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文—悟理—训练

2019-10-16阮桥清

江西教育B 2019年7期
关键词:读文雨景海量

阮桥清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一套母语课程改革的整体解决方案,它围绕教材单元语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双主题”,通过整合、精读、拓展等手段,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章、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要旨是:以一个主题去整合几篇文章,通过强调课内大量阅读来学好语文,使被动读书变为主动读书,其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实现海量阅读。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重大实验成果,清远地区现在也广泛参与实验推广,但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总感觉我们的课堂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难以体现“语文主题学习”海量阅读的理念。请先看如下教学案例。

案例一:析景悟情,景异情不移——《昆明的雨》《西湖雨景》整合教学设计(此课例在“清远市2018年初中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

一、导入——营造一种诗意氛围

教师原创散文诗《心中的雨》配樂朗诵,导入新课《昆明的雨》。

二、析景——欣赏一个动情雨季

1. 自由读: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2. 小组合作交流:找出你喜欢的景物,说说它的特点。

3. “小雨滴”卡片分享交流,黑板贴示。

三、悟情——洞悉一份浓浓雨情

1. 汪曾祺的背景资料。

2. 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提示:品读句子时可抓美言佳句、写作手法、情感意蕴等方面。)

四、拓展延伸——打开一片广阔视野

阅读王永利的《西湖雨景》,思考:西湖的雨景奇在哪里?追问:作者是通过写哪些景物突出西湖雨景的奇特呢?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总结归纳——(景异情不移)领会一种散文特点

探究“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六、学以致用——掌握一项写作技能

用“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写《阳山的雨》,要求能体现“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常规课堂当中的“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教学模式,设计者遵循的思路是举一反三,由一篇文章的研读拓展到其他相关文章的探究,即“以文带文”。这种课堂的着力点在于“举一”,重点在于“一”的研读,往往会把拓展阅读的文章置于次要位置,处理不当,很容易会出现“重头轻尾”的结局,对拓展阅读的文章可能会“照顾不周”甚至会因无暇顾及而忽略,难以达成海量阅读这一目标,无法体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理念。

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核心是让学生实现海量阅读,因此整个课堂必须要凸显海量阅读这个重点。对语文知识能力点的训练和人文素养的探究,应以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通过“反三归一”来达成,强调的应是“举三反一”,课堂的重点在于“举三”。笔者同样以此案例的两篇文章为内容开展了一次研讨课,共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活动:

(一)速读

学生自由快速默读《昆明的雨》和《西湖雨景》两文,要求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读完,遇到生字词即时同学互问或问老师。

(学生读完用时约10分钟)

(二)悟理

学生合作探究:老师为什么能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学习?你能从它们的共性或相似的地方找一个理由出来吗?

(学生合作探究用时约5分钟,出现的主要理由有:1. 主题相同。2. 文章体裁相同。3. 都是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

(三)析因

学生合作探究一:

刚才经过大家的探讨,知道老师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学习,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两文的主题相同。那么,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

(师生共同探讨后,明确主题:都是表达对雨的思念和喜爱。)

学生合作探究二:

我们知道两篇文章的体裁都是散文,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指的是文章的内容,“神”是文章的中心,“形散神聚”就是看似散碎的事件、景物等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的,为了突出同一个中心服务的。试找出这两文的“形”,理解它是如何表现“神”的。

(师生共同研讨,理清“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主要活动:

针对在第一课时提出的理由“都是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进行语言品味揣摩,体会如何融情入景。

可循如下思路赏析:我最喜欢____________这一句,它通过____________手法,生动描写出____________(谁、什么)的____________特点,深深表达了____________感情。

这样设计,整个教学流程遵循的总体思路是“以文带知识点”:先放手让学生速读文本,然后让学生感悟老师把这些文章并在一起学习的理由,再把理由发散以训练知识能力,其结构模式可归结为“读文—悟理—训练”。读文,就是老师把具有共性或相似点的多篇文章预设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这是重点环节,目的是锻炼读书速度,落实字词,增加阅读量,实现海量阅读。用时视文章量而定,可以几分钟、一课时甚至几课时,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把预设的文章全部读完为准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阅读空间,主要特点在“放手”。悟理,就是感悟“读文”环节的那几篇文章整合在一起的理由,目的是让学生在“读文”环节有一定的依托,搭建交流平台,共享阅读成果,反促阅读,并促使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为下一环节训练语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作铺垫。训练,这是另一个重点,针对学生在“悟理”环节中提出的理由,以其中一个理由为一个知识训练点,一个训练点可以安排一个课时或多个课时,用时视生成的教学资源的利用价值而定(如本课例就把“都是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这一理由独立一课时以加强对语言品味揣摩的训练),有必要的好资源可用多点时间,一般的或无用的问题少讲或不讲,自由把控,师生共同探究评析,以达到训练语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实现学生课堂上大量阅读的一种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因此,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学生实现“海量阅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设计就应把“如何才能实现海量阅读”作为考虑的重点,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读书。课堂各环节、各个教学活动都应以实现海量阅读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使学生真正做到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掌握知识,获得精神成长。以上研讨课例“读文—悟理—训练”这一模式以“读文”为纲,正好就体现了这一点:“读文”是预设,是生成“悟理”的基础,“训练”是对“悟理”的进一步拓展深化,“理”从几篇文章中产生,“练”从“理”中生成,“悟理”“训练”都来自“读文”,来自对整合在一起的各篇文章的全面充分的阅读,“读文”“悟理”和“训练”三个环节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实现海量阅读。退一步说,即使“读文”无法生成“悟理”和“训练”,没有实现“以文带知识点”的训练,学生也已把首先预设整合在一起的各篇文章都读了,课堂已凸显了阅读这个重点了,顶多就是因未生成“悟理”无法进行下一环节语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训练罢了。但这并不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提高语文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在于多读书,古人尚有“好读书,不求甚解”“但当涉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好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语文主题学习就是要实现从读书的“量变”到提高语文素养的“质变”。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主题学习”以课堂为阵地,以海量阅读为形式,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语文主题学习”要落实“海量阅读”的课堂,“读文—悟理—训练”这一模式定将会使课堂阅读教学异彩纷呈、活力无限。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市阳山县青莲镇高峰学校)

责任编辑 王 慧

猜你喜欢

读文雨景海量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叶敏作品赏析
海量快递垃圾正在“围城”——“绿色快递”势在必行
雨景
前“练”后“写” 读“文”写“作”
大雨之夜
在“读”文过程中实现体悟式阅读教学
写微诗的时候,想起雨景截句
一个图形所蕴含的“海量”巧题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