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抢跑,IPO可否破解盈利难题
2019-10-16李晓光石丹
李晓光 石丹
靴子终于落地。
2019年8月25日晚间,人工智能企业旷视科技在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此前不断有传闻称旷视科技将登陆二级市场,旷视科技均未作出明确回应。
在业内,旷视科技与商汤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并称为“CV(计算机视觉)四小龙”。一级市场上,它们也是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公司。
无论是从融资速度、还是从融资规模来看,商汤科技无疑是“四小龙”中走在最前面的,但如今AI第一股的稱号,似乎要被旷视科技收入囊中。
公开资料显示,旷视科技成立于2011年,是以计算机视觉起家,初代产品Face++是可以提供一套人脸检测、人脸识别、面部分析的视觉技术服务。
2019年1月,旷视科技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架构Brain++,它是整个旷视科技的底层架构,为算法训练和模型改进提供算法支持。
据了解,Brain++具体包含人工智能基础架构 (Brain++ Infrastructure)、人工智能计算与数据平台(Brain++ Platform),与核心的人工智能训练与推理引擎(Brain++ Engine)。
成立八年来,旷视科技先后融资超过12亿美元,在D轮融资后,旷视科技估值已达40亿美元。根据招股书信息显示,阿里系持股占比29.41%。
针对旷视科技为什么选择在港股上市以及后续发展规划等问题,《商学院》记者向旷视科技方面发去采访函,对方回应称“公司正处于静默期,不便接受采访。”
半年亏损52亿元?
一家企业一旦上市,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旷视科技提交的招股书终于使得外界窥探出其“庐山真面目”。
从招股书来看,旷视科技保持着高速的增长。2016年至2018年收入分别为6780万元、3.132亿元、14.26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58.8%。2019年上半年收入为9.49亿元,同比增加211.1%。
营收不断增长的背后,亏损也在加剧。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旷视科技对应的亏损分别为3.43亿元、7.58亿元和33.52亿元。
尤其在2019年上半年,其亏损额度达到了52亿元。有着这样的财务数字,外界自然又将旷视科技与“流血上市”联系在一起。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招股书中,旷视科技提到,大幅度的亏损主要是由于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及持续的研发投资造成。
“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是指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收益或亏损,包括: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旷视科技在招股书中解释。
在2016年、2017年及2018年,旷视科技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分别为2.392亿元、5.894亿元、30.453亿元。在2019上半年,该项为51.214亿元。
如果剔除此项因素的影响,旷视科技2018年的经调整净利润为3220万元,2019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为3270万元。简单来说,旷视科技的亏损并非是企业经营性业务造成的。
根据招股书数据显示,旷视科技在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毛利率分别在 65.2%、64.6%。那为什么在营收的高速增长之下,旷视科技的利润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呢?这还要归结于旷视科技巨大的研发成本。
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研发成本高是当前人工智能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据了解,旷视研发开支自2016年的7820万元增加至2017年的2.05亿元,在2018年进一步增加至6.13亿元,分别占2016年、2017年及2018年总收入的115.3%、65.6%及43.0%。
旷视科技研发开支由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2.35亿元增至2019年同期的4.68亿元,分别占该等期间总收入的76.7%及49.4%。
在招股书中,旷视科技称,预期研发开支会持续增加。“倘若我们未能录得充足收入及管理开支,我们日后或会继续产生重大亏损,未必能实现并保持盈利。”旷视科技在招股书中写道。
如何破解盈利难?
自“阿尔法狗”(AlphaGo)完胜人类围棋顶尖高手后,有关人工智能及人工智能应用的讨论就从未停歇。一时间,贴着人工智能标签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尽管估值一涨再涨,但人工智能企业始终躲不过盈利难的困境。 在杨歌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太长;二是消费者对人工智能认识不足。
“从理论研发、理论与技术结合、技术和工艺结合、调试工艺形成一个可用的模块、模块组装,到模块形成项目体系,再到项目体系商业化,人工智能是一个极长的产业链条。 ”杨歌表示。
因此,人工智能企业很难在商业化上做到立竿见影。另一面,大众目前对人工智能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需要企业去花费精力教育市场,进一步拉长了变现的周期。
那么旷视科技的营收又从哪里来呢?
