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机制探索
2019-10-16刘建伟
刘建伟
摘要:论文从分析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问题出发,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等问题,给出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策略中包括注重特色办学、提高理论课程比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传统艺术课程建设、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程等内容,为优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机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国内的高等院校几乎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从各校每年的录取人数、在校生数上来看,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在我国高校发展热门的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其规模不断的扩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主要核心问题是艺术设計专业课程设置与艺术设计自身发展速度、社会需求度之间的矛盾。因此,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寻求使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好的契合艺术与社会发展所需的方法,从而为专业发展寻求更好的途径,是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无特色
艺术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向又包罗万象,如平面设计、环境设计、电脑设计、装潢术设、动画专业、服装设计、展示设计等等。目前,对于大多数院校而言,艺术设计专业在建设中急于求成,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行业、企业与区域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更少有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理论性不足
由于艺术考试的症结,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比例不足。艺术史类专业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中理论内容都应该得到重视。做好理论教学才能更好的提升艺术生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和创造思维。
(三)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足
自2015以来,在“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新形势下,双创教育在高校普及起来,但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缺少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四)缺乏对传统文化、传统工艺课程的设置
当代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因此,专业课程设置上亟待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学中体现中华民族特色,融合本土文化,渗透人文精神内涵,进而让学生具备民族创意和中国特色,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获得更大的成就。
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注重特色办学
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必要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优势与所处地域重申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彰显特色,进而培养出专业技能扎实并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加强对理论课程的建设
艺术设计专业必须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重视理论课程的建设,加强专业理论课程建设是学生树立专业意识、提高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调整增加理论课程的门数、学时、学分,强化考核力度,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学生的设计基础,使其在设计道路上有更长足的发展。
(三)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在设计实践环节更多的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低年级,可以设置观摩课程,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在高年级,开设以设计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合理建构教学结构和课程体系,可以在课程中加入竞赛课程,“以赛促教”,使学生在课程中、在大赛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四)注重传统文化、传统工艺课程建设
在低年级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基础课程,对学生做好文化普及。在高年级结合专业方向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特色文化课程、专题课程。结合地域文化背景,开设传统艺术设计课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开设“鱼皮画设计与制作”课程,“脸谱的设计与制作”课程等等,将传统艺人、传统工匠请进到课堂,将“学徒制”引入到课程建设体系中来,在课程中体现出设计的民族特点、时代的变迁,使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弘扬。
(五)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程
课程建设中要时刻关注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可以与行业企业联合,多听取企业的声音,多借助企业资源优势设置课程。在课程实现上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工作室的创办,为课程的建设与开展提供物质基础。
四、结语
课程体系结构是各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的具体展现,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成败。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在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发展机遇下,积极开动脑筋,打破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瓶颈,优化机制,使得艺术设计专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培养出社会更需要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虹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2]李悝.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研究——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6
[3]左文.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分析[J]大众文艺,2017(17):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