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账户理论的校园借贷风险防控研究

2019-10-16杨宁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风险防控大学生

杨宁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其产物“校园贷”近年来问题频发。以理查德·塞勒的“心理账户”为理论框架,以天津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大学生为对象,通过横断面调查的实证研究,了解大学生对校园贷等网络借贷问题的认识,分析网络借贷心理账户与大学生心理症状、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相互作用机制,从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多个层面提出可行性方案,引导大学生进行信贷决策,规避高风险校园贷,培养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

关键词:校园借贷;风险防控;大学生;心理账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1-0084-02

近年来,大学生金融服务成为P2P金融发展中最快的产品类别之一。它能够帮助在校学生轻松、便利、快捷地通过网络提交资料、审核、支付一定手续费,进而获得信用贷款。但网络金融服务是把双刃剑,它的办理便利、贷款门槛低、审核不严易致大学生网络借贷激增。再加上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风险意识不强,自控能力又相对较差,很容易产生不恰当的借贷行为,不理性的借贷和消费方式甚至导致“带血”的校园贷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校园借贷行为的产生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措施,规避不理性的借贷行为。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引入理查德·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人们不仅有对物品分门别类的习惯,对于钱和资产,人们一样会将它们各自归类,区别对待,在头脑中为他们建立各种各样的账户,从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这种做法经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因此人们通常感觉不到心理账户对自己的影响。但人们如何将收入和支出归类,却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消费决策。

据此,理查德·塞勒先生提出了影响心理账户理论研究的三个因素,即收入来源、收入支出、对心理账户的核算频率。而在许多针对校园贷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其视角大多是从教育、心理、法律等角度展开。而本文通过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研究,将经济与心理相结合,专门从特定视角进行探究,填补了在此方面的空白,并贯彻理查德·塞勒的其他行为经济学理论,如“助推”“行为生命周期假说”等,以此来寻找解决校園借贷问题的突破口。

一、校园借贷概述

校园借贷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分期付款作为支付方式的网购平台,主要通过支付方式的革新实现小额度的信贷服务业务;二是品牌电商平台开设的信贷服务模块,具有支付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因品牌信誉的保证,在还贷方式、利息核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法律服务保障;三是以网络端或移动端为载体,直接为大学生提供不同数额、不同用途、不同信用保证的信贷平台,即“P2P”[1]。

2016年,“大学生网贷”被列入高校教育年度十大热点,引起教育工作者、法律界人士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其背后蕴藏的法律、心理、行为、经济原因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天津市两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心理账户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大学生校园借贷行为的认知、心理和影响因子,为校园借贷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分层抽取天津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2所高校的972名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其中,男生429名,女生543名工科类学生占34.4%,理科类22.63%,文科类23.75%,艺术类19.22%。大一学生占31.25%,大二62.82%,大三4.81%,大四1.12%。1.73%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小于1 000元,3.22%在1 000~3 000元之间,26.52%在3 000~5 000元之间,41.86%在5 000~8 000元之间,17.96%在8 000~10 000元之间,7.57%在10 000~15 000元之间,1.14%大于15 000元。

(二)调查方法

根据理查德·赛勒的心理账户理论,从收入来源、收入支出、对心理账户核算频率三个方面设计大学生网络信贷心理账户问卷,包括收入来源、支出项目与金额、月生活费数额以及心理账户核算频率等条目,记分方式为likert五级评分,正式调查前抽取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预实验,信度、效度好。

三、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校园借贷行为及认知

1.大学生消费情况。972名大学生中,1.94%的大学生月消费500~700元,2.73%月消费700~1 000元,8.78%月消费1 000~1 500元,37.79%在1 500~2 000元,35.08%在2 000~3 000元,13.68%月消费高于3 000元。

2.大学生借贷行为。972名大学生中,产生借贷行为的占38.59%,未贷款的占61.41%。

3.大学生对借贷的认知。972名大学生中,大多数人(83.57%)并不了解校园借贷,15.71%的人基本了解校园贷,仅有0.72%的人对校园贷较为了解。其中,全体调查对象都知道花呗,而京东白条、借呗等占20.59%,知道趣分期、优学贷等占1%~3%。对于校园借贷的相关法律和风险的认识,以及相关的理财知识方面,63.57%~73.64%的人对相关知识基本不了解,仅3.74%~5.25%的人非常了解。对于家庭、学校是否有意识地为高校学生普及过相关知识以及家庭和学校是否承担宣传义务方面,学生普遍(96.7%)表示,他们并没有从家庭或学校的宣传中收到显著益处,同时也认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应当承担相关义务。

