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效能实证研究
2019-10-15刘演
刘演
摘 要 本研究从教育行为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小学数学高效教学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教学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进行理论建构。第二,从教材分析到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结构性研究,以保证教学的效能。最后,通过统计方法对验证和结论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能的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效能;实证
中图分类号:B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8-0101-01
促进有效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因此,探讨师生关系与有效学习无疑是本研究的主要出发点。基于此,教学效能的研究,即为深化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基础。
常见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能的方式有: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解释数学知识,用关键词解释数学概念;以视觉形式解释数学概念,如绘图和演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故意留下问题来提供故事、游戏和演示。
一、实证分析
本章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从数学学习、数学教育、教学、教学、信息交流和技术教育五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教育行为特征。特定学习行为的改变。
(一)问卷设计
这些学习行为的特征究竟是高效学习行为的特征,是公众的信任还是普遍的不确定性。我们已经就这个问题准备了一份教师问卷。
问卷首先定义了“教学效能”,即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程度。
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情感和思维活动,能够取得跨学科的学习效果。同时为每个行为设计了五个级别的定义,表示为“完全不一致”“不一致”“模棱两可”“基本一致”“完全一致”。
创设一个让学生“怀疑”的情境,创设一个让学生“突然感兴趣”的情境,学生的“直接”状态取决于根据教育情境对教材进行重组的需要。学生可以及时思考,以不同的形式组织起来,讨论开放性问题。
(二)问卷调查
本问卷将问卷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每位教师的电子邮件地址。参与问卷调查的小学数学教师在不同时间回答。
(三)结果讨论
调查显示,小学数学教师对小学生行为的认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课堂实践是从根本上发展起来的。很多教师认为基础教育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注重基础教育,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没有帮助的,学生会发现这令人不安。为了完成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学习,还必须做一些相对高级的练习。
開放式问题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比如学生热情的思考和参与,同时容易克服学习困难。但如果有太多的开放性问题就会很混乱,学生很难轻松掌握重要的成绩。
一些教师认为,对于思辨性或逻辑性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建议将比实际问题更为重要。但是大多数教师认为,相应地扩大问题的范围是正确的,这将有助于所有学生的参与,但如果这是一个隐藏的目标,那就要提出更多的问题。平等是体现师生观念的一种方式。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许多教学方法是以教育案例加以概括的,都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伦理培训形式。本问卷也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当前部分数学教学手段的合理性。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能的建议
在前一章进行的教师调查中,参与调查的教师在认识这些小学的高效教学行为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宏观上看,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充分加以利用。
(一)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
数学涉及到人们从事的实际任务,小学教的数学不应该给孩子们留下疑虑。教学的目的是创造适当和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欣赏”,并通过发展过程导向培训(即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来实现这些目标学生的数学概念。数学解题过程中的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教育行为是在综合性、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监督下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
(二)协调课堂内容
影响教育行为作用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群体特征、学生学习状况、学习特征等。这些因素是潜在的相互作用。如果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的,那么这种教学是有效的;如果不协调,则是无效的。例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创造一个同质化的环境,要求学生用复杂的思维回答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并及时反馈,或继续完成其他作业。
(三)开放式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结构往往是开放的。开放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也可以激发课堂思维,例如小组讨论、学生自由讨论和其他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接受适当的多媒体软件进行独立评估。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表演艺术融入教学。比如,倾听学生的回答、手拉手、大声祝贺。当然,这些手段并不是独立的。它们必须得到适当的组织和协调,以取得适当的效能。
三、结论
本文试图从小学教育的实证角度探讨数学教学的效能问题。教学行为问题具有更多的个性特征,但除了个性特征外,高效的教学行为更具有协调性。因此,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假设,以期对教育行为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周九诗,鲍建生.中小学专家型数学教师素养实证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05):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