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价值取向下的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2019-10-16许庆
摘 要: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对中学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现阶段中学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旨在营造师生、生生之间和谐有效的课堂。生态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现代教学模式,它的存在、发展、完善要靠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关键词:生态价值;中学;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8-006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8.055
生态课堂是以内生态体验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类生态之间的圆融互摄,是师生学习和生命成长的三重生态场。因此,在中学教学的进程当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自身内部情感的变化及表达,也要从外部给予学生鼓励,内外统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创新式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中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的难度和知识的记忆程度,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内容讲解时,对于相关知识的开展,往往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由于不能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并且相关知识点的难度较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显得吃力。由于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造成问题的堆积,不利于挖掘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造成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死板式吸收。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较为死板,无法及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合作管理意识淡薄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略显被动,这在中学的学习课堂上也是十分普遍的。学生也习惯于在课上以听众的角色参与进来,对于知识学习的热情不高。教师课上讲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经过大脑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养成自己探索的好习惯。学校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欠缺。另外,学生学习大多是一个人学习为主,较为封闭。
二、基于生态价值取向下中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创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进入生态体验之境,体验者去感悟人与环境及生命现象时,大脑的智力中枢、情绪情感中枢都被激活并融通。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地去感知其学习的外部环境,通过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保证课堂上能够学有所得。通过合作的方式学习,与他人进行协作配合,进行相关的交流。活动过程中不仅有利于自身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到新的思想,新的思路,从而创建一个高效的课堂,成立小组与学生之间的分配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有利于增强合作意识,增进彼此的交流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增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学习。通过合理分配任务,明确自身职责和任务,在讨论的过程中也会尽量去释放自身的思维和扩展自身的思想,来达到统一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利于增强合作意识,明确合作的目的,通過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增进了彼此的交流,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三、基于生态价值取向下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
内生态是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即学习能力因素和心理因素。因此重点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走上课堂,作为课堂主体,讲解自己心目中的中学课堂。通过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或者是不同的学习团队,来给他们分配相应的多样化课题,让学生尽情地进行讨论,从而利用网络资源和媒体方式,创新教学的授课方式。例如,在学习中学知识中较难的部分时,往往有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可通过小组分配合作的方式,探索多种解题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合作共赢课堂
通过与小组内成员的激烈交流和讨论,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解题方法,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新的学习内容时,要注重之前知识的联系。教师就可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自由组队,成立四人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安排学习任务。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认真观察每个小组的动态,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到小组探究中。
生态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对现阶段中学教学的创新和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师生、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从而创建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通过生态体验式教学,达到一个内外平衡的状态,不断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让中学教学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课堂的有趣性,通过积极调动自身的各项感官,让自身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构建一个和谐欢快的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法)让.梅松纳夫,迈松纳夫,等.群体动力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美)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薛晓静]
作者简介: 许庆(1964.9— ),男,汉族,江苏无锡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