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课本剧编写初探

2019-10-16李辉李青平梁阜球

教师·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剧本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本剧

李辉 李青平 梁阜球

摘 要:湖南省涟源市第二小学开展课本剧研究12年,在编、排、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中,作者越来越发现开展课本剧教育实践对培植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国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本着以课本剧为载体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体系,学校以课本剧推动新课程改革,对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本剧;剧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2-0022-02

小学课本剧属儿童戏剧。儿童戏剧是戏剧的一个分支,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演出,适合于少年儿童鉴赏的戏剧。我们所编写的小学课本剧大都是由教材内容改编,也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根据活动内容编写成短剧,在课堂中演出。

一、开头要单一,入戏快,悬念强

一部几分钟的课本剧,不可能像几十集的电视剧那样,开头布下几条线,到时候才慢慢收拢。课本剧一开场就要接触主题,要单一、醒目、入戏快,在一瞬间发生激变,迅速达到高潮。我们编的童话剧《彩乌鸦  金狐狸》开头就是老乌鸦站在树上,看着自己掉在树下的肉,破口大骂老狐狸,怨气冲天。其他动物不但不同情,反而幸灾乐祸,讥讽嘲笑它。这就更加激化了老乌鸦和狐狸家族的矛盾,使故事迅速达到高潮。这种开头方法,可称为冲突法,目的是快速入戏,不拖泥带水,第一刀就切在接近高潮的那一點上,把小观众迅速带入一个新奇的幻觉世界。

一部短短的课本剧,要想让学生们喜欢,要想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除有好的开头外,还要讲究悬念的设置。我国古典章回小说每讲完一个故事,就巧妙地设置一个悬念,吊起读者胃口。童话剧《还不会飞的小燕子》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湘西山区还有木板屋的地方。夕阳西下时,燕妈妈要外出找吃的,吩咐小燕子要格外小心,千万不要掉下窝去,因为那里有蛇,掉下去就没命了。而单纯活泼的小燕子并没把妈妈的话当作一回事。这样设置悬念就易引起观众对小燕子命运的关注。小燕子会掉下窝去吗?蛇会吃它吗?如真的碰到蛇,谁来救它呢?小观众很想了解个究竟,就产生了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精彩的戏剧总是一边设置悬念一边解决,再设置新的悬念,再解决。如此循环,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扣动观众的心弦。

二、故事情节新奇,富有儿童情趣

故事和情节是有区别的。“留守儿童出去了,她奶奶跟着出去了。”这是故事,是按时间安排的事件的叙述。“留守儿童哭着出去了,她奶奶很担心,紧跟着出去了。”这是情节。虽然也是事件的叙述,但重点在因果关系上。没有故事,不可能构成情节;相反,没有情节却可以构成故事。有新奇情节的故事才是精彩的故事。故事通过人物表演出来是戏,但不一定是好戏。精彩的故事精彩地演出来才是好戏,好戏必定有新奇的情节。观众喜欢看武松打虎而不是打猫,喜欢看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而不是倒拔胡萝卜。喜欢新奇的事物是人的天性,孩子们更是如此。

我们编导的《天那边的呼救》,孩子们很喜欢。究其原因,是这个戏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它新奇之处。故事发生在1997年,欧洲芬兰首府赫尔辛基一名女大学生苏珊在网上紧急呼救。她因半夜在图书馆的互联网上搜集信息,突然旧病复发,双腿剧烈灼痛,一步不能行走。这一层楼只有她一个人,离她最近的电话机在走廊上。无可奈何,只有网上呼救才有最后一线生的希望。于是她挣扎着,竭尽全力按键,打出几行黑色粗体大字,说明她呼吸困难,左半身没有感觉,请求好心人帮忙。远隔重洋的美国得克萨斯州登顿县12岁男孩桑恩得到了这个信息,弄清真相后和母亲商量,决定打电话给本地县政府,请求政府出面,解救苏珊的危难。4天后,芬兰赫尔辛基向美国登顿县致谢,多亏那位互联网上的朋友,苏珊已获得医疗救助,平安无恙。这样的新奇故事只有在当今的网络世界才会发生。网络把整个世界联成一家,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温馨、更繁华。

把这个故事再现在舞台上,表现手法也是比较新奇、富有儿童情趣的。教材里有两幅图画,一幅是芬兰女大学生苏珊艰难地在网上呼救,另一幅是美国男孩桑恩两眼紧盯电脑屏幕在冷静地想办法。舞台上的表现是:两张课桌并列左右,课桌前分别挂着写有“芬兰”和“美国”字样的硬纸板,桌上放着模拟的电脑。扮演苏珊和桑恩的孩子在电脑前有模有样地操作、表演。他们间横着大西洋,相隔千万里。为把他们发出的信号、台词有机地联系起来,剧中添加了一个角色:节目主持人——飘逸的仙女。她腾云驾雾来到课桌中间,不,是飘到大西洋上空向观众传递信息。最后,芬兰的紧急救援人员赶到苏珊所在的图书馆救出了她。再过几天,苏珊飞抵美国,向桑恩深表感激之情。中国蒙古民歌《吉祥三宝》将整个剧联成一气,演员和观众都兴致勃勃。情境、人物、语言都充满了儿童情趣。

