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说定窑瓷器上的竹丝刷纹

2019-10-16张建锁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8期
关键词:定窑竹丝胎体

张建锁

对竹丝刷纹,《简明陶瓷词典》对其定义为陶瓷器成型过程中,旋削遗留下的刀痕,因和竹丝刷过留下的痕迹相似,称为竹丝刷纹。以定窑制品较为明显,成为其特征之一[1]。

至迟到明清时期,人们对定窑的竹丝刷纹就有了认识和研究,如明人田艺衡《留青札记》记载:“定窑,定州,今真定府。似象窑(在浙江宁波象山),色有竹丝刷纹者曰北定窑,南定窑有花者出南渡后”。现代在制瓷业和考古收藏界都知竹丝刷纹是定窑工艺特征之一,对其形成原因,不少专家认为是对拉坯器物进行旋削修坯过程中遗留下的刀痕,对此,业界也有持怀疑态度者。近两年经我们观察对比古、今大量细白胎定窑的瓷器、瓷片,结合对定窑瓷器科学检测研究的最新成果,认为古代定窑白瓷上竹丝刷纹的形成主要是因原料配方和原料加工工艺的不同,而使得胎泥中所含较高硬度颗粒造成的结果。故写此拙文,供研究者参考,因我们学识所限,失当之处,还请方家正之。

一、竹丝刷纹出现的时代和表现特征

经观察、对比、分析,发现竹丝刷纹发生的年代和特征有如下特点:

1、时代的阶段性。在晚唐至北宋早期的瓷器上有此纹的很少,自北宋中期之后逐渐增多,直至金元时期一直存在,且时代越晚,竹丝刷纹表现越明显。

2、分布的部位。盘碗类足小口大的低矮器皿,近底足处和底足内分布较多,愈近口沿处随着口径的增大而减少。

3、分布不均匀。纹有相对集中的表现,有的可能只有一圈,有的可能连续绕皿一周或数周。

4、胎质好、胎壁愈薄、档次高的瓷,纹较少,胎质越粗的纹越多。

5、有釉处,釉厚的纹较少,黒釉、酱釉等色釉瓷,纹更显少,露胎处纹较明显。

二、竹丝刷纹与原料的配方和加工的关系

2009年至2010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联合考古队对定窑遗址进行再次发掘后,通过激光剥蚀ⅠCP-AES分析了本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具有明确地层的五代、北宋中期和金代的69件细白瓷片。结果表明早期定窑白瓷瓷胎的配方为高岭土和一定量的作为助熔剂的钙质原料,五代的样品胎体含有很高的CaO,部分甚至超过3%,这说明这个时期含有钙的原料被作为胎体配方的一部分。到了北宋,胎体中的CaO的含量有一定下降,到了金代,降低到1%以下,这种含量水平已接近当地黏土中CaO的含量水平。这说明从北宋时期开始,钙质原料作为胎体配方的量有所下降,而到了金代,可能并不使用钙质原料作为胎体的助熔剂。

与CaO相反,胎体中K2O的含量水平则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增加。五代时,胎体中K2O的含量仅为1%左右,经对901年杭州水邱氏墓的定瓷胎体检测K2O含量也较低[2],到了金代,胎体中K2O平均含量增加到1.9%,这说明金代有含钾的原料被加入配方,从而得出了“早期定窑胎体配方中可能以钙质原料作为助熔剂,而到了金代钙质原料逐渐被一种含钾氧化物的原料所替代,这种含钾的原料是一种富含钾钠长石的岩石类原料”的结论[3]。

在初期,定窑可能只用一种高岭土原料,经拣选、破碎、风化后直接使用,这一时期只能制作一些粗胎瓷。到了晚唐、五代时,定窑开始使用槽碾细碎原料[4],原料经细碎后呈粉状,下一道工序是利用池子过滤淘洗。此种加工方法一直延续了数百年。期间的原料配方中,除高岭土原料基本未变外,在早期加入碳酸盐矿物,可能为当地产的石灰石或方解石原料,它的硬度为莫氏3度,而在北宋后期及金代加入了钾钠长石,它的硬度为莫氏6-6.5度[5]。显然,早期粉碎原料较金代容易得多,也就是说早期的原料较金代易于碾得更细,加之古代没有现代上百目的筛进行过滤,只采用逐级澄泥的方法,这就使得宋之后的泥料中含较粗的硬质颗粒物质较前大为增多。

胎坯拉制成型后,在半湿状态下进行修坯,修坯时多用铁质刀具,将坯放置在轮盘上旋转刮削,刀刃一般与旋转方向成锐角,刮削下的泥片从钝角方向脱出,有的硬质颗粒脱甩不出,由刀刃拖带,在较软的坯体上划出沟痕,一旦颗粒摆脱刀刃的拖带,沟痕则中断。一般来讲,刀刃对坯体的压力越大,泥料中的含硬质颗粒越多,旋削部位的线速度越小时,形成竹丝刷纹的可能性就越大,加之白釉为透明釉,修坯后再行施釉,烧成后虽有所遮盖,但大多明显。颜色釉瓷则不然,因其遮盖性较好,烧成后的竹丝刷纹较之白釉瓷要少。北宋早期及之前,原料整体硬度小,易破碎,现代原料用球磨机加工,且过细筛,胎泥中大的颗粒粒度远小于古代的粒度,故形成竹丝刷纹的机率就小的多。至此对北宋中期之后金元时期定窑白瓷上的竹丝刷纹的多见和表现特征就不难理解了。

三、旋削修坯是形成竹丝刷纹的前提,但不是决定因素。

在古代对定窑竹丝刷纹的成因没有记载,有的现代陶瓷专家分析认为,古代旋削修坯是普遍采用直刀旋削和平刀复原的交替过程,竹丝刷纹是平刀复原时未将直刀旋削时刀尖留下的划线复平而形成的。在古代是否是用直刀旋削和平刀复平交替使用来进行修坯,亦无记载,难成定论。经我们对古代的竹丝刷纹进行认真观察发现,竹丝刷纹中断时都是突然的,而找不到像刀线那样由深至浅,逐渐中断的过程,在金代后期和元代,定窑有些盘碗类器物施釉后,在内底处刮釉成玉环状的露胎涩圈,这一刀肯定是用平刀刮削的,圈内多留有如“竹丝刷纹”的痕迹,有的竹丝刷纹中断前已背离了圆弧线(见图一),这些足以说明,竹丝刷纹主要不是修坯时刀具本身留下的痕迹,而多为因刀具拖带胎泥中未经磨碎的硬度颗粒划出的痕迹。

猜你喜欢

定窑竹丝胎体
一种缺气可继续行驶充气轮胎
全钢子午线轮胎胎体帘布稀线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钴粉包覆的铸造WC颗粒在金刚石锯片中的应用
超细CeO2粉末对铁基合金工具胎体组织性能的影响
定窑剔花技艺浅析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唐代定窑“装饰纹”探秘
定窑
绘画的新形式
竹丝镶嵌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