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应对方法”
2019-10-15刘艳红
刘艳红
幼儿不健康心理即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痉挛、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反应迟缓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遗尿、不自主排便等排泄机能障碍,偏食、厌食、睡眠障碍、抑郁、冷漠、焦虑、口吃等),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也发现在幼儿期,因为各种原因形成的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觉得有必要在幼儿期加强教育与引导,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考虑到幼儿不健康心理的范围非常大,因此,我通常观察发现在幼儿园中幼儿的社会行为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一、幼儿社会行为问题表现及矫正
案例(一)某些儿童在遭受挫折时,不但焦虑不安,暴怒发作,还会采取打人、冲撞、踢人、掷东西或其他类型的攻击行为。有些小朋友,没来幼儿园几天,我们就发现他有较为严重的攻击行为,有时候把积木扔到别的小朋友的头上,有时候又把小朋友打哭了。批评教育了几次,效果不是很理想。
分析:(1)通过与家长接触我们了解到该幼儿的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幼儿,常常无原则地满足他的要求,在他哭闹或做错事时,总是尽量包庇。而他的父母平时疏于对他的教育,当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又只是说一说就完了作为教育手段。所以这种不良行为和他的家庭教养方式有非常大的关系。(2)在观察中,我们发现该幼儿的这种攻击行为通常出现在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未满足之后。如同伴有辆漂亮的玩具汽车,他想玩却未被满足。
于是,他就冲过去把同伴的玩具汽车扔在了地上。(3)我们有时也发现,当他独自一人时,会突然冲到同伴中打他们几下,然后又抓住他们,我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希望引起他人注意,避免孤单。
措施:(1)家园联系。我们与该幼儿的父母多保持联络,并指出他们教养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严重性,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并逐步调整不当的教养方式。(2)了解他的想法与他沟通,并适当地满足他部分合理的要求。(3)教给他一些常用的交际手段。如礼貌用语等,鼓励他用商量的口气向同伴借玩具等,获得成功感。(4)鼓励全班幼儿共同帮助他,与他做好朋友,当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能较快地转移他的注意力,并树立榜样。如:让他模仿其他小朋友相处方式之類,以此提高他与人相处的能力。效果:经过一个学期的个别教育,我们发现他的攻击性行为已明显减少,而且与同伴的关系较为融洽,感受到了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而且更为可喜的是有一次我发现他对另一位动手抢别人玩具的幼儿说:“你不能抢,你应该跟他商量。”我们觉得很欣慰。但我们也没有放松对他的观察和帮助,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他的这一问题行为可以得到彻底的矫正。
案例(二)
“学会共处”是一个人生活快乐、学业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班有个别小朋友却喜欢独处,不喜欢和别的同伴玩,自己做事情也不让人掺和,我们觉得她缺少与人交往的精神。
分析:(1)她的家庭比较特殊,父母离异(再婚),缺少与人交往的途径。在家里自己是她的“专职玩伴”,不善与同伴交流。(2)没有体验到与同伴合作的乐趣。措施:(1)家园联系。同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提出问题,并实施正确方法。即让爸爸妈妈尽量带领她与同龄的孩子相处与游戏,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并可请邻居的孩子到家里来玩。(2)提供必须与他人合作的游戏,如跳舞,做游戏等,引导孩子与人合作。(3)让幼儿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乐趣,感受集体的欢乐。如音乐课中的邀请舞,合作画画等,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让他感受到乐趣,获得满足。(4)强化表扬。
效果:我们发现刚开始时她是为了喜欢该游戏而勉强和同伴在一起玩,但在与同伴的合作过程中,慢慢地与同伴产生了友情,并体验到了与同伴合作的乐趣,能主动找同伴玩耍,应该说我们的教育是比较成功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与增进需要社会、家庭与幼儿园的协力配合才能真正奏效,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