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导入新知
2019-10-15蔡小梅
蔡小梅
课前导入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许多教师认为一节课的重点在于新课知识的讲授,应该多花些时间,而新课的导入可有可无,这样草率了事,只会大大降低学生认识新知的效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此本人谈谈如何有效地导入新知。
一、以旧引新导入法
以旧引新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法。也是很多教师非常喜欢采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起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同时还很好地为新知识的讲授打下基础。尤其是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很多知识是铁链一样一环紧扣一环。例如教学“能通过吗”,卡车3.25米,限高3.5米时我们可以复习“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的旧知迁移类推出“米、分米、厘米”與小数的关系。3.25米到底有多高,通过旧知知道3.25元就是3元、2角、5分,所以得出3.25米就是3米2分米5厘米。3.5米就是3米5分米。3.25米小于3.5米,这卡车能通过。这样引入不但复习了旧知也使教者易教,学生易懂。
二、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法
数学与人类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着,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解决问题。使数学更加地接地气。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5根手指”,“5个脚趾”,“5个同学”......学生很快就知道“5”的意思。在教学“周长”时请每位学生到校园捡来一片树叶用彩色铅笔描出树叶的边线,再描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得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以上两个导入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学与日常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巧用好奇心导入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就是好奇心重。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本能地希望能搞懂它。如果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就会激发他们去学习,思考和探究。这样在积极的学习态度 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就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些多位数,自己先确定能否被3整除,然后拿来考老师,看哪个同学可以将老师考倒。结果老师对学生报出的整数,总是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在学生产出好奇心时,抛出判断能否被3整除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掌握新知成为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四、游戏导入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进行新授时如果能够利用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进行导入工作,这样就很容易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倒数时,就可以做相反动作的游戏,如“起立”要“坐下”,“举起你的左手时”要“举右手”,“向前转”时要“向后转”......然后写出“2/3,3/4,1/5……”的倒数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说出是“3/2,4/3,5/1……”又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中做一个变手游戏,电脑屏幕上孙悟空伸出一只手,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得出乘法口诀:“一五得五”接着孙悟空变出二只手,三只手……与此同时得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在游戏的吸引下,兴趣盎然,积极性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五、故事导入法
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就以猴子分桃的故事引入,有个老艺人养了一群猴子,以表演为生,上午3个桃子,下午3个桃子。近来因收入少了,老艺人只好上午2个桃子,下午3个桃子,猴子们马上不干了,为什么不干了?很快学生就说出少了一个桃子。于是老艺人想了想,改为上午3个桃子,下午2个桃子,猴子们又卖力地表演。桃子还是5个呀!为什么?引入加法交换律:2+3=5,3+2=5,2+3=3+2.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知就像绚丽烟花的导火线,像一剂良药的药引,导入法还有谈话法、猜谜语、直观法......教学之道,应该是因势利导,教无定法。无论哪种形式的导入都必须起到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作用。新课的导入必须一下子吸引住学生,在迫切的求知心情下进入新知。也就是说导入新知必须充满有趣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启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