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的奥秘
2019-10-15梁铁凤王洪卫
梁铁凤?王洪卫
摘要:追寻教学的有效的所有教育者的工作目标,作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一条途径,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们不仅仅可以学习到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能在多样化的文本素材中实现思维、理解、情感、归纳等能力的提升。本论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理论学习,对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希望对相关教育者以启迪。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情境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笔者结合实践选择从情境教学、合作探究、创新作业实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积极探索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助力语文教师教学的开展以及小学生语文的学习。
一、情境教学,“有效”引入新课
教材中的文章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吃透教材,立足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兴趣偏好去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们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们主动参与生字生词的学习、去理解文章的主旨内容、去感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例如,教学部编版《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并没有去过香港,再者对于香港这个地区的认知也不是很多,如果直接开始教学学生们自然会觉得陌生。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幻灯片播放功能,展示有关香港地区的一些风景,包括标志性的建筑、夜晚的景色、金融商业大厦等等,大量形象的图片把学生们“带到”了香港,帮助孩子直观、形象地了解到了香港美景,激发课堂学习兴趣。观看结束后,教师通过语言进行总结和升华:“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地域辽阔、风景迷人矗立于世界的东方。刚刚我们看到的就是我国南海之滨的一座城市,它素有“东方之珠”的美誉。你们知道这个城市是哪里吗?”随后,教师展示香港两个汉字,“对,它就是香港。今天这节课,学生们跟随教师的步伐一起走进香港这个迷人的城市吧!”通过多媒体播放香港风景图片,刺激了学生们的视觉器官,有效吸引了学生目光,引领他们主动参与到课题的学习之中。
二、合作探究,“有效”获得知识
新课程倡导新的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对学习的干预,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能再指望着教师将知识送到他们的嘴边,而要学会自己去思考、探究,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开展合作研究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知道作者具体如何着手去介绍香港的。另外,还鼓励学生们自读自悟、当小导游介绍香港,在合作交流中,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香港的繁荣与美丽,进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之情。例如,在学习“万国市场”环节,教师可以提出探究的任务:香港面积不大,怎么说是万国市场呢?随后,鼓励学生们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其中的几个关键词进行说明;学习“美食天堂”,鼓励学生们运用词语去总结香港的美食特点,找出香港特有的美食。在以上的研究过程中,一边鼓励学生们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一边让他们去带着感情朗读,同时在小组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们在探究中获得了知识,提升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创新作业,“有效”巩固所學
课后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帮助学生们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学生们的语文实践素养。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在作业的设计上要坚持兴趣性、新颖性、实践性的原则,以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参与,夯实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
例如,教学完部编版《我不能失信》,当学生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后,为了强化学生们的认知,引领他们在做人做事上向宋庆龄学习。在课后作业上我是这样布置的:(1)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将课文的内容改编为一则情景剧,学生们自己寻找演员、分配角色、排练,并在下一节课选派一组成员代表上台进行分角色演绎。(2)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的人。你能介绍一下他的事迹吗?(3)利用互联网去搜集一些古人诚信的小故事,例如曾子杀猪。搜集一些关于诚信的成语和名言,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两句背诵下来,在下一节课与学生们进行分享。在这样的作业实践中,学生们摆脱了“抄生字、背课文”的模式,鼓励学生们去表演、去动手,新颖、有趣的作业马上就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大多数学生都愿意主动去完成。
总之,有效教学,符合时代的发展和个体积极价值的需求,更有利于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享受到了思考和探索的乐趣,在语文的世界里不断完善自己、推动自己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牟聪聪.新课改要求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J].文教资料,2019(13):74-75.
[2]陶文义.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与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