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教学中心理学的运用
2019-10-15李爽
摘 要:歌唱艺术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人的歌唱器官很大程度上是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因为声音的振动器声带的振动与周身的神经系统是密切关联着的,它是通过感性认识——概括加工——形成概念——凭着心理意志的控制,以达到内耳听觉所形成的声音效果。这一系列过程是通过歌唱者的大脑皮层运动中的高级神经系统进行综合处理的复杂心理过程。因此,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注意学生歌唱发声时的思维活动和整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十分重要。抓住学生在歌唱时心理活动的瞬间变化,对提高声乐教学活动的效率将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意志;思维活动;声乐教学
怎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调整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较好的歌唱状态,从而进行轻松自如、更富表现力的歌唱呢?
首先是在声乐教学中有效控制焦虑心理。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黄友葵教授说:“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建立在以生理学、心理学及物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学习歌唱初期,常常因为紧张而放不开,这正是一种典型的焦虑。这种状况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心理因素直接影响歌唱状态的好坏。这种焦虑心理体现在声乐训练的许多方面,如学生在做发声练习时,从小字一组的 C 到小字二组的 E 都唱得非常放松,声音也很美,只要碰到小字二组的 F 就卡喉咙。
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整,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努力去做了哪怕是只有一点点进步,教师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自信心增强。在心理放松的状况下歌唱,学生才会去努力尝试,以便找到歌唱轻松自如的最佳状态,发出自然美妙的声音来。我的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从小接受音乐方面的训练很少,在歌唱训练时别人都能唱得较好、而她总是认为自己实在差得太远。在这种焦虑心理的困扰下,人处于被动的状况,她只要开口唱歌就跑调,音高唱不准心里就更加慌张,嘴都不敢张开,声音自然很小。要使这样的学生唱出好声音,首先要解决的是焦虑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先能大声地说出话来,说出来的声音既饱满又宏亮,学生自信心大增。通过鼓励使其充满信心,再唱歌既不跑调、嘴巴也能张开了,声音自然比原来宏亮而又通畅多了。
其次是使学生心理放松是学好声乐的前提。聲乐教学活动中的歌唱状态、情感表达需要在教师的示范、启发和指导下进行,学生通过听、感受、大脑思考,调整发声器官去寻找歌唱的最佳状态。教师的示范能给学生以很大的启发。但这种示范,学生只能凭听觉去感受,因为声带长在人体的内部,声带与发声共鸣腔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歌唱的最佳发声状态,往往只能靠教师示范、描述、启发,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去想象,再调节自己的发声器官,使之达到一个较好的发声状态,从而进行正确的歌唱。
因此,著名歌手克雷申蒂尼说过:“歌唱的艺术在于脖子的松弛和唱在气息上。”怎样才能做到歌唱时脖子松弛且又能唱在气息上呢?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初学声乐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运用喉部肌肉进行发声的情况。其产生的原因是,学生为了追求响亮而圆润的声音,故意拼命撑大喉头,在声带上拼命用力,导致喉部周围肌肉过分紧张带来的声带负担过重,阻碍了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发声器官等方面的协调运作,造成想发出去的声音发不出来,或即使发出了声音也是呆板、僵硬、刺耳的。试想一下,学生在无意中歌唱时肯定不会出现这种紧张状况,之所以形成目前的这种状态,就是学生心理不够放松,他们对于好的声音没有一个较为正确的概念,在还没有歌唱时就已经按照自己想象去“做”声音了,导致歌唱时的各部位肌肉紧张,唱出的声音不理想。让学生心理放松运用形象的比喻,比枯燥的讲解更奏效。为了使学生放松喉头我常常用“将嘴巴放到肚脐”去歌唱。学生很快地找到了歌唱的气息支持,喉部肌肉的紧张感消失了,这样就能唱出自然通畅、宏亮圆润的声音了。
由于个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的理解能力、音乐的感受力也各不相同,同样的一个比喻,对有的学生可能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而对有些学生则不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找出相应的比喻,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掌握。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只要歌唱就气息上提,将脖子紧紧揪住,这样歌唱导致外观上脸憋得通红,脖子青筋直冒,声音发不出来就努力撑大口腔。这样撑大的声音近距离听起来炸耳朵,远距离没有穿透力。纠其原因,这样的学生是心理上不能放松,气息端在胸前放不下来,结果导致歌唱的声音既不均匀也不通畅。古人云:“歌者必先调其气”,由此可见气息是歌唱者的根本。如果一个歌唱者不会运用气息,也就不可能将歌曲唱好。鉴于此,在训练学生歌唱气息时,我通常要求学生采取“叹气”的方法解决气息问题。因为人在叹气时全身处于放松状态,气息要能彻底叹下去,学生才能将气息由胸部以上调整到横隔膜处,使背部乃至整个身体都用上力量。这种“叹气”方法,实质上也就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放松,从而达到体内歌唱器官的放松,气息放下来了,学生歌唱时喉头的“挤”、“揪”的问题也解决了,歌唱也就通畅连贯了起来。在这样的气息支持下歌唱,歌唱的声音通畅了,歌声才会变得润泽而又有弹性。
另外还有声乐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有效地调整自身的歌唱器官,使学生达到教师所要求的自然通畅的美好声音等方法和规律。
将心理学有关原理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去,在教学中重视歌唱心理变化,研究、分析影响和产生各种心理的条件及因素,并注重心理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感觉、思维、情感、想象等心理过程都因人而异,对不同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进行多方面了解,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歌唱心理的有效调控,促进学生对声乐这一抽象艺术的理解和掌握,保证大面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使学生歌唱能力、表演水平得到更快的提高,从而使他们在声乐艺术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兰《声乐艺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01
[2]王巨宏《教育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06
[3]陈先勇《歌唱》法制出版社2000.11
作者简介:
李爽,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公共课部教师,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