隐患。

游弋建议,要实施应用型创新,从改造上根治故障。有些故障可以通过改进设计来达到根治故障的效果。有些设备可能在设计上存在缺陷,也可能在制作工艺上存在不足,给设备埋下安全隐患,一旦条件成熟突然爆发,甚至可能会造成事故,对于这类问题,常常是长期工作现场的技术人员发现,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最佳的解决办法,采取最合理的技术措施,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可大大增加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达到无病态运行的良好效果。

游弋认为,要规范岗位工行为,从操作上避免故障。设备长期安全运行与岗位操作工有着密切关系,设备运行的好坏与岗位人员有直接联系,正确的操作方法,对设备的使用寿命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规范岗位人员到操作行为是非常有必要。

人人都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茂名分公司职工张恒珍说:“对我们来说安全是第一工作。我们的企业第一个逻辑就是安全,可见安全工作地位之高之重要。在安全文化理念方面,我们强调人人都是安全员,人人都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并把这种安全理念深入到每一个职工的心中。”张恒珍告诉记者,她所在的企业每个月都要组织专题的安全培训。每次培训都是职工利用自己业余时间查找相关内容并做成课件,并在专题安全培训会上讲解。每次讲课之前,领导都要做10-15分钟的安全宣贯。在每天的班前班后交接时,都要做五分钟安全交接。张恒珍坦言:“这些都是常规化的、日常的安全工作。并且我们每一项工作之前都要进行GIF分析。每天举行碰头会,如果第二天有相关有工作,那么在前一天下午,我们要进行风险评估。通过预估风险把问题找出来,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张恒珍表示,安全是时刻不能放松的,要时刻绷紧安全的弦。平时做过很多遍的工作也有可能会因为一时的疏忽和放松出现问题,工作中经常能够感觉到越是熟悉看似普通简单的工作,越容易出现问题。

交通安全

网约车安全 企业政府同坚守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网约车的安全问题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李小鹏介绍道,“网约车新政”,实际上是指2016年出台的两个文件,一个是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另一个是网约车的管理暂行办法。自文件出台以来,交通运输部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进工作规范化。目前,29个省(区、市)已经出台实施意见,247个城市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110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经营许可。另外,驾驶员和车辆办证速度也在加快。可以说,网约车正在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网约车是交通运输一种新的业态,它的发展给人民群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安全问题。李小鹏指出,安全是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遵守的底线。网约车和其他交通运输的新业态一样,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科技创新、改善服务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对它的发展,交通运输部的态度是积极支持、全力帮助、加强服务。而对发展中的问题,要趋利避害、包容审慎、守住底线。

李小鹏强调,无论是交通运输的新业态,还是传统业态,都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所以下一步的监管重点也要放在这个地方,政府要加强监管责任,企业要履行好主体责任。网约车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也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各级政府、相关企业、社会各界,大家形成一个共治的局面。他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网约车一定能够发展好、应用好、管理好、服务好。下一步,政府要加强监管,推动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做好融合发展的工作,促进包括网约车在内的整个出租汽车行业规范、有序、健康、稳定发展,为人民群众出行服好务。

整治环境 确保铁路安全无死角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交通工具和重要民生工程, 实现持续安全高速运行,必须有万无一失的安全保障,这其中不仅需要铁路设备自身的安全保障,还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特别是中国高铁作为国家的名片,备受世界瞩目,其运营安全事关国家形象和社会稳定,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高度, 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截至201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到13.1万公里;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5万公里左右,基本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到2025年预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可以预见,随着铁路营业里程的不断延长,确保铁路安全的压力将持续增大,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整治的任务也将更加艰巨复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钱铭告诉记者,当前铁路沿线环境安全隐患主要有:因铁路两侧彩钢瓦房屋、危树、垃圾、上跨铁路电力线等造成的铁路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铁路外侧的地面沉降区域实施取土、堆放弃土、填埋湿地、改变河道等行为较为普遍;铁路沿线违法施工挖断铁路电缆、道路机动车肇事坠入铁路线路、违规爆破作业爆炸物侵入铁路限界,彩钢屋顶被大风吹落上道等问题也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公跨铁”桥梁上,一些大型超载车辆频繁通过,部分桥梁通过车辆为桥梁设计载重的3倍以上,对高铁运营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据统计,2017年全国铁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898人,多为非法上道、抢越道口等造成。去年8月12日京沪高铁北京南至廊坊间,由于铁路安全保护区内地方建筑彩钢板屋顶被大风刮到高铁线路击中动车,砸塌接触网,致部分列车晚点6小时以上,北京南站共有46趟到发列车停运,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严重干扰铁路运输秩序。

