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2019-10-15宋保柱
宋保柱
摘 要: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量,懂得了如何进行学习,掌握了丰富的学习技能。高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时,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上,使学生在面对化学难题的时候,懂得迎难而上,积极解决,获得学习的经验。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学生;探索精神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可以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循环,给学生的化学发展增加助力。
一、打开生活的宝盒——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化学的一技之长,促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丰富自己的生活。教师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发现,部分学生不能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打开生活的宝盒,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和联系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常见的金属材料,让学生能够认识合金的性能,熟悉合金材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结合现实需要选用合适的金属材料,在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的应用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来总结金属材料的类型。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案例后,重点对钢铁、铜合金等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进行了学习,知道了如何选用正确的金属材料。接着,笔者又组织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进行阅读,让学生熟悉金属材料的发展前景。学生阅读之后,对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前景有了一定的认识,树立了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这样,笔者通过联系生活,为学生打开生活中的宝盒,使学生形成了化学探索的意识。
二、打开问题的宝盒——促进学生的探索思考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要懂得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不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化学知识,而是适当地放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力量完成对化学知识的吸收。部分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对问题思考不全面的弊端,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关联。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帮助学生打开问题的宝盒,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地球上主要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熟悉我国资源的现状,能够合理开发使用资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教学中围绕不同资源进行了提问:你知道哪些常见的资源?有着怎样的开发现状和开发前景?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可以应用于哪些方面?石油常压蒸馏的原理是什么?石油有哪些常见的用途?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有哪些影响?你有什么好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建议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了阅读和思考,了解了我国资源的类型和使用现状,知道了如何科学开发资源及合理使用资源的意义,树立了保护环境的意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给出了问题的答案。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打开问题的宝盒,使学生养成了探索思考的习惯。
三、打开实验的宝盒——推动学生的探索实践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离不开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需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对化学知识进行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部分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不能抓住化学知识的脉络,不懂得科学使用化学知识,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打开实验的宝盒,推动学生的探索实践。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时,笔者为了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能够熟悉化学平衡状态,懂得化学反应达到限度的外在特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應限度的因素。学生在实验中,围绕浑浊程度、颜色变化等,对化学反应的快慢进行了观察,发现不同的化学变化有着不同的快慢差别,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因素进行了思考,认为温度、催化剂、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等都制约着化学反应的快慢,掌握了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实践,为学生打开实验的宝盒,使学生看到了化学探索的价值,锻炼了学生的化学技能。
总之,本文通过为学生打开生活的宝盒、打开问题的宝盒、打开实验的宝盒,对学生的探索精神进行了培养,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了化学探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效率,改善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孙永俊.高中物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及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181-182.
[2]李艳华.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A].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期座谈会资料汇编[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