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2019年度濉溪县小麦高产的气候条件分析

2019-10-16刘诗涛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18期
关键词:濉溪县烟农历年

李 娟 徐 永 刘诗涛

(1濉溪县孙疃镇农林技术服务中心,安徽濉溪 235100;2濉溪县气象局,安徽濉溪 235100)

小麦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1/3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在我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而居第2位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小麦生产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安徽省常年小麦播种面积在200万hm2以上,其中淮北麦区占2/3左右,是全省小麦主产、高产区。本文分析了濉溪县2018—2019年小麦高产的气候条件,以供参考借鉴。

1 濉溪县2018—2019年度小麦生产情况

濉溪县2018—2019年小麦播种面积12.67万hm2,全部为旱茬,主栽品种有烟农19、烟农5286、烟农21、淮麦33、烟农999等半冬性品种,其中烟农19占50%以上。产量8040kg/hm2,较前3年平均增产6.2%,实现16年连丰、连续7年来产超7500kg/hm2[1-2]。高产攻关7块定点田平均产量8957.8kg/hm2,比前3年平均增产10.9%。穗数720万/hm2,穗粒数32.5粒、千粒重45.0g。较前3年平均“两增一减”,穗数增加31.5万/hm2(4.7%),千粒重增加2.0g(4.7%),穗粒数减少0.5粒(1.4%)。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濉溪点18个参试种平均产量9114.8kg/hm2,较前3年平均增产8.8%;穗数652.5万/hm2,增长2.8%;穗粒数34.0粒,降低2.8%;千粒重44.6g,增长2.2%。徽创联合体区试杨柳点29个参试种平均产量9954.2kg/hm2,较上年增产42.9%;穗数699万/hm2,增长11.8%;穗粒数35.3粒,增长10.2%;千粒重50.1g,增长15.9%。经安徽农业大学姚大年教授等专家测产,柳丰种业育成审定的柳麦618和柳麦716分别达到10987.5kg/hm2、10734kg/hm2,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选育、双收种业买断的濉1309的产量达10312.5kg/hm2。

2 濉溪县2018—2019年度气候条件分析

据国内有关研究资料,冬小麦从播种到成熟需日照时数1300~1600h,>0℃积温1700~2400℃·d,降水量400mm左右[3]。2018年10月中旬至2019年5月下旬,濉溪县旬均温0.4~23.2℃,平均9.8℃,比历年平均高0.3℃;降水量183.3mm,比历年平均少66.4mm;日照时数1038.7h,比历年平均少333.0h。总体上气温正常,降水和日照时数偏少,冬前和拔节—成熟期气候条件利于促,越冬返青期利于控。

2.1 冬前2018年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濉溪县平均气温9.7℃,比历年平均高0.3℃;日最高气温平均(以下简称“高平”)14.6℃,比历年平均低0.3℃;日最低气温平均(以下简称“低平”)6.0℃,比历年平均高1.3℃。降水量62.1mm,比历年平均少5.2mm;雨日13.0d,比历年平均多1.0d。日照时数287.0h,比历年平均少102.2h(表1)。总体上气温,尤其是最低气温高于常年,11月上旬后降水适宜,对冬前蘖发生有利。进入越冬期时,杨柳徽创区试和高光效品种展示参试种平均茎蘖数已达(1728±264)万/hm2,90%超过目标有效穗的2倍;高产攻关7块定点田的茎蘖数都超过1620万/hm2。2018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干旱少雨,降水量仅3.0mm,比历年平均少126.4mm,影响了小麦的适期播种。濉溪县94.7%(12.0万hm2)的小麦造墒播种,其中播后补墒的占26.3%(3.3万hm2);至10月20日已完成抗旱播种65.3%(8.27万hm2)。

表1 冬前气候条件

2.2 越冬返青期2018年12月下旬至2019年3月上旬,濉溪县平均气温2.8℃,比历年平均低0.2℃;高平7.3℃,比历年平均低0.5℃;低平-0.5℃,比历年平均高1.2℃。降水量21.5mm,比历年平均少32.7mm;雨日12.0d,比历年平均少1.5d。日照时数243.6h,比历年平均少173.5h(表2)。总体上气温偏低,但最低气温高于常年,越冬期冻害较轻;降水、日照时数少于常年,控制麦苗旺长,与麦田群体指标达到预定目标后的“控”相契合[4]。杨柳徽创区试和高光效品种展示田2/3参试种返青前分蘖已开始两极分化,返青始期平均茎蘖数(1644±267)万/hm2,拔节期(1459.5±252万/hm2,均低于进入越冬期的茎蘖数;高产攻关7块定点田5块田返青前分蘖业已两极分化。