钱铭说,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持续加大铁路沿线特别是高铁安全环境隐患整治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2017年,国家住建部、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开展了京沪高铁沿线环境整治行动,并联合下发《关于建立高速铁路沿线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意见》(建督〔2017〕236号),从国家层面对高速铁路沿线环境安全隐患整治提出具体要求。具体到河南省,去年以来,河南省住建厅联合武汉铁路监管局和郑州局集团公司下发《关于建立高速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的通知》(豫建〔2018〕51号);联合武汉铁路监管局、上海铁路监管局下发《关于印发河南省高速铁路沿线环境安全隐患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豫建〔2018〕236号);部署开展了省会铁路沿线、生态廊道、过境干线公路、高速互通立交及出入口区域绿化工作,通过路地联合行动,对省会铁路沿线和重点站区的环境进行了整治会战,集中消除了一批安全隐患,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由于铁路沿线环境安全隐患整治问题容量大、涉及面广、且容易反弹反复,一些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从国家和地方立法来看,现行《铁路法》部分条款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铁路安全管理的需要,如第7条规定,“铁路沿线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协助铁路运输企业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畅通”,与《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的“铁路沿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调和处理保障铁路安全的有关事项,做好保障铁路安全的有关工作”不一致;第13条规定,“铁路运输企业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铁路沿线环境的污染”,而没有明确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防止铁路沿线环境污染的责任。2014年修订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虽然明确了铁路沿线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落实护路联防责任制、防范和制止危害铁路安全行为等方面的责任,但由于在各地方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和配套制度,造成很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管控和处置。

钱铭建议,从国家层面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铁路沿线环境安全隐患整治工作,为实现铁路运输安全长治久安创造良好条件。

首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快推动修订《铁路法》,并依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督促和指导各省区市政府出台相关铁路安全法规,使维护和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成为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和广大社会公众共同的责任;特别是健全铁路与地方政府部门联防与沿线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明确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对铁路沿线环境安全隐患整治的组织领导,依法依规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其次,强化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责任落实,加快建立并落实覆盖沿线各地市、县和铁路有关单位的“双段长”责任制;将铁路沿线环境安全隐患综合整治工作纳入政府环境建设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定期开展工作检查和考核,建立考核追责机制,严肃追究失职责任,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再次,明确社会公众维护铁路安全特别是高铁安全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以及危及、破坏铁路安全行为的具体情形和惩戒标准,发生问题依法严肃处理,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形成有力震慑。

最后,进一步明确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铁路安全宣传、教育和管理责任,建立健全铁路安全法治教育机制,深入开展铁路安全全民法治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维护铁路安全的法律意识,为铁路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进落实《铁路法》修订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南京铁路办事处主任吴向东说:“目前我国的铁路管理是归属铁路总公司统一管理,这就有效保障了铁路的安全运营。铁路管理专业性很高,我们铁路总公司从总公司到铁路局到站段都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管理体系。特别是高铁的运营和管理。高铁350公里,不允许有任何的闪失。”吴向东告诉记者,目前政府和铁路总公司都在推进《铁路法》的修订。特别是高铁大量运营之后,之前的《铁路法》有很多内容都无法适应现行的情况。例如,环境对高铁的运营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一些外部的设施设备刮落到高铁上,导致高铁中断,足可见外部环境对高铁的影响。所以要加强立法,明确高铁运行除了运输企业负有责任之外,高铁周边的各级政府、各个地方、包括普通的公众都是对高铁的运营负有责任的。我们也在推动省一级对高铁安全运营进行立法,目前为止已经有10个省在这方面进行了立法。江苏省也把这项工作列入了今年的立法计划。”

吴向东表示,高铁的建设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目前大量的高铁在投入建设,加之投资的多元化,大量的合资民营企业加入到高铁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高铁建设过程的安全和工程质量,对于350公里以上的高铁,铁路总公司要求由铁路总公司负责建设,为将来的运营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吴向东认为,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有效整合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应急力量,加强统一协调处理,提升了我国的应急救援能力。他建议应急管理部能够作为一个协调各方各部分的平台,推动《铁路法》修订这项工作的落实,同时希望通过应急管理部呼吁社会更多的人员和力量关注《铁路法》修订这项工作。

