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美”的教育学理解

2019-10-16沙华中

江西教育B 2019年7期
关键词:感性理性符号

沙华中

教育的本质是推动人的自我发展。美国当代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詹姆斯·卢格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即是生命的自我成长、自我保持、自我美化。人的发展其实就是不断地走向美好。因此,推动人朝着美好方向发展的教育过程,就是美的历程。

一、教育之美在于符号性和无功利性

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在《美学与美育》一书中说:“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无功利和具有感染力的活的形象。” 卡西尔在《人论》中说:“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他认为,人用符号创造文化。各种意义不同的符号,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成果。教育的过程就是符号实践的过程。教育,其实就是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明成果的过程。

教育,在起始时代,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让人成为理想中的“人”,让人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人”,那时候,教育是没有多少功利性的。但当前,教育的功利色彩太浓了,教育逐渐演变成了使受教育者获得好的工作,以赚取更高的工资,让人的物欲得到最大化的满足的方法,这是值得警惕的。我曾问过一位北京著名大学的高材生,为什么刚毕业就放弃了自己所学专业而进入新东方培训机构,他说:“一毕业年薪就达到三十万为什么不进?上好大学,不就是为了高工资吗?”我哑然了。这也验证了现在愿意为科学事业献身的中国人越来越少的现实。教育过于功利化,培养的人何以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

二、教育之美在于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古罗马奥古斯丁认为,美是“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得当,加上色彩的赏心悦目”。现代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中国美学家蔡仪认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这些,都强调了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与统一。

教育同样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教育的理性主要反映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当然,在培养的方式方法上也需要有理性的支撐,比如,各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各种教育、教学法适合的范围有哪些……

但理念,要通过感性来显现,这才是美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育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象来发生作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就是王一川教授所讲的“感染力”,教育没有感染力,其效果是很差的。所以,校园建筑要生动,要有濡染的力量,给心灵以感召;校园要有活动,要有故事,一个个充满吸引力的活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就是教育的生动载体。在故事中,在活动中,儿童有所思,有所悟,就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的价值。

三、教育之美在于培养生活的艺术家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这一命题,他说:“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应当如此的生活”,有两层含义,一是理想化的追求,“依照我们的理解”,就是依照我们对未来的构想来描述美好的蓝图。二是本该如此的样态。即是符合规律的,按照事物发展的应有的样子去发展。以植物生长打比方,苹果就是要长成苹果的样子,橘子就是要长成橘子的样子。不同的儿童应该长成自己的理想状态,不能千人一面,没有差别,人人都可以培养成生活的艺术家。马克思曾经预言,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是艺术家”,这里的艺术家,主要是指生活的艺术家。生活的艺术家,即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社会和人生。这个观点与当下倡导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相通的。生活的艺术家,从本质上说,就是全面发展的人。

四、教育之美在于素朴

《庄子·天道》有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却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平凡而圣境,素朴乃大美,充实之谓美,这是中国美学的观点。同时,中国美学也很讲究“气韵生动”,并将其作为一种高境界。素朴与气韵生动并不矛盾。

教育教学要回归素朴之美,就要少些躁动,多些安静;少些花样翻新,多些回到常态;少些名词术语的炒作,多些一听就懂的白话;少些吸引眼球,多些实事求是;少些电闪雷鸣,多些风平浪静。因此,教育就是在平平常常、琐琐碎碎的生活中给人启迪,引人向上。宗白华有一首《流云》小诗:“啊,诗从何处寻?/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我们离不开教育的细雨、微风、蓝空,因为这是教育的常态。

中国是一个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国度,我们应该还教育以“清水”“天然”。教育的“清水”与“天然”,呼唤我们要将儿童带进广阔的素朴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成长,在生活世界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感性理性符号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