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学生关联词使用偏误研究
2019-10-16李莉
李莉
摘要:关联词是汉语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使用关联词是得体流利运用汉语的重要条件。留学生由于受到母语、目的语、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汉语关联词习得过程中会产生偏误。本文基于暨南大学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归纳了日本留学生关联词使用偏误的类型和产生原因,以期对关联词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关联词;偏误;日本留学生
汉语中,关联词一般由虚词构成,多用在复句、句群、语段中,用来连接分句与分句或者句子与句子。日本语和汉语连接分句或句子的关联词语用法有差别,使用位置存在差异,语义关系不对等,所以日本留学生在使用汉语关联词时常常会出现偏误。
一、偏误类型
本文将日本留学生关联词使用偏误情况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用词不准
关联词是分句间衔接的重要手段,能明确表示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在所搜集的语料中,很多日本留学生关联词使用不准确,因此造成词不达意的情况。例如:
(1)*我们去的地方都是与南京大不一样的地方,景点的风景、吃的东西而且生活方式都不一样。
(2)*既然有网络,我一个人也能玩。
(3)*我们班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真了不起,会说两三种语言,我真羡慕他们。甚至,他们的汉语水平很高,我努力向他们学习。
例(1)“而且”表示递进关系,这里应该为表示并列关系的“和”或“以及”。例(2)中关联词“既然”一般用在上半句提出前提,后一分句加以推论。这里“有网络”是条件,所以“既然”应改为表示条件关系的“如果”或“要是”。例(3)中“甚至”表示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汉语水平很高”和前面“会说两三种语言”是一类情况,用“甚至”不准确,可用“而且”表示递进的意义。
(二)遗漏或多余
关联词遗漏或者多余也是日本留学生经常会产生的偏误。
关联词遗漏的例子如:
(4)*虽然她的朋友都决定考上大学。
(5)*如果联系在日本的家人和朋友,不得不打国际电话。
(6)*与其坐公共汽车,我走路。
“虽然”的特点是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与之搭配,不能单独使用。例(4)不是完整的句子,所以应该去掉“虽然”或者完善整个句子。例(5)中关联词“如果”表示假设关系,搭配是“如果……就……”,前面分句“联系在日本的家人和朋友”是后面分句“不得不打国际电话”的假设性条件,应在后面分句加上“就”,改为“如果联系在日本的家人和朋友,就不得不打国际电话”。例(6)中“走路”之前应加上关联词“不如/宁愿”。“与其……不如/宁愿……”是常见搭配,表示选择,而后者更加符合说话人的意愿。句子可改为“与其坐公交车,我不如/宁愿走路”。
关联词多余的例子如:
(7)*他高兴我也高兴,但他不高兴我也不高兴。
(8)*所以我的看法既不是女性应该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而又不是女人应该出去工作,与男人一样在经济上独立。
(9)*今后也如果我有困难,她帮助我,如果她有困难,我帮助她。
例(7)中前后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但”字多余,去掉。例(8)中“又不是”已经表示了转折否定的意思,所以表示转折意的“而”字多余。例(9)中“也”字多余,去掉“也”字,改为“今后如果我有困难,她帮助我,如果她有困难,我帮助她”。
(三)位置错误
关联词在句中的位置有时候跟分句的主语有很大关系,分句主语相同时,前一关联词语主要位于前一分句主语之后;当两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前一关联词语主要位于前一分句主语之前。当然,有时候关联词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不受主语影响,比较自由。在复句中,关联词常以配对的形式出现,其中先行双音节关联词的位置比后续关联词较为自由,出现在主语前后皆可,如:“要是我没有空,就不来了。…‘我要是没有空.就不来了。”具体情况根据语境语义灵活运用。
(10)*不但菜很便宜而且很好吃。
(11)+但是,只有你的身体健康才我们觉得幸福。
(12)*不管他们说什么都我无可奈何,这是完全我的错。
例(10)中“不但……而且……”关联的两部分主语都是相同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即“但是”应放在主语“菜”的后面,改为“菜不但很便宜而且很好吃”。例(11)中用到了关联词“只有……才……”,表示條件语义关系,“才”应该放在主语“我们”的后面,改为“但是,只有你的身体健康我们才觉得幸福”。例(12)中“都”修饰的对象是“我”,所以“都”应放在“我”之后。
(四)搭配不当
在复句中,有些关联词是搭配使用,成对出现,相互配合表示句法关系的。如“虽然……但是……”、“既然……那么……”等。日本留学生在使用成对的关联词时,容易搭配混淆,造成句子逻辑关系混乱。如:
(13)*我们学习学了中文半年,所以不太流利,但是他肯定也理解我的感觉。
(14)8因为我不愿意进去,但是我的朋友强迫带我进去,我看了很短的时间,又被迷住了。
(15)*既然乡村很小,但是又肥沃又茂盛。
例(13)中“所以”和“但是”是属于关联词搭配不正确,正确的搭配应该是“因为……所以……”或者“虽然……但是……”,这里应该是“我们学了中文半年,虽然不太流利但是他肯定能理解我的意思”。例(14)中用了“因为”“但是”“又”三个关联词,“因为”通常和“所以”搭配,“虽然”通常和“但是”搭配。这里关联词搭配错误。后面的“又”表示的是重复或者更近一步,此处意义不符,应该用“就”表示立刻马上的意思。所以句子可改为“虽然我不愿意进去,但是我朋友强迫我进去,我看了很短的时间,就被迷住了”。例(15)中“既然”和“但是”搭配不当。通常“既然”和“就/也/还”搭配,表示先提出前提再加以推论。这里应把“既然”改为“虽然”或者去掉“既然”。
