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

2019-10-15张博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

张博

摘要:本文立足于广西民歌,通过小学音乐课堂中广西本土民歌所占比例较少,资源匮乏的现状及问题为出发点,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艺术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更加的关注本土文化,并能通过这一方式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广西民歌;音乐教育;传承研究

一、广西民歌的现状

广西民歌是广西人民世代生活文化的缩影,也是真实的反映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而且每一首民歌都是一个故事,是具有历史价值以及传承价值的。

(一)民间音乐的现状分析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由于广西多山,交通多有不便,所以导致很多地方的文化交流受到阻碍,很多的民歌文化无法及时的流传开来,再加上许多民族的民歌都没有专人进行搜集整理及有效的保存,大多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因此,在这个城市化越来越普及的年代,年轻人大量的涌入城市生活,许多的民歌开始无人传唱,即使是政府想要保护,但是如果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制定措施,也无法根本的改变民歌文化的流失。

(二)学校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中很少有本土民族歌曲的出现,再加上没有出版相关的教材,在资源上比较匮乏,教师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过相关的知识,很难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和教唱本民族歌曲,我们的下一代更加不会了解本民族的民歌文化,那就更谈不上传承和发扬了,因此,将本民族的民歌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已经迫在眉睫。

二、民歌传承的理论依据

大家都知道,民歌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是真实的反映了老百姓生活的写照,由于传唱多在民间,所以在曲式结构,音律组合上比较简单,多为民族五声调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而西洋调式则相对复杂,不利于学生学习。

在民歌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故事。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广西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是由享誉广西“歌仙”之称的刘三姐(扮演者)演唱的,这首歌曲是著名的广西歌舞剧主题曲,反映了广西壮族歌仙以山歌为武器带领乡亲们恶霸财主作斗争的故事。再例如,歌曲《敬酒歌》,反映了壮族人民在节日中热闹的气氛,以及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这些都会让我们的学生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并能够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相互渗透到教学中。

三、民歌传承的方式

(一)调查问卷的形式

通过调研和访谈观察,用直观的数据来反映民歌传承的不足,以及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因材施教,文化创新

调查中显示,真正了解民歌的只占不到百分之十,一般了解的占到百分之六十,一点都不了解的则占到百分之三十,期中包括音乐教师,这样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投入。

据观察,低年级(一至三年级)的同学比较偏向于音乐欣赏的形式,对于演唱积极性不够,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多了解相关知识文化,使他们产生兴趣爱好。高年级(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多融入演唱部分,并让她们进行歌曲的创编,用多样化的形式丰富民歌课堂,提升学生的兴趣。

2.学校重视,提高意识

对于一个地区的民歌文化传承以及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单单只靠单一的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学校给予大量的支持,在发掘、搜集整理、制定教材等方面,提供资源,只有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的将民歌融入到课堂中,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歌曲文化。

(二)从教学的课堂中探究民歌传承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方法上的创新,现在有很多将民歌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歌曲,如,《华阴老腔》将流行摇滚乐和秦腔融合在一起,起到了很好的化学反应。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此类带有浓郁的民歌元素的流行歌曲,使他們产生兴趣,并鼓励他们自己主动的对民歌进行改编创作,在形式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多样的引导,如,让他们分组进行演唱,互相表演自己所创编的歌曲,也可以根据民歌的故事情节进行创作,加入台词、肢体表演、剧情等进行进一步的演绎,这样既能丰富音乐教育课堂内容,也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对民歌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广西民歌的传唱和创新增加了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晋.山西民歌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传承研究[J].北方音乐,2017.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