表2 越冬返青期气候条件

2.3 拔节—成熟期2019年3月中旬至5月下旬气温适宜,平均气温16.8℃,比历年平均高0.8℃;高平22.6℃,比历年平均高0.1℃;低平12.5℃,比历年平均高1.2℃(表3)。3月31日至4月10日最低气温3.8~13.2℃,清明前后“倒春寒”虽然发生了,但影响程度有限,远不及2018年“倒春寒”的危害。5月22—25日的最高气温32.2~35.0℃,干热风轻度发生,现行主栽品种对这一类的“干热风”适应,影响不大。2019年3月中旬至5月下旬降水适中,降水量99.7mm,比历年平均少28.6mm;雨日14.0d,比历年平均少4.0d。虽然降水总量少于常年,但小麦拔节期、扬花后有比较充足的降水。4月22—28日正值小麦扬花期,有零星小雨,加之5月上中旬基本无雨,赤霉病在不影响产量的范围内轻度发生,是近几年赤霉病最轻的1年。

表3 拔节—成熟期气候条件

3 小麦持续丰产的几点启示

3.1 选对品种濉溪县是安徽省小麦主产区,属北方大陆气候与湿润气候之间的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春季倒春寒频繁、夏季小麦灌浆期间多风雨,对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及品质的要求较高。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多由于倒伏、抗寒性不过关、抗病性差等因素,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倒伏、倒春寒、穗萌(发芽)、赤霉病流行等已成为淮北麦区的主要问题。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修订实施后,品种审定出现“井喷”现象,数十个品种抢占市场,让农民无所适从。应选用中高秆(82~85cm)、中等粒重(千粒重42~45g)、抗病(中抗赤霉病)抗寒、中熟(6月3—5日成熟)、中穗型(穗粒数32~35粒,有效穗630万~675万/hm2)广适的品种。

3.2 栽培措施得力

3.2.1 精细整地 推行大型机械作业,加深耕层,深度达20cm以上,耕后耙透、镇实、整平,做到上无坷垃、下无卧垡,地面平整、无“龟背田”。使用深耕犁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块,深翻以20~25cm为宜,翻压后用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耙2~3遍;若选用旋耕机械整地,耕深应达15~18cm,纵向、横向各旋1遍,使秸秆、复合肥与土层充分混合,耙实后播种,播后镇压,以消除因秸秆还田造成的土壤悬空。旋耕田块每隔2~3年深耕或深松1次,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促进根系下扎,提高保水保肥能力[5]。

3.2.2 宽幅精播 10月中旬适墒播种。尽量使用包衣种子进行播种,未经包衣的种子播前进行药剂拌种,50kg麦种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10%戊唑醇15g倒入喷雾器内,加水2kg搅匀,边喷边拌,拌后堆闷3~4h,晾干后播种。提倡使用驻马店产免耕防缠绕施肥播种机等宽幅播种机作业,足墒下种,播种量180~210kg/hm2。土壤墒情不足时,可先播后灌,也可以先造墒后播种。

3.2.3 重施拔节肥 3月中下旬追施尿素150kg/hm2,以巩固分蘖成穗,减少小穗小花退化,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孕穗期对叶片发黄、表现脱肥早衰的田块或区域,遇雨追施尿素75kg/hm2或喷施绿速达液肥等大量元素水溶肥。如3月中旬无雨或墒情不好,可先行喷施绿速达液肥等大量元素水溶肥,待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遇雨,再根部追施尿素150kg/hm2。

3.2.4 机械喷防 受全球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旋耕机跨区作业等的影响,小麦病害严重发生的几率增加。随着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加剧,赤霉病已成为黄淮麦区的常发病害,湖北和河南南部等地穗发芽危害也日益凸显,赤霉病粒和芽麦已成为面粉行业关注的焦点[6]。拔节前后,当纹枯病病株率达到5%~10%时,用井·蜡芽水剂喷雾防治。赤霉病在小麦齐穗至初花期2次施药,交替使用戊·咪或氰烯菌酯。锈病病叶率达5%时,用粉锈宁连喷2次。蚜虫用吡蚜酮防治,扬花前用杀灭菊酯防治小麦吸浆虫,麦叶蜂达18头/m2时用辛硫磷喷雾。提倡使用自走式高腿植保机常规喷雾或无人机超低量喷雾。

猜你喜欢

濉溪县烟农历年
影响巫溪县烟农队伍稳定的因素分析
安全是根 质量为本 环保是帆 创新为锚
——记安徽濉溪县大扬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建国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My Cousin
福建烟农种植规模效率实证研究
关于烟农合作社发展的几点思考
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