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剂的配伍研究
2019-10-15杨国华
杨国华
【摘要】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这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称之为“配伍”。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可归纳为五大作用:增强药力;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作用的发挥方向;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等。
【关键词】方剂;配伍;辩证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2-023-01
方剂的配伍,是一种制方模式。方剂通过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疗效,可调和药物偏性,可以降低某些药的毒性,可以适合复杂病情的需要等。方剂配伍的方法有:根据辨证和立法的要求,按药物的不同功用,分清主次,按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根据药物的性味,按性味关系配伍[1]。下面我就方剂配伍的理论和方剂配伍研究的主要思路,谈谈我的看法。
1 中药方剂配伍的理论
1.1 七情配伍
中药配伍的基本内容是“七情”。《神农本草经序例》说:“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不和用也”。李时珍解释说:“独行(单行)者不用相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反者两不相和也”。所以,在方剂的配伍过程中应避免相反和相杀,尽量采用相须和相使。但是,古代对于“十八反、十九畏”可能只是经验之谈,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所以现代对于“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主要提出导致中药配伍禁忌的可能机制[2]。特别是对于甘草和海藻的配伍是否存在配伍禁忌及其临床应用[3],一直争议较大,但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未将甘草和海藻列为配伍禁忌之列。在临床上通过合理配伍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是中药安全、有效使用的主要方法,现代对于中药配伍减毒的机制研究主要包括:降低体内毒性药物浓度、改变毒性药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及保护人体各系统功能等方面。
1.2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载于《内经》,意示方剂的配伍原则。“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指明了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者为君,帮助君药起辅助治疗作用者为臣,应和臣药起治疗作用者为使。由于临床治疗的需要,方剂的组成一般要求君药的药力较强,臣、佐、使药相对较弱。君药和臣药在治疗中起主要作用,但佐药的涵义深玄而广泛,用法复杂多变,用理富寓匡理,在方剂的配伍上占有重要地位,常关系到方剂的全局。根据病程的长短、病证的虚实、药力的强弱、药味的多寡等不同,佐药的选用亦对应变化,现今对佐药的认识有佐助、佐制、反佐三个方面。例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益气、固表、止汗,治疗表虚卫阳不固之自汗症。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外则固表止汗,内则大补脾肺;白术健脾益气,脾旺则土能生金,肺气充足,卫阳固护;佐防风走表而散以平和固护之偏性,使黄芪、白术固表而不留邪,共成补中有疏、散中寓补之方。同样,引经药也在方剂配伍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有:引药归经(失笑散);增强疗效(炙甘草汤);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十枣汤);顾护脾胃(三黄石膏汤);矫味作用(活血止痛散)。
君药是方剂的主体,其用量在方中相对较大,而臣、佐、使依次递减,例如《伤寒论》炙甘草汤,君药为生地,宜重用,现代处方用量在50-100g,佐使药桂枝、生姜、酒宜轻用。但是由于规格不同、病情轻重不同、年龄不同、脏腑特性不同、地区季节不同、药物性质不同、剂型不同,方剂的用量也不同。
1.3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中医临床诊断脏腑病证的主要手段, 也是临床遣药组方的主要依据。根据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可以配伍出大量行之有效的方剂,并且与一般所讲的配伍理论并不相悖,同样可以和理、法、方、药紧密融为一体。以补肾益精药为例,《济生方》载益精生血之黑丸,以鹿茸、当归等分而成方;《景岳全书》治阴血衰少之大补元煎、治血少阴虚之小营煎、治精衰血少之归肾丸,皆用当归与熟地、枸杞、山药、杜仲等配伍。以上补血剂之组方,均立论于“精能生血”之理。临床研究发现,以鹿茸、补骨脂、熟地黄、仙灵脾等组成的补髓益精生血方,可提高再障性贫血(CAA)患者体内SOD及GSH-PX活力,降低自由基含量,解除自由基對骨髓组织中细胞系统的攻击,提高骨髓红细胞内质网的数量,加强细胞解毒功能并可使骨髓微环境中上皮样细胞数量增加,从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1.4 药对理论
药对是中药复方配伍的最简单、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形式,其配伍符合中医“七情和合”理论和组合原则,具备复方的基本主治功能和疗效,可以通过揭示药对配伍规律阐明复方配伍的科学性。
1.5 除了以上的配伍理论外,还有气味配伍[11]、阴阳配伍[12]、“去性取用”等,这些方法都各有特性及临床价值。
2 中药配伍研究的主要思路
2.1 文献理论研究方法
从经典配伍实例中获得中药复方配伍的规律性认识:如相须相使配伍,能增强药效;相畏相杀配伍,可制约毒性;相恶相反配伍,可增毒减效等。现开始转向应用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方剂配伍特征予以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古今方剂进行逻辑处理,以客观、更深入地认识方剂的配伍结构,从中医证法方药内在逻辑上揭示方剂配伍和运用规律。
2.2 临床验证研究方法
即通过临床的医疗实践,考察药物组成变化、药物剂量变化与主治证、疗效之间的关系。疗效可靠的方剂,不仅要针对性强,恰中病情,还须立方严谨,用药主次分明,要做到一点就必须善于巧妙配伍。例如:黄连配吴茱萸当剂量为6:1是为左金丸,1:6为反左金丸,2:1为甘露散,1:1为茱萸丸,不同的剂量配比也是决定药物配伍后发生药效、药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药药动学—血药浓度法为方剂配伍合理性研究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崭新思路。从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规律:包括吸收速率、吸收程度、消除速率的改变及正常和模型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差异4个方面阐述了该方法在方剂配伍合理性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并探讨了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杨力强 刘濮滑 李丹. 浅谈方剂配伍[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
[2] 段金廒. 基于药物相互作用探讨中药七情合和相反/相恶/相畏配伍禁忌作用模式与机制.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3)
[3] 王旭,徐奚如,周学平.海藻与甘草配伍临床应用探析[J].中医杂志.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