二、偏误产生的原因
(一)母语知识负迁移
日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表达方式等都存在差异。在关联词方面,根据日本留学生的偏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母语思维方式不同;二是句法结构的差异。日本学生刚开始学习汉语时很大程度上依赖母语,采用直译的方式学习汉语而产生偏误。而且,日语连接词本身的用法与汉语不同,日本语虽有表示并列、转折、因果、让步等此类意思的词语,但具体的用法与汉语有区别。汉语中很多关联词是搭配使用的,如“虽然……但是……”、“因为……所以……”,但是日语中搭配使用的关联词很少,一般用一个词表示即可,如“℃”就可以表示汉语中的“因为……所以……”,“L/力、L”可以表示汉语关联词“虽然……但是……”,这些差异影响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关联词,从而产生偏误。
(二)汉语本身具有复杂性
汉语语法体系复杂,就关联词而言,他们没有太多实际的词汇意义,只是起着连接贯通的作用。除此之外,汉语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现在有部分词还具有文言文的某些特征。如“而”,它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词,其用法和意义错综复杂。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表示假设,意思是“如果”;“毕业后,他去了深圳,而我选择了回到家乡”中表转折关系;“船上的生活是如何的清新而活泼”,“而”表示并列关系。
汉语主要是靠虚词和语序来表达语法关系,语序的安排和虚词的运用对整个句意和结构有很大影响;同时,汉语讲究意会,所以没有严格的词形变化,对句子的理解很多时候看语境,有时句子是否使用关联词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这些偏误都跟汉语本身语法体系较复杂、很多语素相同或相似、关联词意义和用法比较接近有关,是日本留学生在使用关联词时产生偏误的重要原因。
(三)相关教学因素存在问题
教师、教材、学生是影响汉语教学的三大因素。
教师方面,很多教师没有深入地了解日本语文化背景,没有较强的日本语专业能力,他们对日语中关联词的了解比较少,所以对留学生的偏误不能进行恰当的分析,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那一套。加之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是留学生,可供对外汉语教师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在没有充分进行教学观摩实习和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开始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不足。
教材方面,就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而言,很多教材都采取的是话题式教学方式,配套练习形式比较单一、话题较为陈旧过时。对于关联词,只有在话题中出现时老师才会简单讲解,并没有专门的章节来讲解.相关的练习也不够,仅有一些填空和句式变换这样的简单操练。而且教材相关知识点多是中英对译,关于日本关联词的翻译比较少。很多常见关联词都只是出现在注释中,这对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关联词十分不利。
学生方面,日关联词对日本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很多留学生在不知道关联词是否使用正确的情况下采取回避策略,尽量不用,有的在使用关联词时会寻找意思接近的关联词替代,甚至直接省略,因此产生偏误。
三、关联词教学建议
相关教材编写要适当提高关联词在留学生课本中的比例,不能只是作为注释简单讲解,需根据日本留学生的水平分别编写系列教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线上学习,可以设计相关的App和配套电子教材让留学生全方位地学习汉语关联词。教师应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对待不同背景的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學方式;学生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加强操练,及时巩固复习,培养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文章从日本留学生关联词使用偏误的类型、偏误的原因和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建议三方面作了探讨。日本语与汉语关联词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加上汉语语法体系难度大,这就需要针对教学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提升专业素养。学生要知难而进,积极配合。教材编写要适当加重关联词的比重,加强教材编写的系统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肖奚强,颜明外国留学生汉语偏误案例分析[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3]周刚连词与相关问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6]季剑炜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关联词偏误及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