综合监管

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蔡丽新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补短板”,就是着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将四分之三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不断织密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生态屏障和公共安全四张网,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为确保在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将以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为抓手,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重点中心镇、重点村居集中,带动脱贫攻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要“防风险”,打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越是外部环境复杂、困难挑战众多,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勇于担当、敢于斗争,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淮安地名取自“淮水安澜”,反映了世代淮河儿女祈求安宁、免除水患的美好期盼。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再提淮安地名的由来显得特别有意义。1951年,毛主席指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60多年的持续治理,肆虐千百年的淮河水患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彻底根治,淮安真正实现了淮安。进入新时代,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了新的需求,“安”字内涵也在不断丰富,除了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外,还有消费安全、生产安全、投资安全、金融安全等等。

“我们将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对照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要求,全面系统梳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风险点,聚焦重点领域,落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化解苗头隐患,切实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努力让‘幸福平安’成为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生动注脚,让‘我心安处是淮安’成为全体淮安人的底气和自豪。” 蔡丽新如是说。

电力安全

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舒印彪告诉记者:“安全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特别是在电力领域,这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都是高温高压旋转的物件。要特别狠抓本质安全。所谓的本质安全,主要就是指设备的质量要好、管理水平高、责任制要落实、职工的责任心要强。因为电力造成的事故,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个灾难,所以安全生产这条红线一刻也不能放松,安全这根弦儿要一直绷紧。所以我们要精心维护落实责任,高质量发展。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着力维护好整个系统的安全。提高设备的质量,增强信息化的运维,用科技手段提高运维的水平,增强运维的实力。落实全员紧抓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安全文化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在谈到煤矿安全时,舒印彪说,要把安全作为最大的效益来抓,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我们要把煤矿的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因为这方面涉及到人身安全的相对比较多。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外包队伍的管理,包括资质管理和人员管理等这些相对薄弱的环节,要尤其重视和加强对这方面的管理和关注。”

矿山安全

安全生产 人物两手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复平告诉记者:“由于我们的矿山比较多,所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像前一段时间,巴西的尾矿库事件也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我们大大小小的尾矿库也有四十多座。为此我们做了全面的排查和有效的安排,力保尾矿库有效安全地运行。谈到如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唐复平表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抓,人的安全和物的安全。人的安全主要就是从过去的“要我安全”转变成如今的“我要安全”。同时要提升全员的安全意识。由上至下,要使全员达成安全共识,此外,在安全教育、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安全培训这方面的工作也不可缺少。物的方面,主要就是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加大安全投入,维护好安全的环境。“如果将这两个方面有效结合,那么安全生产工作就能越做越好。当然,随着形势的变化,安全方面也会有一些新的问题产生,那我们就要盯住新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找出应对的方法和方案,从而更好地实现安全生产。”

“知险 防险”建预防双执制

全国人大代表、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总经理吴洪英认为,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在这种大环境下,全社会、企业、一线从业人员也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所以我们现在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识是有的,这也是下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但是分析近几年来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就会发现仅仅具备安全生产意识还不足够,很多生产安全事故背后都存在着“险在不知险”的现象,具体说就是企业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但是不知道如何辨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风险,安全生产风险得不到有效管控,很多职工在作业过程中,不能也不会有效辨识到风险,从而引发生产安全事故。

吴洪英建议,要贯彻国家安全生产工作部署,积极构建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双重预控机制,可以做到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治理挺在事故前面。应急管理部要求,企业应当建立安全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企业应该按照辨识风险、风险分类分级、风险评估、建立风险管控措施、风险公告和培训的步骤,逐步落实安全风险管控。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职工广泛参与进来,职工参加风险管控知识培训、现场风险辨识以及后续的落实风险管控措施,通过全过程参与构建安全生产双重预控机制构建,不仅能提高职工安全生产能力,而且也能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吴洪英告诉记者,攀钢集团高度重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确保这项工作落实到位。攀钢集团按照从下而上和从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好这项工作,先由岗位职工辨识安全风险,形成初步的安全风险清单;然后公司的安环、技术、生产、设备等部门根据职工的安全风险表进行补充,根据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分级形成最终安全风险排查表并按照风险逐一制定管控措施;最后对职工进行培训,让职工知道身边的安全风险及如何对风险进行管控。

