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仅12分钟

2019-10-16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家务劳动小学生

2019年6月10日,有媒体报道称,我国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情况突出。而据不久之前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

对于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有家长表示:“孩子在家基本没怎么劳动,每天吃饭要家长盛,书包也要妈妈收拾。他自己能穿衣服、洗漱我就知足了。”“孩子能自己洗澡洗内衣,我规定她每周洗一次碗,此外就没有别的家务劳动了。”孩子为何不做家务?很多学生、家长表示,不是“不爱劳动”,而是“没时间”“不会劳动”。除此之外,还存在学校劳动教育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社会实践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等问题。

不必把體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起来

青少年不劳动、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的现象,确实较为普遍。但是,如果把劳动仅局限于体力劳动,或者一提起劳动就是叠衣服、洗袜子、刷碗、扫地,是不是窄化了劳动的内涵?对学生来说,当然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应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也应该热爱劳动。但是,把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割裂开来乃至对立起来的做法,显然也是不客观的。

从“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从“成由勤俭败由奢”,到“一勤天下无难事”,中华民族不仅热爱劳动,更对勤劳、勤奋、勤俭有一种融入血液般的信仰。所谓的勤与劳,就包含丰富含义,既有动手层面的劳动,也有动脑层面的劳动。比如古人所称的“宵旰忧勤”中的“勤”“宵旰忧劳”中的“劳”,就不可能只是干体力活。

即便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模范,所做的也不只是体力劳动。比如,一些被誉为“匠心筑梦”的大国工匠,他们让人震撼的,是对职业有热忱,对劳动有热爱,以及掌握了炉火纯青的技艺。“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如果只是简单重复“低级”劳动,而没有创新精神,没有日复一日的钻研,就不可能成为大国工匠,也不可能被评为劳模。

对新时代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所承受的压力似乎也更大。这体现在脑力劳动更多样化,压得孩子喘不过气,究其因,脑力劳动有时比体力劳动更累。劳动是包罗万象的,不是只有干家务才是劳动,孩子做功课也可归为劳动的范畴。时代在变,劳动精神永远不变,崇尚劳动,就应该反对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对立的观点。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动起来就值得赞赏。

劳动不仅仅是家务劳动

学生劳动时间少、劳动技能差,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造成的。然而,就算让孩子在家劳动,大多也是从事洗碗、倒垃圾、搞卫生和做饭等家务活,但劳动教育绝不仅限于这些。

例如,德国的小学劳动课叫常识课,每周4节,两节是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等手工劳动。到了高年级和中学,每周两节必修,3~4节选修,会教授电子、木工、塑料加工、材料检查等生产劳动和就业的理论知识。而孩子在家的劳动时间和内容,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之一。日本的劳动教育,学科课程包括社会、地理历史、公民学科、家政等等,小学要求的是积极参与自然体验、社会体验,如志愿活动、学生会活动等学习活动。

也就是说,劳动教育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绝对不是家庭内部就可以解决的,这是需要被重视的重要教育问题,法律、学校、社会都应在其中承担重要的责任和角色。劳动教育不是为了完成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任务,而是为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掌握必须具备的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也都能在其中得到培养。小学生每天劳动12分钟,是对劳动教育认识的狭隘、学校劳动教育的不足、社会劳动观念的滞后等综合因素造成的,不能只让家长背锅。为了孩子能更健康地发展,希望劳动教育能被正视,在更多地方以更多形式被真正开展起来。

猜你喜欢

家务劳动小学生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爱她就让她学做家务
热爱劳动
不爱做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