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小练笔
2019-10-16李新建
李新建
随着新课改走进语文课堂,被誉为“习作轻骑兵”的课堂小练笔悄然而至,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的语文新局面。它任务明,节奏快,费时少,负担轻,效果好,能使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小练笔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叩击儿童心扉,表达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如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在课的末尾,眼前展现伯牙绝弦的感人情景,耳边响起凄美绝伦的古筝琴声,我满怀深情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乎若江河!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别后绝琴弦,多么凄美的故事啊!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话想说吗?拿起笔吧,把你心中的情感编写成一段动人的文字!”学生有的赞美伯牙与子期的纯洁友情,有的歌颂伯牙对朋友的真挚情感……小练笔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理解,还有文本魅力所带给学生的情感提升。
二是续写文本故事,展开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如《密林怪客》的结尾写小猴子带着猴群来向战士们致谢。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小猴或小猴的父母弟兄,向战士们说些什么表示谢意。置身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这样的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
三是填充文中空白,丰富文本。此方法关键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串联文本,还原文本真实情况,以便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如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们从中明显地感受到身处逆境中的儿子阿曼达也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的确和他的父亲一样了不起。因此,我利用这段文字以《逆境中的父与子》为题指导学生写课堂小练笔,要求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以照应课文最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课堂小练笔是语文学习中的一片绿洲,也是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道风景。但课内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借助课堂小练笔,培养学生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讀小练笔”,乃至“生活小练笔”,真真切切地帮助学生踏上语文这条大船,扬起语文思维的风帆。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