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教学中的“主题”探究
2019-10-16张立华
张立华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主题学习”以高效的学习方式、海量的阅读维度、整合式的阅读策略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它如一股清流,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语文主题学习”有两大优势:一是课内阅读,二是大量阅读。这两大优势既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又提升了课堂的容量和效率,还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上课模式,即“1+N”的教学模式。其中的“1”指的是教材上的课文,而“N”则是与课文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点的类文。
但是,随着这种广度与厚度并举的教学模式的崛起,课堂又容易走进另一个固化的模式——一节课由原来的学习一篇课文变成了学习两到三篇课文。那么,如何提升语文课堂的时效性、趣味性、引领性,又不降低课堂的质量与容量呢?
我认为应该在这个“N”上下功夫。首先,“N”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篇目。可以课文二并一,一篇精读课文带一篇自读课文,也可以一篇课内文章带一篇课外文章。但篇目的选择必须要严格,必须有能对课文形成补充或深化的融合点。这个融合点可以是内容方面的,可以是写作特点的,也可以是表达方式的……如果说,课文给学生带来的是初步感知,那么通过一到两篇的相似文章的拓展,学生则会从感知跨越到“了解”,从“了解”进步到内化和吸收。这样,课堂上学生的阅读就会有的放矢,实现精准阅读。这种模式,相信从事主题组文阅读教学的老师多数都在用。我今天要重点解读的是另一种模式。
我认为“N” 除了是阅读篇目外,也可以是更丰富的教学形式。比如课堂小练笔、课堂小辩论、小组合作学习等。还可以在讲完课文后,根据课文的训练点进行写作训练、辩论训练等。也就是说,一节课不仅应该有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应有语言表达、书面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节课至少要能体现核心素养训练的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经典和传统的课文,讲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不顾镭射线以及化学药品的侵蚀,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的故事,歌颂了她坚定执着、淡泊名利、刚毅顽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紧扣“美丽”这个关键词,引领学生分析居里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最后总结得出:外在美是短暂的、易逝的,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的。而内在美却是内在的人格魅力的展现,是永恒不变的,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久弥芳的。这种教学模式朗读充分,对课文分析透彻、理解到位,但是课堂容量很小。一篇千把字的文章要花40分钟的时间反复咀嚼,的确有些浪费时间。主题教学模式的课堂要比它高效得多。通常会这样设计:用20分钟的时间读完课文,总结出以上观点后,老师再引出一到两篇描写居里夫人生平和事迹的文章。这样,学生们对居里夫人的了解就更加丰富和立体了,课堂的阅读量也多出了一倍。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劣立见高下。可是,如果堂堂课这样上会不会有点程式化?学生会不会有点疲倦感?这样的课堂阅读量是上去了,学生的语感也一定在慢慢加强,但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思辨能力和形成独特思想、见地的能力是不是没有时间得以充分体现和锻炼?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做过一次这样的尝试:学完课文后,我给大家出了一道讨论题:居里夫人在科学事业上贡献了一生,牺牲了美丽,献出了健康,你觉得值得吗?学生们立刻陷入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梳理出来,回家写下来。孩子们的回答虽然多数都比较雷同,认为居里夫人这样做是值得的,牺牲了自己,造福了别人,是一个伟大而美丽的人。但也有几个不同的观点,让我眼前一亮。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居里夫人这样做不值得,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了。如果为了给世界做贡献而伤害了自己的身体,那将痛苦一辈子。”还有的学生说:“居里夫人一生追求科学,献身人类的进步事业。她享受到了追求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也许对她来说,精神的愉悦远比身体的痛苦重要。她的选择也许你认为很痛苦,可她自己却甘之如饴。”后来,这个作业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和热议。有的家长也加入到讨论中来。一个家长说:“站在居里夫人的角度来说,一定是值得的。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我所爱,有人热爱探索科学真理,有人觉得美丽健康才是生活的宗旨,不能要求不同价值观的人就同一件事得出统一的结论。”还有的家长说:“如果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从自身出发,那么这个社会将无法进步。有一种坚守叫责任,农民务农是责任,军人保家卫国也是责任;医生治病是责任,科学家推进社会进步也是责任。就是这样的责任感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向前。”答案至此,已经没有什么对错高下之分了。在这节课中,每个人都学会了思考,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努力用笔将自己的观点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每个人也都在思考着别人的观点。一个话题引发了如此多的思考,带来了如此多的碰撞,这不比反复咀嚼文字,不断品析词语带来的收获更大吗?甚至也大过一节课中多读的那一两篇文章。
在取得了小小的成功之后,本单元学完,我又做了一个小尝试:本单元是以“科学精神”为专题,讲述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人的科学梦。居里夫人的事迹只是其中的一篇。我从居里夫人出发,继续提问——有人说,理工科改变了世界,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文史科并不重要。你怎么看?
以下是孩子们精彩纷呈的观点。
同学甲:“人类需要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是水、氧气和食物,这些都是各种科技进步给人们提供和保障的,所以我赞同。”
同学乙:“我不赞同。科技保障了人的物质文明,而文科保障了我们的精神文明。”
同学丙:“我同意乙同学的观点。科技满足了我们物质需求,使我们不再饥饿、寒冷,而文学满足了我们的精神需求,使我们精神得到了温饱。所以,这两者都很重要。”
同学丁:“我认为文史比理工更重要,如果没有诗和远方,我们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和动物有什么区别?所以放弃文史追逐理工是舍本逐末。”
同学甲反驳说:“我不认为理工科是‘末,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有精力去追求诗和远方。饿着肚子的时候,面包、牛奶才是你的诗和远方。”
同学戊说:“我也认为这二者缺一不可。当年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在世界上排名第八,军事力量很雄厚,却被排名十几名的日本打败。不是科技不强大,而是制度落后,文明落后 。”
这样一节火花四射、精彩纷呈的语文课,足以令我回味许久,反思许久。
什么叫语文?顾名思义,在小学是“语言文字”,到了中学乃至大学是“语言文学 ”。但是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它终将成为我们认识世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深刻的见地,语言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而会思考、善表达也正是我们语文课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所以,我觉得语文主题阅读学习中,“主题”的概念可以更为广泛,更为开放,凡是能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都可以成为一种“主题”。
只要我們本着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积极探索,并针对现今的语文教学,从内容、速度、策略、数量、思维等角度加以设计,主题阅读教学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课堂一定会形式更丰富,更精彩纷呈,学生一定爱学乐学,收获颇多。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