根据招股书显示,旷视科技的收入主要来自个人物联网解决方案、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以及供应链解决方案。
从每一个细分领域来看,消费电子的收入来源主要分为线上认证和智能个人设备。
线下认证主要为用户金融服务、互联网打车等场景,进行人脸识别和身份核实。根据灼识报告显示,预计线上认证的市场规模将由2018年的3亿元增至2023年的17亿元,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
因此,智能个人设备成为营收的重点,主要包括与智能手机、汽车及其他智能个人设备有关的计算机视觉应用。
城市物联网是2018年国内计算机视觉最大的垂直细分市场,原因在于较早的商业化和政策支持,主要包括用于公共安全、运输安全、交通管理、智慧社区及各种其他相关商业用途的计算机视觉解决方案。在这一领域,旷视科技的定位是提供软硬件服务的上游企业。
供应链管理这一业务本质上就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赋予机器人自动处理拣选、搬运、分类及装货的能力。
根据收入构成来看,旷视科技的营收主要来自城市物联网领域。2019年上半年,旷视科技来自个人物联网解决方案、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以及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收入,分别为2.08亿元、6.94亿元、4696万元。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贡献的收入占比达到73%。
从市场规模来看,城市物联网也是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根据灼识报告显示,中国智慧城市及社区管理垂直领域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18年的144亿元增至2023年的13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56.1%。
在这样一个极具前景的领域,旷视科技未来的收入占比会不会继续增长呢?旷视方面并没有回复记者的采访。
旷视科技会何去何从?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拥有592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计算机视觉与图像领域企业数量为146家,占总数的24.7%,占比最大。
“对于所有计算机视觉类人工智能公司来说,如何通过产品自身的价值势能撬动足够多的系统集成商作为渠道,从而打穿客户的终极应用场景是关键。”九轩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亿舟向《商学院》记者说道。
在他看来,计算机视觉企业最终市场表现如何,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确定性,更取决于其下游系统集成商制定全方位解决方案的落地能力。
“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往往具备上游能力(技术壁垒)而缺乏下游服务的能力和认知,所以容易膨胀和趟坑。”刘亿舟进一步表示。
目前,旷视科技的商业落地场景主要包括三个领域:安防、金融、移动,显然这些落地场景是不足以支撑旷视科技发展的。未来,旷视科技需要找到更多的落地场景。
根据中科高服《2019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570亿元。其中,安防市场份额最大,占比高达53.8%。
因此安防这条赛道也最为拥挤,国内所有定位“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公司几乎都有参与,它也是旷视科技营收的主要来源。
公开资料显示,在这一领域,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已经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与这些传统势力直接竞争,对于旷视科技来说,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
而进入安防市场的跨界巨头也越来越多,2018年华为正式进军安防领域,并宣布三年内把安防业务做到全球第三。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优势,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推出了“ET城市大脑”项目,另一巨头的腾讯推出了优图(优图是腾讯旗下的机器学习研发团队,专注于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深度学习。在人脸识别、图像识别、医疗AI、交通、OCR等领域积累了领先的技术水平和完整的解决方案),安防领域的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
已经提交招股书的旷视科技,会如何应对这一系列难题,《商学院》也将持续关注。
天九说:人工智能是“星辰大海”,但跨越之路布满荆棘
當下,“人工智能”是最火热的领域,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它正带来技术、公司组织、产品等等多方面的影响。
AI正变得无处不在。
作为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四小龙”之一,旷视科技预备IPO的消息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一旦它顺利上市,将会成为在港股上市的首家人工智能企业。这样的消息既让更多在此赛道上“奔跑”的年轻创业者坚定了信心,也让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商业化成为可能。
不过,这需要等到旷视科技成功IPO,且能守住40亿美元的估值,否则,不仅会影响旷视的市值,更会带来资本市场对此类人工智能企业价值的再次评估。
目前,旷视科技的商业落地场景主要包括:安防、金融、移动。根据艾瑞咨询《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在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各产业份额中,安防的占比超过一半,其次是金融的15.8%。根据中科高服《2019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570亿元。其中,安防市场份额最大,占比高达53.8%。
但这条赛道上不只旷视,安防作为目前AI最大的应用领域,人工智能“四小龙”都已入局。另外,这一领域还有诸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跨界”玩家有诸如阿里、腾讯等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与这些企业直接竞争,旷视需要准备好足够的资金和“战斗力”,这对旷视来说,前路并非坦途。
在资本市场上, “赚到钱”和“资本的耐心”谁会胜出,我们也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