(二)大学生校园借贷心理账户分析

根据理查德·塞勒的心理账户的相关理论知识,从收入来源、支出方向及心理、账户核算频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收入来源。收入来源主要分为四方面:父母提供的生活费(100%),兼职(21.74%),实习(1.12%),网络借款(38.59%),其他(16.29%)。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在所有的收入来源渠道中,越简便易得的资金,越容易被盲目地挥霍[2]。而类似于实习、兼职这种劳动所得,则会被有计划地支出。由此看来,由于网络借款的便捷性,在得到借款之后,借贷方往往不会制订详细的花费计划,进而易形成滚雪球般的借贷金额增加的现象。

2.支出方向。在借款的人中,4.34%的人借款是为了创业,而58.26%的人是为网络购物,32.65%的人是为了满足社交需求。可见,在数量占比较多的支出方向中,大部分都不是必需性的消费。在行为经济学上,这代表了使用者对借贷金额的规划并不明确。

3.心理账户核算频率。有3.92%的学生每周核对1次周总账单,37.93%的学生每月核对1次月总账单。而据这些学生反映,核对账单确实使他们对下一时间段的预算以及实施有所帮助。每周核对1次的学生,普遍认为核对账单很有帮助;在每月核对1次账单的学生中,认为很有帮助的占50.21%,有帮助的占49.41%,一般的占0.38%。可见,核算频率较高的每周1次的学生其受益程度要高于每月1次的。

(三)校园借贷产生的原因分析

1.借贷方式简单快捷,资金获取途径简便。借贷资金的易得,对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难免贷款不被盲目花销。这样,不仅会增加日后还款的难度,还极有可能养成超前消费的习惯。

2.学生对校园借贷问题并不重视。大部分人对于校园借贷的心理防范程度不高,并且根据我们的调查,即使是在已产生借贷行为的人群中,也有大部分人表示,他们并未在贷款前仔细阅读贷款细则。同样的,在对他们进行金融知识与法律知识的普及时,因为他们自身的轻视态度,知识普及的效果也不尽人意。

3.学生的消费观尚不成熟。由于“超前消费”观念的影响,贷款对于学生来说逐渐变成了一种普遍的消费方式。并且由于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难免产生攀比心理,进而导致盲目消费行为。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核对账单的习惯,也没有理財的意识,这也很容易出现开销太大的现象。而这种无节制的消费,很容易形成畸形消费心理[3],导致畸形借贷的产生。

4.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相关教育不够。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仍需要加大监督,给予学生个人生活适度的关注。此外,法律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能让学生自身意识到校园借贷的风险,提高宣传的效率效果,是当前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2]。

5.消费平台的大力宣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借贷的人群中,高达98.93%的人使用“花呗”进行借贷,而所有的调查对象都知道“花呗”这一借贷方式。“花呗”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普及度,主要原因在于“花呗”通过返利的营销方式在每个商家张贴返现广告进行宣传,优惠力度极大,进而吸引大批顾客,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四)校园借贷防控措施

在防控过程中,大学生是措施实施的重点。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如何从根源上抑制校园借贷现象的发生,大学生是重要的突破口。所以,我们从大学生的角度列出了相应防控措施,以求有效地解决该问题。

1.加强借贷平台和借贷人员的规范管理。通过编制贷款资格测评单,强制各贷款平台在用户贷款前进行相关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规定贷款上限以及还款时期。基于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将收入来源的易得性降低,增强贷款者在使用贷款时的谨慎性。根据贷款资格测评单,将贷款额度分成不同等级,并根据相应等级确定贷款金额以及还款时间,进而从宏观上控制大学生的还款压力,抑制他们过度消费行为的产生。

2.定期核对心理账户。根据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核算心理账户的频率越高,理性消费的可能性越强。通过问卷结果,我们也发现,较为频繁的核算账户,能够有效的控制钱款的开销,使大学生的消费更趋于理性。

3.普及相应的风险、金融以及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而规范支出项目。应当让学校、家庭充分意识到校园借贷危害的严重性,并为学生普及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拒绝盲目、攀比,进而在支出的项目上做到实用,杜绝奢侈浪费。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与家长间的沟通交流,一方面与家长一同教育监督学生合理借贷,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家长这一渠道,更好地了解学生,以帮助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消费习惯[4]。

参考文献:

[1]  周文华.浅析高校“校园贷”[J].法制博览,2019,(4):263.

[2]  方倩,陈蒙恩.互联网经济下高校生信贷的规范思考——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9,(2):193-194.

[3]  李晓燕,刘晓玲,罗耀明,陈世超,黄柔珊.广东本科高校大学生网络平台信贷交易现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82-83.

[4]  王龙飞.浅谈校园贷对大学生的危害及预防措施[J].学周刊,2018,(22):184-185.

猜你喜欢

风险防控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反贪查案工作的风险防控机制探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网络版权运营中的风险防控
浅析“六统一”法在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控中的作用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