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懂装不懂”的教研风气违背“共生效应”

2019-10-16董业娜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9期
关键词:南郭先生备课组风气

董业娜

成语典故“滥竽充数”,讲的是南郭先生不懂装懂、欺世盗名,最终落得个逃之夭夭、遗人笑柄的故事。而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却是经常出现了个别教师“懂装不懂”的怪现象,对一些问题,他们心知肚明,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吾知,吾不言”,这种风气同样令人诟病。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教师的成长同样需要“共生效应”。教师间良好的合作既有利于保持教师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益,还能弥补各自的短板,积蓄能量,更有利于教师个人事业的成功,还能增加工作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教学管理中,学校要求每周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都要进行集体备课、听评课、教育论坛等活动,这是教师智慧共享,取长补短,专业发展的最好时机与平台,大家都应该积极参加,大胆发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相互启发,多赢共长。然而,个别教师却“懂装不懂”,是怕说出真话,指出同事的不足或错误,伤了“面子”,影响和气;还有个别教师“懂装不懂”,是自私保守,怕把自己的智慧共享了,自己班级成绩就落后了,因而噤若寒蝉,少说为佳;另外当某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向其寻求解答时,即使知道该问题如何解答,也不会立即解答,而是用一句“让我想想”的柔性语言,虚与委蛇,婉言推脱了之。

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一句名言: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多与优秀的人交往,多受他们的影响,能让你变得更优秀。如果你已经很优秀了,再与优秀的人交往,那么你们就能产生共生效应,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所学校、一个备课组的力量,远远超过各个部分孤立机械相加的水平。而“懂装不懂”的教研风气不可小视:一是败坏了良好的教研生态,影响教师专业提升,也影响了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二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也一定程度上涉及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就学会了口是心非,学会了揣摩他人心思,不仅让诚信教育大打折扣,也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总之,“懂装不懂”不仅是在作假,也会对教育产生误导。

破除教师“懂装不懂”難题,关键在于锚定病根,靶向发力。一是建立正向评价机制。在教师年度考核评职晋级中,注重多元评价、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既重视教师个人业绩,更不忽视备课组捆绑量化的作用,引导全组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二是优化教研管理。增强教师对教研的认同感,教研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帮助教师克服教研“可望不可即”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尊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个体差异,使每次活动中老中青教师都有所得。三是强化担当意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懂就是懂,不懂就不懂,既不当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也不当故弄玄虚的“假明白人”。面对同事提出的问题,懂就与他人分享,不懂就虚心向他人请教,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懂”与“不懂”。大家在智慧碰撞中,在明辨是非中,收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反对“不懂装懂”,增强危机意识,加快知识更新,增强育人本领;也要反对“懂装不懂”,敢于担当,勇于进取,胸怀坦荡,争做“四有”好老师。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南郭先生备课组风气
唉,真是报应啊
备课组长的定位
风气
滥竽充数
风气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新课程下,关于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推动区域备课组建设持续发展的若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