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2019-10-15续彬
续彬
【摘要】目的:评价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效果。方法:对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6例,以治疗方法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对比组16例采用内固定术,观察组70例以髋关节置换术,对比治疗效果、术后恢复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比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更佳,促进预后和恢复质量,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内固定术;老年股骨颈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2-115-02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一般是指患者股骨颈头颈到基底部发生骨折症状,常由于患者骨质疏松或外部伤害等因素发病,多发人群为老年群体。老年人骨质疏松较严重,所以股骨颈骨折的发病几率较高。临床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时,基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考虑,常采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但这种传统疗法要求患者不能早期下床活动,治疗过程较长,患者骨折后的预后较差,且多发并发症[1]。为了探寻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优化治疗方案,本次研究针对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做出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共86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对比组16例,观察组70例。对比组患者包括男性7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52至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8±3.04)岁;观察组患者包括男30例,女40例,年龄在51至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85±4.13)岁。两组患者中骨折分型为:25例Ⅱ型、31例Ⅲ型、30例Ⅳ型;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高处摔落、突发状况和其他原因等。对比两组患者的致伤原因、年龄和骨折类型等一般性临床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检查及干预。对患者的血常规、心电图等常规身体指标进行检查,给予患者降压、降血脂常规治疗,并邀请麻醉科医生进行会诊,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
对比组患者采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后,先行复位骨折,使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屈髋屈膝,固定其骨盆,向上牵引患者的髋、膝部位,纠正和缩短畸形处,将伸髋内旋为成角畸形,利用X线检测观察复位效果。待复位工作结束,将颈干角和前倾角恢复,将克氏针沿患者体表通过导针定向钻入,距1.5cm放置第二枚克氏针,同样距离放入第三枚,使三枚克氏针呈等腰三角形,沿导针将皮肤切开至骨皮质层,测量螺钉长度,顺导针向钻入螺钉,待骨折全部对位后将导针拔除,并关闭手术切面口。
观察组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依照患者身体条件决定选择具体方式: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骨质强、身体基础好的患者,本次研究有51例)或人工股骨头置换(适用于骨质疏松,身体条件较差的患者,本次研究有19例)。患者取侧卧位,进行腰麻+硬膜外麻醉后,取患侧髋部后外侧弧形皮肤切口,长约10,依次切开,皮肤、皮下、阔筋膜,①钝性分离臀大肌,内旋患肢,于止点处切断梨状肌及闭孔内肌肌腱,并锐性剥离显露后关节囊,T型切开后关节囊,可见股骨颈骨折,在小转子上1.2cm处截断股骨颈,拔除股骨头,切除前方、上方关节盂缘,显露整个臼缘,依次从小至大髋臼锉,锉臼至软骨下点状出血,合适号码的髋臼试膜置入合适后,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后,打入合适号码的髋臼臼杯(前倾15°,外翻40°),安置(陶瓷或高铰链)内衬。②显露患侧股骨近端,给予开口器梨状窝开口后,给予从小号到大号假体锉扩髓,置入合适号码的试模假体柄,复位关节,肢体等长,屈髋90°、内旋15°、内收10°无脱位,伸髋0°、外旋25°无脱位,脱位去除试膜,大量生理盐水冲洗髓腔后打入合适号码的股骨柄,安装合适号码的(人工陶瓷或金属)股骨头,复位后,肢体等长,活动髋关节见稳定,冲洗伤口,缝合切断的关节囊及外旋短肌群,逐层关闭伤口。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及术后恢复状况,如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
1.3.2 对比患者的治疗效果,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若Harris评分高于90分,则治疗效果为优;Harris评分在80-90分之间,治疗效果为良;Harris评分70-79,治疗效果为可;评分低于70分,则治疗效果为差。
1.3.3 对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以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状况
对比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5.31±13.09)分钟,出血量为(158.38±15.14)ml,下地活动时间为(13.47±1.29)天,住院时间为(21.24±3.10)天;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8.28±12.98)分钟,出血量在(163.39±12.04)ml。下地时间为(9.32±2.41)天,住院時间为(17.34±1.21)天。综合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和术后相关数据,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比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临床效果
对比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中,得优评价者4例,良5例,可5例,差者3例,总优良率为52.94%;观察组患者好中,髋关节评分为优者35例,得良者17例,可者14例,差者4例,总治疗优良率为74.29%。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比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者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群,因老年人机体功能有所下降,骨质疏松、骨周肌群功能衰退等,是骨折易发生的诱因,患者的骨强度减弱、身体防御力差,股骨颈脆弱易变形,容易骨折,且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心脑血管等疾病,在手术过程中,风险会相应增加,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的骨折程度和身体耐受度进行选择,将减少患者痛苦、促进骨头愈合、提高预后为治疗原则[2]。
临床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内固定术和髋关节置换术。内固定术能够有效防止股骨颈移位,帮助骨折部位复位,但患者要经受长时间的治疗过程,术后也容易发生骨折不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3]。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进行应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多了一条优良的治疗方式。髋关节置换术包括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前者能够快速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关节功能;后者操作簡单,手术过程安全有效,但患者有可能出现疼痛或假体松动等不良症状。随着人工技术的发展,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和可靠得到医学领域及患者的认可。髋关节置换术的优良之处体现在:①缩短患者的卧床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性;②帮助患者早日下地活动;③促进患者预后,帮助关节功能恢复。
综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在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指征时首选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关节恢复功能,增加治疗安全性,助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贾大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23):29-30.
[2] 谢光文.对比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105-106.
[3] 焦提良.骨折内固定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