吴洪英认为,构建双重预控机制,最关键的是加强职工培训这个环节,只有职工辨识和管控风险能力强了,才能真正构建起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攀钢集团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按照应急管理部要求,这次将对双重预控机制进行深化和完善,预计年底前攀钢集团将会完成这项工作。

航空安全

英雄机组精神 引领川航安全高质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航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海鹰表示,对于刚刚三十而立的川航集团来说,去年赋予他们更特殊的含义,这一年川航集团实现安全飞行30年,这一年,川航集团英雄机组收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并号召全社会学习川航集团英雄机组精神。去年5月14日,川航集团3U8633航班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飞机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有序下机并得到妥善安排。3U8633航班机组被命名为“英雄机组”,机组在降落过程中的每一个操作,堪称中国民航安全史上的史诗级壮举。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英雄机组时指出,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要麻痹大意。民航主管部门和有关地方、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安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李海鹰表示,今年川航集团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要求,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服务的关系,持续夯实“三基”建设,确保民航安全运行评委可控,为民航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川航集团今年还将在成都开通罗马、札幌、赫尔辛基、名古屋等航线,不断拓展川航集团的“朋友圈”。航线的拓展,意味着川航的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更重了,川航集团将弘扬英雄机组精神,坚持安全第一、旅客至上、真情服务的原则和理念,为旅客提供更加安全、经济、便捷的航空服务。

校园安全

保险机制 分散防控校园安全风险

校园是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事关亿万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学生风险事故率急剧攀升。有关资料表明,全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名学生死于食品中毒、交通事故、溺水等事故。由于公众法制意识的觉醒,学生家长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校方与家长就风险事故的处理赔偿很难达成协议,而频频引发各种矛盾纠纷严重影响平安中国建设。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建议:应通过引导保险公司不断创新校责险等责任险产品、调动各方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校责险的承保面和保障金额等方式,合理分散防控校园安全风险。

孙洁告诉记者,201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其中第19条规定,校方应按要求购买的校园方责任险,正是改善政府社会治理方式、合理充分利用保险机制转移校方风险,减轻学校经济赔偿负担,确保学校秩序稳定的极为重要的商业机制。自2002年推行校园方责任险以来,该险种在各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2015年,我国校责险约签发24万份保单,风险保障金额约20万亿元,超过1.5亿学生享受校责险保障。

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急需解决。孙洁表示,这主要包括三点:一是保险公司产品创新不足,险种门类少,难以应对新形势下纷繁复杂的风险。现行校方责任险只是涉及一般责任,并没有涵盖专业侵权责任,现行的校责险同质化严重,特别是不承担无过错责任,无法完全覆盖现阶段风险造成的责任范围。此外,在食品安全、体育运动伤害、校外实习等与学生切实相关的领域,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主险种类很少。

二是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校方的责任难以界定。许多法定国家对校方责任险都是强制实施,反观我国校责险的法律制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从相关中央意见和部委相关条例等可以了解到,我国校责险遵循自愿投保原则,但一些省市在制订细则时又将其列为强制保险,导致各省市校责险的推行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法律的威慑性。由于难以界定学校的责任,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纠纷。

三是保费出资模式混乱,投保无统一规定。教育部规定,校责险保费由学校开办者负责出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公用经费中划支购买校责险,学生每次缴费不超过5元。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各地校责险费用支付来源有很大差异,使得校责险在实施中,存在一定的争议。

基于以上情况,孙洁建议:一是出台政策,引导保险公司不断创新校责险等责任险产品。通过政策引导保险扩大校责险的保障范围,开发运动伤害、食品安全等与校方责任相关的产品。二是完善法律制度,明确各方职责,调动各方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在顶层设计中明确、细化和界定各方在校园风险管理中担任的角色和定位,并适时推出校园方强制责任保险。三是规范保险出资模式,努力拓展保费来源,提高校责险的承保面和保障金额,以商业模式有效化解社会治理中的难题。

猜你喜欢

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坚守一线 勇于拼搏的应急执法人——记无锡新吴区应急管理局王海滨同志
推动应急管理系统党建工作新提升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奋发有为 真抓实干 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恩亿梯EPS应急电源入驻甬台温高速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