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给孩子健康的教育
2019-10-16邵倩
邵倩
【摘 要】 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路上的导向标,可以影响和修正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因此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对孩子的教育异常重视。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对教育的思考和选择,没有意识到只有健康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就如何给孩子健康的教育,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关键词】 健康的教育 原因分析 建议
一、根据孩子的自身素质,科学制定教育目标
常见问题:父母对孩子教育目标的不断拔高,导致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不健康追求。
原因分析:教育目标是对教育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也是教育的预期目的,为教育指明方向,不断激励自己为之奋斗。合理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契合自身能力基础,通过不懈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叫理想,否则,那是空想。但现在,孩子的教育目标中夹杂着过多的“父母意志”,好多都是无限拔高的“空想”。
现在,孩子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家庭教育载体”,承载着父母当年未完成的夙愿和现在膨胀的虚荣心。孩子本是一张“储蓄卡”,重在慢慢累积,却被父母用成了“透支卡”,提前消费。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愿意倾其所有的付出本是好事,但超出孩子能力的攀比拔高,早已远离了培养孩子的初衷,而更像是把孩子当做一个模型,进行肆意的浇筑,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艺术创作”,最终塑造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但这种“完美”要么折戟半路,要么徒有虚名。
建议:父母要“平视”孩子的知识水平,做孩子学习目标制定的参谋,树立正确的“成绩观”,不断鼓励孩子,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助推器。
二、遵从孩子兴趣爱好,精准选择培训课程
常见问题:玩风车、玩纸板、跳皮筋儿……“80年代”那种传统而健康的周末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语文辅导班、英语辅导班、钢琴班、舞蹈班……”,周末的孩子们要么已经在辅导班里,要么就在赶往辅导班的路上,辅导班泛滥成灾、过犹不及。孩子们的周末更像是“赶场子”的“走穴表演”。
原因分析:有一句网络用语是“有一种饿,叫奶奶觉得你饿”,套用一下就是“有一种爱好,叫父母觉得你喜欢;有一种特长,叫爸妈觉得你擅长”。从起初单一的“应试类”辅导班,到现在父母给孩子“铺设艺术之路”的特长班,再从单一的“特长班”到追求“高大上”的“音体美”全方位特长培养,我们的家长患了特长培养的“心魔”。这种凌驾于孩子爱好之上的“特长培养”其实已经成为了孩子的负担。当没时间温习功课,没时间锻炼身体,没时间读书练字学做人时,当充满富态的“小胖子”比比皆是,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时,我们不仅要问“时间都去哪了?”
建议:在孩子特长培养上要理性选择、合理投资。特长培养的目的是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有一定特长爱好,能陶冶情操,热爱生活,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所以特長的选择应建立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之上,因为只有心之所向才不会迷惘。在辅导班层级的选择上要依据自身的经济情况,要向“前”看,不要向“钱”看。
三、实施家校互补共育,促进孩子全面均衡发展
常见问题:注重学校教育、漠视家庭教育的“片面化教育方式”使孩子在教育上“营养不良”。
原因分析:现在,社会将关注焦点几乎都放在了学校教育上,却忽视了人生第一所学校——家庭,忽视了第一任老师——父母,忽视了第一种“学风”——家风。
家风源自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现在一说“家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家庭教师而非父母。但家庭教师不能代替家教,家庭教师的行为不是家教。家庭教育的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家长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它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身心成长的方向。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学校教育就像西药,外服,见效更快;家庭教育更像中药,内调,浸人心脾。但随着经济的高发展,物欲横流已经严重冲击了精神建设的骨架,人们对教育更加急功近利,造成了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的不健康的教育方式,将教育片面化了。
建议:越是经济高速发展,越应强调和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联互通才能造就能力和素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四、把脉“物质供养”和“精神磨炼”强弱,科学调节两者关系
常见问题:偏颇的物质供应堆砌出一个个身体上的“巨人”,精神上的“矮子”。
原因分析:一代“吃过苦”的人不想让孩子再次经历物质匮乏带来的磨难,尽己所能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甚至“穷家富养”,但却忽略了对孩子思想品德、吃苦耐劳精神、抗压能力、工作作风、责任担当意识等的教育和培养,导致孩子的精神世界极其匮乏。
建议:物质生活只是填饱肚子的“事务性工作”,精神世界的建设才是更高层次的“技术性追求”。要把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转移到对精神建设的高要求上来,完成从培养“壮硕的人”到培养“健康的人”的转变。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这九种智力构成。这一理论向传统评估孩子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加德纳的理论为我们家长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为“人何以为人”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这就是“多元智能理论”最有价值的地方。我们要了解和分析孩子,找到他们的潜能和特长,顺势而为,才能正确助力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 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