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语文单元整合的教学策略
2019-10-16郑小丰
郑小丰
【摘 要】 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进一步明确教材编辑意图,按教学客观需求,在备课和施教中,视单元为教学单位,构建富有活力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在进行单元备课时需要深入钻研课标,充分吃透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着手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用教师的教读带动学生的自读;在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学每篇课文都应留点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就是单元小结之后,也应鼓动学生就本单元存疑的问题提问,以消除“失误积累”,同时通过拓展阅读体会无限的乐趣。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单元整合 教学策略
系统科学认为每个有机体和客观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的分层次的整体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由于缺乏对单元教学全程研究,学生难以得到不同课例、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所承担的不同训练,学生语文素养难以得到较快提升。因此,笔者结合课程标准进行了初中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的探析。
一、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构建活力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的教学单元是一个综合的教学单位,每个单元有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和训练重点,各单元的主题与训练点连接起来,组成教材的训练体系。也就是说,按单元编排能使语文学科呈现自身特点和科学序列,单元内各篇课文是字、词、句、篇的集合,体现了横向序列;课类之间、单元之间又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纵向序列。这样,由横向到纵向,由单篇到单元,再由单元到全册,由全册到全套,分步落实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的教学要求。可见,语文教材的体例彰显了一个明确的编写意图:视单元为教学单位,按单元组织教学。然而,有不少语文教师单元意识不强,备课、上课的着眼点囿于独立的单篇,忽视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没有把单元内部结构各构成部分,通过精心的教学整体设计加以科学有机的组合而构成整体合力,使单元内篇与篇、课类与课类之间处于“油水分离”状态;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不到协调发展,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进一步明确教材编辑意图,按教学客观需求,在备课和施教中,视单元为教学单位,把三维目标的确立、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学程序的安排、课程资源的整合、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反馈与控测等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构建富有活力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
二、着手单元整体设计,用教师的教读带动学生的自读
教师在进行单元备课时需要深入钻研课标,充分吃透教材,在胸有成竹地分析把握全单元整体内容之后,从学生实际出发,着手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基本形式就是用教师的教读带动学生的自读。教师的教读要有利于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的目的。运用基本形式进行单元教学,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教读与自读的关系,而成败的关键又在教读是否得当。成功的教读必须符合两点要求:
1. 揭示并掌握本质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单元内各篇文章或内容不同,或写法各异,但它们之间必有共同的特点。找到这个共同点,就是发现了这一类事物本质的带有规律的东西。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反复熟读、探究思考,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个本质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就有可能去较好地自主学习另一篇课文。
2. 重视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致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读课不是全由教师来讲授知识规律,让学生被动听讲。在教读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使用工具书和相关课程资源,“听、看、想、记”结合,“耳、眼、手、脑”并用,积极质疑,主动答问,使“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习习惯。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拓展阅读体会无限的乐趣
在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学每篇课文都应留点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就是单元小结之后,也应鼓动学生就本单元存疑的问题提问,以消除“失误积累”。每上完一节课或一单元,要强调学生按教材要求或学习需要做练习,因为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培养都要靠练。但不能搞题海战,教师要下功夫研究习题,精选精练,以求事半功倍之效。在学生完成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学习之后,为了进一步拓展延伸学生所学知识,升華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我设计了自由阅读课。阅读课上,学生可以看,可以摘,可以写。首先教师可根据所学单元内容,布置阅读相关配套教材。其次学生根据布置的任务开始阅读,可以做摘抄,可以写体会。最后在当堂课剩余5分钟左右时,让学生谈一谈:通过今天的阅读有什么收获?目的是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给阅读能力稍弱的学生做示范,让他们懂得阅读可以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总之,单元整合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整合了教学目标,使泛化的目标变得更具体且明晰。促成了教与学和谐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通过大量阅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