三、既保持原作精髓,又有创意、开放性

我们编导的课本剧大都由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改编而来,改编是一种再创造,要有新意,有开放性。再创造通过设计情节场景、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三方面,运用舞台形象的一系列活动,在观众心里造成一个新的幻觉世界。

《虎大王开会》是湘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叙事性课文,原作仅200多字,体现了小蜗牛的机智可爱。改编时,着重设计了主角虎大王和小蜗牛的矛盾冲突。虎大王代表恶势力,小蜗牛代表弱势群体。其他动物各有性格特点,如大象正直,乌龟憨厚老实。戏的开头,是新添的角色奥特曼为虎大王鸣锣发开会通知。奥特曼是孩子们心目中力大无比的动漫形象,他居然为虎大王鸣锣、维持会场秩序,这烘托出虎大王是多么厉害。奥特曼在通知中特别警告小蜗牛,如它慢吞吞不按时到会,虎大王一脚就要把它踩死;而小蜗牛毫不畏惧,仅嫩声嫩气回答一句“知道了”,好像它早就有对策似的,小观众却一直为它担心。开会时间快到了,其他动物都按虎大王的规定按时到会,只有蜗牛还没到。虎大王凶相毕露,动物们为它求情。矛盾冲突中展现了众动物的不同性格,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时间在一秒一秒地过去,故事达到高潮。众动物你看看我,我望望你,都为小蜗牛捏一把汗。生死攸关时刻,故事发生激变。不知从哪里传来蜗牛的声音,说它早已到会。原来小蜗牛睡在袋鼠的口袋里,连袋鼠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喜剧性的结尾引起众动物哈哈大笑,而虎大王目瞪口呆,奈何不得。弱小机灵的小蜗牛战胜了凶狠骄横的虎大王。这强化了矛盾冲突,又保持了原作精髓,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因剧情变化而时时处于一种新奇有趣的审美感受中。

四、语言个性化、儿童化,富有动作性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剧情发展,表现人物个性,要求简练明白、通俗自然、口语化。语言个性化是指语言要符合剧中人各自的身份、年龄、气质、性格,不可千篇一律、千人一腔。而课本剧的语言还要求儿童化,要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欣赏趣味。

我们在编写《幸福是什么》(B版)时,说到有一个剧中人叫阿龙,他在国外办了个机器人制造公司,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小学毕业15年后回校看望班主任柳老师,送给柳老师一小盒礼物,和清凉油盒子差不多,里面却装有800多个微型机器人,柳老师问这有什么用。第一稿阿龙说的台词是:“这机器人可以钻进高血压病人的血管里,帮助清除垃圾,使血管畅通无阻。”实践中学生们对这样的台词没有兴趣,这超出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后来改成:

阿龙:“柳老师,我送件礼物给您,表达我的心意。”(拿出一个清凉油盒子一样的东西送给柳老师)

阿凤:“这么小,什么宝贝?”

阿龙:“这是微型机器人,比蚂蚁小得多,这盒子里装有800多个。”

柳老师 :“这有什么用呢?”

阿龙:“如果您的学生偷懒,不爱学习,就放一个到他身上,给他抓痒痒,刺激他的大脑,他就爱学习了。”

柳老师:“这么神奇,太好了!”

听到上面的对白,学生们乐了。他们还以为真的有了这样的机器人。

戏剧语言要富有动作性,是指通过对话引起人物情感碰撞,由此引起人物心理和外部动作的变化,推动剧情发展。人们平常说话除闲谈外,都是有所为的,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请你借圆珠笔给我用一下”或“我并没有背后讲你的坏话”,等等。剧中人的台词,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目的更集中,情感色彩更浓厚。剧中人都有一种意志,为实现他的意志,必须和周围的人发生一种交涉状態。特别是和他的对立面,总处于一种矛盾境地。这就迫使剧中人不得不用说话这一工具,帮助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管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直截了当也好,话里有话也好,声嘶力竭也好,都是为了达到目的,彼此造成纠葛。纠葛解决了,话也就说尽了,戏也就完了。所以戏剧语言必须富有动作性,没有动作性的语言都是废话,我们要毫不吝惜地将它删去。

五、尝试编写

一般说,学生们喜欢看童话、小说及故事之类的书,不喜欢看剧本。为加强剧本的可读性,我们对人物上、下场的传统写法改变一下;不是某人物上、某人物下,而是用一种描述的手法来替代。这样读起来故事更有连贯性,语言灵活,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如《游子吟》(古代版)母亲和儿子上、下场是这样写的:

母亲捧着包袱慢步走出来。坐到桌旁,打开包袱,取出需要缝补的衣服,眯着老花眼,吃力地穿针引线。

儿子拿着一本线装书念着,走到母亲对面坐下。

…………

儿子扶持母亲走向里屋。

参考文献:

[1]李宜山.写戏常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

[2]陆  军.编剧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剧本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本剧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初中英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实施和构建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自导自演,用“剧本”提升欢爱指数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